期末综合检测(B)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4·江宁模拟)若要为隋炀帝题写墓碑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
A.设置进士科
B.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实行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D.灭掉了南方的陈,重新统一了南北
2.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这说明他( )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3.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文景之冶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2014·浙江城关中学模拟)“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地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这个“事物”是指(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5.(2014·大丰模拟)遗迹或文物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些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下列的历史遗迹、文物中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来源:21cnj*y.co*m】
6.“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7.下列图片能入选“隋唐科技文化展”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4·枣庄模拟)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他的疏忽漏写了题目。据卡片内容推测,他漏写的题目应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9.(2014·南京学业考)《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21·世纪*教育网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10.(2014·威海学业考)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是( )
A.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除夕夜,挂年画,贴桃符
C.诵读苏轼、李清照的词作品
D.研读八股文
11.(2014·济南模拟)下列史实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 )
A.统一蒙古 B.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
C.实行行省制度 D.建立元朝政权
12.(2014·舟山模拟)“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材料描述的是哪一项科技成就( )www-2-1-cnjy-com
A.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蔡伦改进造纸术
13.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 )
①苏轼 ②汤显祖 ③辛弃疾 ④屈原
⑤李清照 ⑥曹雪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有( )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 ②唐朝完善科举制
③明朝设三司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14·南京模拟)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度过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下边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 )21教育网
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
16.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7.某老师给出以下三个提示,要求同学们说出与之相关的事件名称。该事件是( )
提示一:清军先后两次击败沙俄侵略者
提示二: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提示三: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雅克萨反击战
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平定回部叛乱
18.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19.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下图)蜿蜒6 000余千米,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20.(2014·聊城学业考)某班举行辩论会。四位同学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出处:21教育名师】
A.帝国中兴 B.短暂繁荣
C.盛世危机 D.政权并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共50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朝时,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从材料看,该事件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立哪一专门机构管理西藏有关事务。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清朝前期,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22.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等。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一中人物的主要事迹。(2分)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1分)他为研究佛经,历尽艰险,最终到达哪个古老国家?(1分)他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2分)21*cnjy*com
(3)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是什么?(1分)最远到达什么地方?(1分)
(4)图四的漫画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2分)
(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有何感悟。(2分)
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
(2)元朝首创的什么制度标志着我国现行省级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始?(1分)
【边疆管理】
材料二 “东突”恐怖势力是指以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为目标、以恐怖袭击为手段的恐怖组织或团伙。2013年以来,“东突”恐怖活动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这为中国反恐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www.21-cn-jy.com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试用唐朝和清朝前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综合国力】
材料三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4)分析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3分)
【科技文化】
(5)明清之际,科技发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下图出自明清时期的哪一著作?该著作地位如何?(4分)
24.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2分)
(2)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4分)
(3)为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明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4)清朝前期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从而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2分)
参考答案
5、选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友好交往”。链接所学可知,A、B、C都是与藏族友好交往的见证。D见证了古代中日友好交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1*cnjy*com
7、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的代表作品。
8、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信息是1004年“北宋”“辽”。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宋辽签订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21·cn·jy·com
9、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材料信息“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交易直到凌晨”“饮食品种繁多”反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10、选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宋朝人可以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在除夕夜,有挂年画、贴桃符的习俗;苏轼和李清照都是两宋时期的词人,人们可以诵读他们的作品。但八股文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因此宋朝人不会研读八股文,故选D。
11、选A。
【解析】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12、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大意是:用胶泥刻写上字,然后用火烧,使泥字更加坚固。一板印刷完毕,另一板已经排好泥字。相互更替使用,印刷速度很快。可见,这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21cnjy.com
13、选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宋代杰出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两宋时期的杰出词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汤显祖是明朝最负盛名的剧作家,曹雪芹是清朝人,创作了《红楼梦》。
14、选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提示信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唐朝在文化方面的措施,④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15、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根据图中的“戚”,可知是戚继光抗倭。故选C。
16、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字”“文稿”“烧毁”可判断是文字狱的影响。
17、选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
18、选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夜郎自大”“隔绝中外”,可判断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B、C分别是清朝实行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政策。
19、选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考查的是明长城;(2)注意是东西起止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20、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总体把握程度。明清时期既有强大、繁荣的时期,比如康乾盛世,又存在着危机,比如闭关政策、科技的落后、封建制度的落后、工商业的限制发展等。故排除A、B、D。
21、答案:(1)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金城公主”“和同为一家”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第(3)题依据课本回答。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拓展】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地区
史 实
启示
西藏
唐朝时:唐蕃“和同为一家”
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统一的阴谋都不能得逞
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清朝时: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
新疆
西汉时:设西域都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唐朝时: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
22、答案:(1)六次东渡日本。
(2)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闭关锁国政策。
(5)从闭关锁国中汲取教训,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不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对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了系统考查。第(1)(2)(3)(4)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立足所学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5)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属主观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行省制度。
(3)史实: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答对一个即可)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4)举例:科技领先,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等;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各任举一例即可)
(5)著作:《天工开物》;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解析】本题以制度创新、边疆管理、综合国力、科技文化为考查点综合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考试制度”可知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第(2)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第(4)题灵活性较大,科技方面可从造纸术之外的三大发明任选其一;商业的发展可从纸币出现,商业都市数量、规模,经营场所、时间等角度任选;海外贸易从管理机构、政府政策、海外贸易范围中任选其一。第(5)题由插图看出该书反映手工业制造、采矿方面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可知该书为《天工开物》。
24、答案:(1)君主集权的加强。
(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本题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对外关系角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1)题,从政治角度考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即君主集权的加强,第(2)(3)(4)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其角度分别为维护国家主权,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据此回答问题。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