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小学英语
课题 4BM4U11 Children’s Day
章节 Period 4: All about Children’s Day (知识拓展课)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单元、课时主题及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四模块的Unit11 Children’s Day,谈论儿童节这一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其所在主题范畴为“人与社会”,主题群指向为“历史、社会与文化”,子主题内容是“常见节假日,文化体验”。本课时的文本情境是孩子们在儿童节时交流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庆祝儿童节方式,引发探索我国不同民族儿童节及其背后文化意义。 课时核心素养及思政元素分析:课本文本主题“儿童节”,作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为学生了解常见节假日,体验不同的文化奠定了话题基础。在此基础上,感受、了解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庆祝儿童节方式,也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初步领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基本文化情况提供了契机。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学生知识储备:学生们已掌握和节日、日期、活动、表达喜好等间接相关的核心语言,具体如下: A 词汇: 表示相关活动的动词:dance, read, sing, draw, ride, skip, play, fly…等。 表示相关物品的名词:biscuit, bread, egg, juice, milk, water…等。 B 句型: I can... I like... Do you like … What can you do on... C 相关话题: 1A Unit 4 I can sing 1/2B Unit 5/6 Food/Drinks I like 1B/2B Unit 10 Activities 3A Unit 7 In the classroom 3B Unit 6 Food and drinks 3B Unit 11 Mother’s Day 2)学生学科能力水平: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现、踊跃参与课堂活动; 能在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交流信息,具备基础的会话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长度语篇,初具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儿童节这一话题非常熟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就英语学习而言,在本单元之前,他们学过Mother’s Day这一直接相关的话题和内容,对国际性节日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教材中对儿童节的介绍较为单薄,信息点单一,语料不充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大,拓展性不强。 4)学生生活经历: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儿童节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的储备,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所参加的活动、是否喜爱,都有较为充分的理解。但是,他们对于国内少数民族以及国外地区如何度过儿童节却没有了解或认知,对儿童节这一节日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庆祝层面,缺乏深度思考。
思政育人融入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知识点、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 1)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知识点:了解儿童节这一节日在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庆祝形式,进一步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内在逻辑:教材所含内容以及教材文本主题意义探究方向(作者观点)与思政内容我国的基本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等高度一致。 3)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具体路径:两大探究活动:活动一:从教材文本中儿童节主题引发学生对国外不同地区庆祝儿童节方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节并进行介绍提供话题和语言支撑。活动二:从教材文本中的儿童节话题引申到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对儿童节的不同庆祝方式,初步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素养和思政育人,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能在情境中复习本节课的核心语言: song, zoo, cinema, museum, also; In _______, Children’s Day is in/on ________. The weather is ________.Children can _______ on that day. 2)思维品质目标:能对国内外各民族儿童节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其名称、时间、天气、活动等不同信息,能就个人喜欢的儿童节表达想法,并给予论据和支撑。 3)文化意识及思政育人 (融合目标):学生能对国内不同民族的儿童节庆祝形式有更多了解,延伸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初步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能够在语篇情境中学得、习得核心语言,并应用核心语言就喜欢的节日形式进行自主交流和表达。 学习难点:能够在学习中产生思考,探究儿童节的意义,挖掘不同民族文化异同。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话题引入: 国外的孩子们如何庆祝儿童节? What can foreign children do on Children’s Day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一)承接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复习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日期。 情境创设(二)展现不同国家庆祝儿童节的不同活动,带领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儿童节的庆祝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复习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对不同国家的儿童节日期加深记忆。 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学习,提取信息,表达观点:In ..., children can...on Children’s Day.
设计意图:由课本的儿童节话题,引申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庆祝方式,深度了解儿童节在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通过阅读、信息提取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句型,进行语言的陈述与表达。
环节二:民俗呈现:展示不同民族为儿童设立的节日及其庆祝活动,充分了解儿童节中国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初步了解。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三)文本情境引入 同学们在了解了国外的儿童节日期、庆祝方式后,还想了解国内是否有不同的儿童节庆祝形式。 情境创设(四)文本情境呈现 自制短视频,呈现不同少数儿童节的日期、活动和相关介绍,初步感知少数民族儿童节特点。 情境创设(五)文本阅读探究 呈现四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庆祝儿童节的不同方式的音频、文本,设计表格,对不同少数民族儿童节的名称、日期、活动、寓意进行信息提取。 学生活动 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国内儿童节的不同庆祝活动。 学生对视频进行观看,初步感知,了解少数民族儿童节的概况。 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尝试提取信息,填写表格,了解少数民族儿童节详细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儿童节活动进行猜测,进一步熟悉核心语言。同时,感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庆祝儿童节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儿童节的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的特征,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探究交流:总结探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儿童节有何异同?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六)文本信息对比 呈现上述不同民族庆祝儿童节的不同点,如名称、日期、活动、寓意,进行整体信息对比。 情境创设(七)深度思考内涵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并发现,所有的儿童节都是指向为了儿童的快乐而设定的。 学生活动 学生对已学文本信息进行提取、比对和描述,再次熟悉儿童节的不同庆祝方式。 探讨与思考,对儿童节的意义进行思考,利用已有知识和所学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学生深入了解儿童节背后的意义,并引发自主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进行交流分享和表达,提升语言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知识拓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点,初步感知各民族特色文化。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八)文化学习 老师搜集素材,展示我国民族基本状况及不同民族不同特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点,初步感知各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探索民族特色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点,初步感知各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探索民族特色节日。
环节五:作业布置: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节。查找更多儿童节资料进行分享?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六)作业布置 进行口头及书面作业布置 学生活动 根据要求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延伸课后学习,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的兴趣。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1)基础类作业: 一 一 作业:能在文本情境中学习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的儿童节庆祝方式,进行文本朗读。 三 作业:能应用文本情境中的核心语言就不同的儿童节庆祝方式进行探讨,表达个人情感。 五 作业:能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搜索信息,分享所学。 2)选择类作业:五 作业 A 视频类作业:利用核心句型,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节日进行演讲,从节日名称、时间、国家、庆祝方式、内涵意义等方面表述。 B 作品类作业: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搜索信息,采用绘画、手工、翻翻书等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示我国灿烂多样的民族文化。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A 教材及相关素材资源 B中国少数民族儿童节视频资源 C和各种节日节庆相关的图片资源 2) 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Camtasia录屏技术,制作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