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
一、选择题
1.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发表声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蕴含了“另起炉灶”的精神
C.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D.促使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
2.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
4.《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配酸,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意图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5.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
7.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于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成立之初有助于( )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8.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9.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这反映了(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开始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1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遵循的是“革命与战争”的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下列对这些外交理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C.旨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材料二 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和珍贵。
——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2010年5月)
材料二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乘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阶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策略。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倡导和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可知,它基本符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 故答案为B。
2.【答案】C
【解析】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故C正确。
3.【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重要标志,故A正确。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 “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正确。A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为新时期外交的特点,应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视与第三世界等不发达国家的交往,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则相对紧张,故C正确;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错误。
6.【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背,A不符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的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不符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1971年,C不符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合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故选D。
7.【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以及军事包围的策略,材料中涉及的“代办”外交形式,实际上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策略,故C正确;A是“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意义;此时的外交并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因为没有正式建交,故B错误;D在新中国初期就已经提出,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9.【答案】C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C正确;A发生在1971年:B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D发生在1979年。
10.【答案】D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①发生在1953年,应排除 30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成就。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判断题干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地区安全的组织,因此体现的是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C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不仅仅包括中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
12.【答案】
【解析】B 由于中国对国际形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中的两大主题,且构速“和谐世界”既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故B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回答。“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题,“现象”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因”可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方面考虑。
第(3)题根据材料三可以了解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4)题,从各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想到坚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从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想到我们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
【答案】(1)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作用:使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意两点即可)
(4)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美关系和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等可看出“敏感”问题是台湾问题;其原因和中美关系的发展阶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由材料及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策略;其目的要根据材料回答,第(3)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不应脱离材料。
【答案】(1)问题:台湾问题。原因:台湾问题关系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欲以台湾为基地威慑中国,维护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发动朝鲜战争,中美交锋;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建交;21世纪以来,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策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开展“反恐”外交。(答出两点即可)目的: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3)启示: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