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含解析)随堂练习四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含解析)随堂练习四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17 20: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随堂练习四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超重元素g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A.293 B.47 C.175 D.57
2.原子的中子数是
A.241 B.146 C.95 D.51
3.钼可用于制造导弹,钼的同位素所含的中子数是
A.42 B.47 C.52 D.94
4.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造刚玉(Al2O3)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
B.用于文物年代鉴定的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C.废纸、废药品在垃圾分类中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D.“天宫”空间站使用了钛合金,其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5.核素的质子数是
A.14 B.12 C.8 D.6
6.下列各组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B.氧化性:Br2>I2
C.酸性:HClO>H2CO3 D.还原性:Cl->S2-
7.1919年,科学家实现了人类多年的梦想—人工转变元素。这个核反应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
B.通常情况下,He和N2化学性质都较稳定
C.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
D.O2和O3互为同位素
8.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召开会议,决定在未来2年内将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分批排入大海,核废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可导致白血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质子数为38
B.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1
C.和互为同位素
D.转变为属于物理变化
9.月球表面土壤里有一种非常有用的资源,它是可控核聚变的原料,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和是同种原子
B.和互为同位素
C.核聚变时原子核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D.在中存在: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10.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11.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于2020年10月26日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该导航系统应用了星载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下列有关铷Rb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子数为37 B.属于金属元素 C.中子数为85 D.核外电子数为37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Cl、B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B.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规律
C.卤素按F、Cl、Br、I的顺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大起主要作用
D.砹(At)原子序数为85,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非金属性:At>I
13.下列说明不正确的是
A.氕()和氘()互同位素 B.金刚石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C.Cl2和Cl-都有毒 D.明矾可用于净水
14.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 形式存在,月球上氦元素主要以3He形式存在,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3He 原子的质量为b g,一个4He 原子的质量为c g 。现有:
①3He、4He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3He、4He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③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④3He、4He为氦元素的同位素,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b:c。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 )
A.图甲证明非金属性强弱:S>C>Si
B.装置乙可用于检验有乙烯生成
C.图丙构成铜锌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D.图丁可制备并收集NO2气体
16.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密度 C.质量 D.原子数
17.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
B.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镁元素的强
C.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18.按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省略加热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分离和 验证非金属性:C>Si 制备少量沉淀 制取并收集少量氨气
A.A B.B C.C D.D
19.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g重水()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 NA
B.31g (分子结构:)中的共价键数目为NA
C.0.1mol 中,含中子数为2 NA
D.24g金属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移电子数大于2 NA
2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l2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有漂白性
B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SO2 溶液变浑浊 非金属性:S>Si
C 向酸性MnSO4溶液中加入NaBiO3固体 溶液变为紫红色 氧化性:BiO>MnO
D 相同温度下,将相同大小钠块分别加到醋酸和乙醇中 生成氢气的速率:醋酸>乙醇 结合质子能力:CH3COO->C2H5O-
A.A B.B C.C D.D
21.下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1H2、2H2——同位素 B.O2-、——同素异形体
C.SO2、Mn2O7——酸性氧化物 D.Na2O2、CaO——碱性氧化物
22.化学符号“”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如果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c—d=m+n B.b—d=m—n C.a—c=m—n D.a—b=m—n
23.13 CNMR(核磁共振)、15 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i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
24.用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氨气
B.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C.验证非金属性:N﹥C﹥Si
D.实现反应:Cu+2H2OCu(OH)2+H2
2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Cl2、Br2分别与H2反应 比较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B. 向MgCl2、AlCl3溶液中分别通入氨气 比较镁、铝的金属性
C. 测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2SO4 溶液的pH值 比较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D. Fe、Cu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性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26.据报道,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7月22日举行临时会议,正式批准东京电力公司制定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发生辐射泄漏后,为控制反应堆温度,需要持续注水进行冷却降温。截至2021年3月,已储存了125万吨核污水,且每天新增140吨。请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核污水排放将会造成的危害,可以适当结合其它学科知识 。
27.“三酸两碱”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国防、石油、纺织、冶金、食品等工业。“三酸”是指硝、硫酸和盐酸, “两碱”指烧碱和纯碱。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过量稀硝酸分别与“两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请将“三酸两碱”中所含位于第三周期的元素,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氯的非金属性比硫 (填“强”或“弱”),请用两个事实说明你的结论
(4)某烧碱溶液中含0.1molNaOH,向该溶液通入一定量CO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②Na2CO3;

④NaHCO3。
若该固体溶于水,滴加过量盐酸,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g
(5)将Na2CO3溶于水得到下列数据:
水 Na2CO3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
35ml 3.2g 20 24.3
Na2CO3溶于水 (填“吸”或“放”)热,请从溶解过程热效应的角度加以解释
(6) 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写离子方程式) ,写出该溶液中的电荷守恒表达式:
28.某元素单质R质量为5.4g,跟足量的氯气反应可生成RCl3质量为26.7g,已知R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少一个。
(1)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
(2)写出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R离子的电子式。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计算出该原子的中子数,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然后计算出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
【详解】质子数为118、质量数为293的超重元素的中子数=质量数 质子数=293 118=175,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18,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175 118=57;
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明确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2.B
【详解】原子的质量数为241,质子数为95,则中子数=质量数 质子数=241 95=146,B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化学用语是化学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其中元素符号的含义要牢记在心,其左上角为质量数(A)、左下角为质子数(Z),质子数(Z)=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C
【详解】表示质子数为42,质量数为94,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即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94-42=52,故C正确;
故选C。
4.A
【详解】A.人造刚玉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其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A正确;
B.12C和14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B错误;
C.废药品不属于可回收垃圾,C错误;
D.钛合金为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核素符号中,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的质子数为6,故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NaHCO3受热易分解,而Na2CO3受热不易分解,故热稳定性: NaHCO3<Na2CO3,故A错误;
B.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非金属性:Br2>I2,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故氧化性Br2>I2,故B正确;
C.次氯酸钙溶液可以和碳酸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次氯酸,说明酸性: HClO>H2CO3,故C错误;
D.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氧化性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减弱,所以还原性:Cl-<S2-,故D错误;
故选B。
7.B
【详解】A.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9个中子,故A错误;
B.He和N2的结构中都满足最外层稳定结构,则通常情况下,He和N2化学性质都很稳定,故B正确;
C.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1=0,故C错误;
D.同位素的对象为原子,O2和O3为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答案选B。
8.B
【详解】A.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则的质子数为38,A正确;
B.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90-38-38=14,B错误;
C.和的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C正确;
D.转变过程是没有产生新物质,为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
答案选B。
9.B
【详解】A.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不同种原子,故A错误;
B.与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即中子数不同,是氦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核聚变时原子核发生了变化,不属于化学反应,故C错误;
D.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在中存在: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而中子数是3-2=1,两者不等,故D错误;
答案为B。
10.D
【详解】A. ①④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A错误;
B. ②是Na元素,属于金属元素;⑤是氦元素,不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 ⑤是氦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2,为稳定结构,而④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所以为不稳定结构,故C错误;
D. ①是氯离子,③是镁离子,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故D正确;
故选D。
11.C
【分析】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据此解答。
【详解】A.Rb的质子数为37,A正确;
B.Rb属于金属元素,B正确;
C.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则Rb的中子数为85-37=48,C错误;
D.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Rb的核外电子数为37,D正确;
答案选C。
12.C
【详解】A. F是9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7,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2,A错误;
B. F、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形成的氢化物HF、HCl、HBr、HI中的化学键逐渐减弱,越容易电离产生H+,因此HF、HCl、HBr、HI的酸性递增,B错误;
C. F、Cl、Br、I位于同一主族,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C正确;
D. 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I>At,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3.C
【详解】A.氕()和氘()为H元素的不同原子,二者互为同位素,A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与石墨为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不符合题意;
C.Cl2是有毒气体,而Cl-无毒性,C错误,C符合题意;
D.明矾溶于水,电离出铝离子、硫酸根离子、钾离子,铝离子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氢氧化铝胶体的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所以明矾可用于净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①同种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3He和4He质子数相同,是同种元素的两种原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①正确;
②4He的中子数为4-2=2,3He的中子数=3-2=1,故中子数不同,故②错误;
③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这种元素的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它的百分含量算出的平均值,故③错误;
④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等于摩尔质量之比,3He 的摩尔质量为bNA g/mol,4He 的摩尔质量为cNA g/mol,同温同压下3He与4He密度之比为b:c,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点睛】注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元素的各种核素的质量数乘以它的百分含量算出的平均值。
15.A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和硅酸钠反应生成胶状物质硅酸,由此得出酸性:硫酸>碳酸>硅酸,则非金属性S>C>Si,A正确;
B.乙醇、二氧化硫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醇具有挥发性,生成的乙烯中含有乙醇、浓硫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硫而干扰乙烯的检验,应该先除去乙醇、二氧化硫等物质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检验乙烯,B错误;
C.含有盐桥的原电池中,金属电极材料与其对应的电解质必须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所以该装置中两个电极材料应该互换,C错误;
D.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氮,D错误;
故选A。
【点睛】在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气体前,我们需考虑乙烯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否会对乙烯气体的检验产生干扰。在乙醇中加入浓硫酸,除去发生乙醇的消去反应外,还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另外,挥发出的乙醇,也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6.D
【详解】A.H原子中含一个质子,Cl原子中含17个质子,由于H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两者的物质的量关系不确定,两个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气体的质子数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
B.由于H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两者的物质的量关系不确定,所以H2和Cl2的质量之和与另外相同容器的HCl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密度则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由于H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两者的物质的量关系不确定,所以H2和Cl2的质量之和与另外相同容器的HCl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含有的分子数相同,HCl、H2和Cl2都是双原子分子,当它们分子数相同时,原子数一定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C
【详解】A.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O元素非金属性强于N元素,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故A正确;
B.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金属性越来越弱,Na元素在Mg元素的左边,所以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镁元素的强,故B正确;
C. 证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稀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故C错误;
D. 根据周期表元素位置,可以看出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8.A
【详解】A.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两种气体在圆底烧瓶底部重新反应生成粘在玻璃表面,受热不分解不变气体,由此分离,A正确;
B.稀盐酸具有挥发性,进入烧杯中的气体有CO2和HCl,无法证明是CO2与Na2SiO3反应生成H2SiO3,也可能是HCl,故无法验证非金属性:C>Si,B错误;
C.右边具支试管产生的氢气直接排出反应体系,两支试管内无法产生压强差而使溶液混合,无法制备少量沉淀,C错误;
D.浓氨水遇到生石灰产生氨气,收集氨气的试管空气无法排出,不能用橡胶塞塞住,应改用棉花堵住,D错误;
故选A。
19.C
【详解】A.的质子数为10,18g的物质的量为= 0.9mol,,则18g重水()中所含质子数为9NA,选项A错误;
B.根据结构图知,每个白磷分子含有4个P原子,每个白磷分子中P-P键数目为6,n(P4)==0.25mol,31g白磷分子中存在的共价键数目=0.25mol×6×NA/mol=1.5 NA,选项B错误;
C.每个中含有20个中子,0.1mol 中,含中子数为2 NA,选项C正确;
D.24g金属镁是1mol,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无论生成MgO还是Mg3N2,转移电子数为2NA,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0.C
【详解】A.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l2,Cl2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溶液呈酸性所以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是HClO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SO2产生硅酸沉淀,溶液变浑浊,说明酸性:H2SO3>H2SiO3,H2SO3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不能证明非金属性:S>Si,故B错误;
C.向酸性MnSO4溶液中加入NaBiO3固体,溶液变为紫红色,说明BiO将Mn2+氧化为MnO,则氧化性:BiO>MnO,故C正确;
D.相同温度下,将相同大小钠块分别加到醋酸和乙醇中,生成氢气的速率:醋酸>乙醇,说明电离H+(质子)能力:CH3COOH>C2H5OH,则结合质子能力:CH3COO-故选C。
21.C
【详解】A.同位素研究对象为原子,1H2、2H2都是单质,不是原子,不互为同位素,选项A错误;
B.同素异形体研究的对象为单质,O2-、都是离子,不是单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B错误;
C.酸性氧化物是指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SO2、Mn2O7均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C正确;
D.碱性氧化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是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Na2O2和酸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2.D
【详解】由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可得:a—m=b—n=c+n=d+m,解得:c—d=m—n、b—d=m+n、a—c=m+n、a—b=m—n,故选D。
23.C
【详解】A.13C、15N的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6、7和7和8,A不正确;
B.13C的核外有6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B不正确;
C.15N与14N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C正确;
D.15N的核外有7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D不正确;
答案C。
24.D
【详解】A、氯化铵受热分解成NH3和HCl,遇冷NH3和HCl重新生成NH4Cl固体,容易阻塞导管,发生危险,因此不能直接采用直接加热NH4Cl方法制备NH3,故A错误;
B、应用分液漏斗,不能用长颈漏斗,故B错误;
C、硝酸具有挥发性,对比较碳酸酸性与硅酸酸性强弱时,产生干扰,故C错误;
D、Cu连接电源的正极,即Cu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石墨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总电极反应式为Cu+2H2OCu(OH)2+H2↑,故D正确;
答案选D。
25.B
【分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B.氨气和氯化镁、氯化铝溶液都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沉淀;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则其相同浓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钠盐溶液pH越小;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
【详解】A.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氯气和氢气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HCl,溴和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HBr,所以氯气和氢气反应较容易,则非金属性Cl>Br,故A正确;
B. 氨气和氯化镁、氯化铝溶液都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沉淀,所以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
C.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则其相同浓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钠盐溶液pH越小,根据相同浓度的硫酸钠、碳酸钠溶液的pH判断两种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故C正确;
D.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Fe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Cu和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故D正确;
故选B。
26.核污水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成分,氚的含量最高,其次还有14C、60Co、90Sr,这三种元素降解时间长,而且容易进入海洋的沉积物中被海洋生物吸收,这些同位素对人类具有潜在的毒性,能以更长久和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另外,14C作为“人类集体辐射剂量的主要贡献者”,有可能损害人类的DNA。
【详解】核污水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成分,氚的含量最高,其次还有14C、60Co、90Sr,这三种元素降解时间长,而且容易进入海洋的沉积物中被海洋生物吸收,这些同位素对人类具有潜在的毒性,能以更长久和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另外,14C作为“人类集体辐射剂量的主要贡献者”,有可能损害人类的DNA。
27. H+ + OH﹣ = H2O 、2H+ + CO32﹣ = H2O + CO2↑ Na>S>Cl 强 Cl2+H2S=S↓+2HCl;高氯酸的酸性比硫酸的酸性强(HCl的稳定性比H2S强) NaOH和Na2CO3 Na2CO3和NaHCO3 5.85 放 Na2CO3溶于水时,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CO3 2﹣+ H2O HCO3﹣ + OH﹣ [Na+]+[H+]=2[CO3 2﹣]+[HCO3﹣]+[OH﹣]
【详解】(1)硝酸可以和氢氧化钠之间反应生成硝酸钠、水;硝酸和碳酸钠之间反应生成硝酸钠、水以及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H++CO32-=H2O+CO2↑;
(2))“三酸两碱”中所含位于第三周期的元素分别是Na、S、Cl,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即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Na>S>Cl;
(3)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角度判断,根据反应Cl2+H2S=S↓+2HCl、高氯酸的酸性比硫酸的酸性强、HCl的稳定性比H2S强等事实可以得到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4)①0.1mol 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根据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当通入二氧化碳的量很少时,氢氧化钠过量,生成Na2CO3,故蒸干得到NaOH、Na2CO3;②当CO2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则生成Na2CO3,低温蒸干得到Na2CO3;③当CO2稍过量时,会与部分Na2CO3反应生成NaHCO3,低温蒸干得到Na2CO3、NaHCO3;④当CO2大量过量时,Na2CO3完全转化为NaHCO3,低温蒸干得到NaHCO3,故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为:NaOH、Na2CO3或 Na2CO3或Na2CO3、NaHCO3或NaHCO3;
根据Na守恒,若该固体溶于水,滴加过量盐酸,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氯化钠0.1mol,质量是5.85g;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溶于水放热;Na2CO3溶于水时,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所以Na2CO3溶于水为放热反应;
(6)碳酸钠水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的水解CO32﹣+H2OHCO3﹣+OH﹣,所以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Na+]+[H+]=2[CO32﹣]+[HCO3﹣]+[OH﹣]。
28. 27 Al3+
【详解】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2R + 3 Cl2 === 2RCl3
2a 2a+213
5.4g 26.7g
a = 27
因质子数比中子数少一个,质子数为 Z,中子数为Z + 1,所以Z +Z +1 = 27,Z = 13,故为13号元素,Al元素;
⑴R的相对原子质量;27,故答案为27;
⑵写出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R离子的电子式,Al3+,故答案为; A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