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3.2大气的受热过程(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3.2大气的受热过程(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7 19: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27℃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月球与地球温差差异这样大。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综合思维)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综合思维)
2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3
太阳辐射
太阳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
1.5亿千米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可见光(波长从长到短):红橙黄绿蓝靛紫
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波长越短,为短波辐射;物体温度越低,向外辐射的波长越长,为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47%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上界
云层、尘埃反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散射
19%
34%
思考: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后为什么只有47%的能量被地面吸收?这些能量去了哪里?
红外光
可见光
紫外线
CO2
H2O
反射
散射
O3
吸收
吸收
太阳辐射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阴雨天天空昏暗
反射作用
活动:判断下列现象是何种削弱作用形成的?
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有选择性散射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
长距离散射
晨昏蒙影:日出前(黎明)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
散射
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两极则相反。
思考:不同纬度大气的削弱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除纬度外,大气的削弱作用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海拔)大气的密度、大气的透明度、(天气状况)云层的厚薄等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图例: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吸收
散射
地面
反射
大气
反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 ,形成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所以称为长波辐射。
思考: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冰、城市水泥路面的反射率较高;
海洋,特别是赤道地区的海洋反射率低,其次还有深色土的反射率也低
79页活动
(2)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地面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同。一般来说,深色土比浅色土的反射率低,草地比耕地高、潮湿土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比平滑表面小。
(3)绿色植物对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很强,反射很弱,而对近红外线的吸收很弱,反射很强。议一议,根据绿色植物的反射特征,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实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
利用遥感传感器接受森林或草原的某一红外线波段数据,确定该时段森林或草原的面积范围。监测不同时间段该区域的红外线波段数据,即可判断森林或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
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地 面








地面增温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①“太阳暖大地”
③“大气还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被CO2 H2O等气体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必记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含有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辐射越强。
“三种辐射、三个过程、两个作用、两大热源”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
大气
吸收
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大气
辐射
大气
辐射
地表气温升高
导致全球变暖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学以致用: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学以致用:
2、北方农民燃烧秸秆预防霜冻
3、北方农民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但容易造成污染。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从玻璃温室或塑料薄膜穿过,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会受玻璃温室或塑料薄膜阻挡,使热量保留下来,温度升高,农作物可以提早成熟。
白天
(无大气)无削弱作用——升温快,温度高
夜晚
(无大气)无保温作用——降温快,温度低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27℃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月球与地球温差差异这样大。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太阳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月球没有大气

夜晚温度降至-183°C
白天温度可达127°C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昼夜温差大
短波
长波
1.晴朗天气和阴雨天气下昼夜温度变化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
晴朗天气下白天气温高,夜晚温度低,多云天气下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使得气温相对降低。
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提高夜间温度,因此多云天气气温昼夜变化小。
案例探究
2、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早穿皮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现象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至清晨近地面气温达到最低,故有“早穿皮袄”的现象。
案例探究
3.“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农民为什么要在果园里铺沙或者鹅卵石?
沙子、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案例探究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③下垫面(如:海陆分布)
地势高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下垫面
比热容大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必记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长波)
①太阳暖大地→②大地暖大气→③大气还大地
①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种辐射:
三个过程:
两个热源:
两种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小结
1.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没有选择性
B.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C.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中能量强的可见光部分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
2. 关于下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在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易被散射
C.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是大气的反射作用
D.阴沉天空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C
B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
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
课堂训练
4.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课堂训练
5.“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 刘禹锡)。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6.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 增强①过程 B. 增强②过程
C. 减弱③过程 D. 增强④过程
C
C
7. 一些果农为让苹果上色更加均匀,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①,降低气温 B. 反射②,增加光效
C. 减弱③,保持水分 D. 吸收④,保持地温
B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 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 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9. 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 春季晚上 B. 夏季午后 C. 秋季早晨 D. 冬季傍晚
A
B
课堂训练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0.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11. 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C
C
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