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示意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2.图示要素间的关联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复杂性D.稳定性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D.丁——加重
4.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B.开放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自然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挟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6.生物影响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7~8题。
7.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8.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D.热带草原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地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10.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读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2.影响①→②→③自然地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地形D.土壤
读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14.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降水、热量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D.热量、热量
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山地的阴阳坡植被的差异悬殊。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完成15~16题。
15.与阴坡相比,该森林植被阳坡所占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阳坡( )
A.坡度陡,土层薄B.光照强,气温高
C.蒸发弱,水分少D.腐殖质少,土壤贫瘠
16.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17~19题。
17.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18.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
A.甲B.乙
C.丙D.丁
19.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人类活动
C.降雪量D.地形坡度
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20~22题。
20.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地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B.海拔
C.热量D.土壤
21.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为温带荒漠带
C.c为山地针叶林带
D.d为山地草原带
22.博格达峰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 )
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
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
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
在一定高度的山体,会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称为垂直自然地带,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研究发现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28°15′N)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下图为横断山区局部图。据此完成23~25题。
23.形成山体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光照 ②热量 ③水分 ④土壤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4.根据材料推测,金沙江河谷底部的植被类型可能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干旱灌丛D.亚热带干旱灌丛
25.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 )
A.气流下沉增温B.山谷蒸发旺盛
C.地壳运动剧烈D.山体相对高度大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6分)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_;植被________。
(2)请从上面实例归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8分)
27.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8分)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4分)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28.结合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北纬40°的优质奶源带,海拔约1100米,年日照近3000小时,昼夜温差大,被誉为“乳都核心区”。据统计,中国乳业50%的产量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其中两大乳业集团“伊利”和“蒙牛”每天产奶达几百万吨。
(1)从图中可知,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受________条件影响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____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8分)
(2)A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C自然带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________区。 (8分)
(3)结合材料二,“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____(填字母)自然地带。 (2分)
第五章单元检测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气候干燥,温差大;地形多山地、盆地;河流短小,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多荒漠。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干燥的气候,与当地山地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关系密切;而河流短小且多内流河,植被稀少且多荒漠,又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各要素间的关联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项正确。
3~4.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水位上涨,受其影响,地下水位上升,故甲为水位上升;受人工湖泊的影响,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加,故乙为改善局部气候;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蓄水拦沙,导致下游河流泥沙堆积减少,故丙为减少;水库的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地区洪水灾害减轻,故丁为减轻。第4题,图示是修建水库后产生的一系列水文条件的改变,进而使土壤、生物、气候等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6.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小;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挟带到北太平洋,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第6题,森林使昼夜温差和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植被减小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7~8.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利于吸收水分,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第8题,骆驼刺所在区域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
9~10.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是因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相对较少形成的;③地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第10题,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1~12.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12题,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13~14.答案:13.A 14.B
解析:第13题,由三地的经纬度可知,①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③地位于我国新疆。这样就可以判断出,①地山麓自然地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14题,①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故①②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不同造成的。②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③地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不同造成的。
15~16.答案:15.B 16.D
解析:第15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造成水分条件差,故B项正确。第16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林带主要分布高度为1800~1900米,过渡带之上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故该森林植被可能为针叶林。
17~19.答案:17.C 18.D 19.A
解析:第17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第18题,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甲、乙、丙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丁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风力大,环境恶劣,最可能为矮小的灌木丛。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最可能位于丁,故D项正确。第19题,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
20~22.答案:20.A 21.C 22.B
解析:第20题,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A项正确。第21题,图示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针叶林带,C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D项错误。第22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线低,但并不是此题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Q坡自然地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Q坡是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
23~25.答案:23.B 24.D 25.C
解析:第23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变化,自然带类型更替。海拔变化,热量、水分条件改变,形成山体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水分,②③正确;光照不是决定自然带类型的主要因素,①错误;植被类型影响土壤类型,④错误。第24题,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植被,金沙江河谷底部应是亚热带植被,A、C两项错误;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结合图示金沙江河谷底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河谷,可能为亚热带干旱灌丛,D项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迎风坡一侧山麓,B项错误。第25题,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地壳运动剧烈,C项符合题意;植被逆向分布主要受气温和水分因素影响,气流下沉增温,导致山谷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干旱的环境,A、B两项不符合题意;山体相对高度大,河谷底部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
26.答案:(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疏
(2)①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变化。
27.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沿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
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加上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沿南北方向更替,又因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丁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不同。
28.答案:(1)森林—草原—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纬度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干旱
(3)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第(2)题,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C自然带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区。第(3)题,“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草原分布区。单元素养卷(第五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B.②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D.④导致了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⑧B.⑦C.⑥D.⑤
下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高 地形B.高 洋流C.低 地形D.低 洋流
4.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夏季多对流雨
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D.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1800~1900mB.1900~2000m
C.2000~2100mD.2100~2200m
6.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
7.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B.封山育林C.降水增加D.气候变暖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8~10题。
8.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D.寒流
9.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
10.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回答11~13题。
11.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量增加
12.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D.地表径流量增大
13.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冻土融水D.地下水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自然带分别为 ( )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
15.该地区自然带由西北向东南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 )
A.地形B.太阳辐射C.夏季风D.地表径流
16.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水分B.太阳辐射C.热量D.坡度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17~18题。
甲 乙
17.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乙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规律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规律
18.某地水热状况与a地和⑥地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做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20.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21~23题。
2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2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如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读图完成24~25题。
2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
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
2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猴面包树,又称波巴布树,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海(如图甲)。猴面包树喜热、耐旱,适宜生长地区的降水量为300~800mm(如图乙)。树干呈桶状,直径最大可达12m,木质疏松柔软,但树皮坚韧结实,根系发达。猴面包树浑身是宝,树叶可当做蔬菜食用;树皮剥下来可用来织布;树干是造纸的好材料;面包果可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制作果酱,被称为“天然面包”;在非洲历史上的几次大饥荒时期,这种“天然面包”拯救了成千上万饥民的性命;树干还能够为旅行的人们提供救命之水。为此,人们叫它“生命之树”。
材料二 我国西南的高山峡谷地区,由于焚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众多干热河谷。仅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就长达800km。河谷内年降雨量约700mm,年均温约21℃。谷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
图甲 图乙
(1)简述猴面包树集中分布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
(2)根据图文信息说明猴面包树耐旱的原理。(4分)
(3)有不少游客准备前往猴面包树分布区去体验“生命之树”奇观,请你为之推荐合适的季节(当地)并分析原因。(4分)
(4)你是否支持我国西南的干热河谷地区大量引种猴面包树,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4分)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4分)
28.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甲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4分)
(2)甲图中a自然带有丙、丁两处的分布,其中________处的分布为非地带性现象,导致a自然带在该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不同坡向的热量、降水、光照、坡地面积等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湖南省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图”,下表为“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序号 海拔范围/m 面积/km2
1 <100 51407.8
2 100~300 53971.5
3 300~500 74440.0
4 500~700 8641.8
5 700~900 7338.5
6 900~1100 12217.8
7 1100~1300 1572.8
8 1300~1500 1138.8
9 >1500 1097.3
(1)描述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4分)
(2)指出湖南省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分析湖南省1500m以上海拔段物种丰富度低的原因。(4分)
(4)湖南省大多数山地南坡物种丰富度高于北坡,试从气候条件方面分析其原因。(2分)
单元素养卷(第五章)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黑土退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当的耕作造成的,A错误;②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B错误;③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C错误;④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D正确。第2题,图2景观为沙丘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即对应图1中的⑧。故选A。
3~4.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亚欧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较高;大陆东岸由于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相对较低。第4题,甲地地处山区,夏季降水大多属于地形雨,但降水量少;该地区水源的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从而形成草原景观。
5~7.答案:5.A 6.C 7.D
解析:第5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800~1900m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800~1900m。第6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7题,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制约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8~10.答案:8.D 9.B 10.B
解析: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自然带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1~13.答案:11.A 12.D 13.B
解析:第11题,结合图示信息,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大,湖泊面积明显缩小,据此判断该题结论。第12题,黄河源地地处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使湖泊面积增加。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冰雪融水。
14~16.答案:14.D 15.C 16.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Ⅰ、Ⅱ、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1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自然带由西北向东南递变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水分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第16题,同一自然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同海拔的西坡多。
17~18.答案:17.A 18.D
解析:第17题,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故A正确;乙图各自然带分异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8题,依据a地的积温情况可知该地气温高、光热条件优越,由⑥地年降水量情况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故该地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我国没有热带草原带;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南疆地区。
19~20.答案:19.B 20.D
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该半岛为印度半岛,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20题,①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21~23.答案:21.A 22.D 23.C
解析:第21题,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因此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第2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第2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24~25.答案:24.C 25.A
解析:第24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25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的变化。
26.答案:(1)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总量较少。成因:地处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有一定降水,但总量少。
(2)树干木质松软(形似海绵),利于湿季储水;树干粗大,储水量大;树皮坚实,不但利于储水,而且能够减少水分散失;(相对于树干)树冠较小,枝叶较少,可以减少旱季水分蒸腾;根系发达,利于旱季从很深的地下吸收地下水,所以抗旱能力强。
(3)季节为干(旱)季。原因:在漫长的旱季,农作物难以生长,动物迁徙,食物缺乏,已经成熟的猴面包果可作为食物充饥;旱季时饮用水短缺,而猴面包树巨大的储水量可以提供充足、必要的饮用水。
(4)支持。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和猴面包树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相似;干热河谷面积广,利于大规模引种;猴面包树树叶及其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作工业原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大量种植猴面包树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或反对。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和猴面包树分布区气候有一定差异,且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引种难度大;我国几乎没有与猴面包树相关的产业基础,其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引种外来物种有风险,容易引起生态灾难。
解析:第(1)题,根据图乙的气温及降水量曲线图可判读其气候特征。根据图甲的猴面包树分布区示意图可判读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题,内容相对简单,考查学生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归纳总结与逻辑分析能力。第(3)题,游客前往猴面包树分布区去体验“生命之树”奇观应该在干(旱)季。在漫长的旱季,农作物难以生长,动物迁徙,食物缺乏,已经成熟的猴面包果可作为食物充饥;旱季时饮用水短缺,而猴面包树巨大的储水量可以提供充足、必要的饮用水。第(4)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支持或反对理由合理即可。
27.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造成水资源浪费;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2)题,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一方面会使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耕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28.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丁 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四个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热带雨林带应分布于赤道附近,图中丁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达到了南纬20多度,属于非地带性现象,该现象的形成与信风、洋流有关。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29.答案:(1)(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500m(或6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500m(或600m)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500m(或600m)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若答出随海拔高度增加先增多,后减少也可)
(2)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300~500m。依据:表中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m,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
(3)该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也低。
(4)南坡为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物种丰富度高;冬季,南坡为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条件好。
解析:第(1)题,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要从变化趋势、最大值两方面分析。第(2)题,表中数值海拔高度间隔相同,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m,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第(3)题,1500m以上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所以物种丰富度低。第(4)题,从气候角度分析,主要是气温、降水因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下图为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为( )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
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流向B.地质构造
C.岩石类型D.大气环流
知识点二地域分异规律
受地形的影响,自然带往往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下图为“40°N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 )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4.山麓的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所以纬度越高,相同海拔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 )
A.越多B.越少
C.不变D.无法确定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6.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的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现象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是( )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A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6.(易错题)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海拔D.热量
读“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8.图甲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乙中分布的最高纬度在30°附近,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及轮廓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D.洋流影响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
(2)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主要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学科素养升级练
''读某自然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自然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水分
C.洋流D.大气环流
2.该自然带气温年较差大,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距海洋远,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弱
B.纬度高,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
C.海拔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弱
D.自然带自身调节作用弱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图反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4.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真实情境命题——生活情境]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读图,回答5~6题。
5.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6.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如图是“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D.北坡降水多
8.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D.在大陆西岸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10.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读“某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自然带③的典型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草原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条件
C.洋流性质D.土壤肥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读“甲、乙两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和乙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列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山脉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14.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地方性分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阴影部分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区。第2题,据图可知阴影部分地处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
3~4.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纬度越高,对应的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越低。第4题,相同海拔的山地,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
5~6.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X轴,自左向右依次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的过渡,说明水分减少,干燥度增加。第6题,也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Y轴方向,自下向上依次是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M、热带雨林的过渡,说明M是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自然景观类型在我国江南丘陵有广泛分布。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到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到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第2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是受两地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这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第4题,A是在荒漠带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5~6.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基带为暖温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不是荒漠带;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第6题,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山地北坡,三地的海拔、光照、热量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差异引起的。
7~8.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图示阴影地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8题,图乙为非洲大陆南端,35°S以南为海洋,没有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甲为半岛地形,伸入海洋中,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纬度较高。
9.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纬度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位置和气候类型分布可知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类型。第(2)题,由图中A→B→C→D的更替规律来看,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第(3)题,F→G→H是由大陆东岸向大陆内部更替,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
学科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自然带分布在北极圈附近,且横跨整个大陆,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该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因而自然带分布纬度较低;该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因而自然带分布纬度较高,故造成该自然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2题,该自然带所在的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较大,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大,因而气温年较差大。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①对③错,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②对④错。第4题,从图中可见D的≥10℃年积温在4000℃左右,积温在3400℃~4500℃为温带;④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5~6.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第6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故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
7~8.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森林与草地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故最有可能的是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第8题,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高是阳坡,为北半球,A错;无法判断东西半球,B错;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故C对D错。
9~10.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10题,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则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
11~12.答案:11.C 12.C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⑤位于黑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③纬度比⑤高,属于温带,③相对①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所以说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第12题,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①自然带西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影响①自然带向高纬扩展。
13.答案:(1)差异:乙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在乙山脉出现的高度低。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第(1)题,对比甲、乙两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丰歉程度、基带差异以及同一自然带位置差异,可判断出两者纬度差异。第(2)题,读出甲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由于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
14.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东南信风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因此丙地常年高温多雨,其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所以河流流量大;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第(2)题,从降水柱状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降水多,12、1、2月降水少;乙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这样的降水差异导致其自然景观不同。第(3)题,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导致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1~3题。
1.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
C.区域性D.单一性
2.松花江和珠江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D.④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甲地理要素是( )
A.气候 B.地形C.土壤 D.水源
5.有关该区域及该区域解决甲问题合理措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 退耕还林
B.华北地区 节约用水
C.东北地区 治沙治水
D.南方地区 退耕还湖
读图,回答第6题。
6.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大气C.水文 D.生物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关键能力综合练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读“四大圈层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4.水循环能( )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水资源短缺不再出现
C.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D.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6.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据此回答7~8题。
7.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8.(易错题)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只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这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能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学科素养升级练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1~3题。
1.在水循环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B.水汽输送
C.蒸发D.径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5.该示意图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真实情境命题——生活情境]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6~7题。
6.实验现象是( )
A.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
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
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
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
7.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
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8~9题。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
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大气环流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如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可塑性D.临界性
11.气温25℃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光照B.水分
C.热量D.CO2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2.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泥石流B.防大风
C.防沙尘暴D.防地震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3.答案:1.B 2.B 3.D
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的不同,表现在其汛期长短不同、流量大小不同、有无结冰期等很多方面,而这些都由气候决定,即箭头②。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大,冲刷地表形成的,主要跟河流有关,应为箭头④。
4~5.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降水量属于气候中的要素,排除A;用水量对地形、土壤影响小,不能和其他因素形成对应,B、C错,根据图中各要素对甲的影响可知,甲应该为水源。第5题,在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时,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体分析,华北地区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工业、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同时春旱较为严重,故为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用水。
6.答案:D
解析:由于植被遭到砍伐而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水旱灾害增加;沙尘暴盛行,气候恶化;植被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灭绝。这些结果都是破坏森林引起的。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第2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而不是差异性,排除②。
3~4.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甲形成降水,是大气圈;图中径流由丙流向丁,说明丁为水圈,丙为岩石圈;乙吸收丙、丁圈层的水,说明乙为生物圈。第4题,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资源的动态平衡,但不能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A错;使水资源得以更新,不能使水资源短缺不再出现,B错;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C错;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D对。
5~6.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题干中“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第6题,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空气中CO2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排除②。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较远,形成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第8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689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D错。
9.答案:(1)图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⑧⑥③①⑦④⑨⑤)
(2)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热带雨林
解析: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生态失调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主线。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科素养升级练
1~3.答案:1.C 2.B 3.B
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4~5.答案:4.B 5.A
解析:第4题,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的比热容增大,则气温的变幅就会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蒸发的水量会增多,则空气湿度会增大。由以上分析可知,①表示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②表示气温变幅减小。③的上一环节表示的是蒸腾作用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时,区域的降水会增加,因此③表示降水增多。B项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土壤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A项正确。
6~7.答案:6.B 7.B
解析:第6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由图可知,a土堆上无草皮覆盖,b土堆上有草皮覆盖,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项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项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项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项错误。第7题,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项。
8~9.答案:8.A 9.B
解析:第8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9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
10~11.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1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以上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的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
13.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
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分析,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处于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增加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
14.答案:(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解析:第(1)题,据图和材料可知,绿洲面积变小;现代绿洲距离古城遗址较远,距离昆仑山的山前地带更近。成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