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九)(第九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
A.都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C.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通过市场规律与投机资本进行“米棉之战”,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B;“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说明利用了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规律,排除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排除C;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中血战长津湖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开始衰落
B.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C.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
解析:选C。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退出了朝鲜战场,为我国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周边环境,故选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对朝鲜的霸权政策失败,并不意味着其霸权主义开始衰落,排除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是反对殖民主义的胜利,而是反对霸权主义的胜利,所以主要作用不是支援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排除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联合国的力量对比无关,排除D。
3.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6%。这些成就的取得 ( )
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解析:选D。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正确;国民经济体系指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总体,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952年“一五”计划还没有开始,排除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4.(2022·广东选择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选B。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
【补偿训练】
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解析:选C。本题考查“求同存异”的方针。根据材料“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和“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并结合所学判断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C;“一边倒”外交方针是1949年提出的,排除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排除B;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深化点拨】“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5.石家庄市1953年全市在职职工人数为81 067人,1957年达到182 188人,与1953年相比增长50%之多。这主要得益于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民主政治的进步
C.城市功能的转变
D.物质生活的改善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影响。根据材料“与1953年相比增长50%之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中的在职职工人数急剧增长,故选A;民主政治进步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而题干所述现象属于经济层面,排除B;一个城市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在此时间段之内,城市的功能并没有发生转变,排除C;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它都是普遍的规律,排除D。
6.下图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根据图表可知,1952年我国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而到了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只占很少的比重,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故选C;题干信息是关于生产关系的,不是关于生产力方面的,与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无关,而且这时也未实现工业现代化,所以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应该是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而题目主旨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所以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B;题干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信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D属于生产力方面的信息,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
拓展延伸: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方面 改造完成之前 改造完成之后
革命性质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生 产 关 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 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管理体制 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 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7.(2023·惠州高一检测)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D正确;A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轻重之间的比较,得不出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排除C。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选C;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宪法是法律体系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法、刑法、社会法等,因此B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9.1958年7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亩产7 320斤。同月,农业部发布1958年夏收公报:我国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 010亿斤。并且《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告我国小麦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A.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农业生产逐步迈向现代化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D.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据材料“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亩产7 320斤”“我国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 010亿斤”可知,这些数据明显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说明当时经济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比较严重,故选C;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恰好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过度追求平均主义,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渐迈向现代化,排除B;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左”倾错误泛滥时期,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同时期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排除D。
10.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的全体代表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 ( )
A.倾向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强调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根本调整
C.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
D.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质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涉及邓小平同意让农村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故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实行,此时尚未开始,因此A错误;此时农村生产关系只是做了适当的调整,并未做根本性的调整,故B错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错误。
【深化点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适当缩小了基础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
11.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五年的经济数据(部分),这五年最可能是 (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钢铁总产量
19 766万吨 800万吨
16 969万吨 1 122万吨
14 385万吨 1 351万吨
13 650万吨 870万吨
15 441万吨 667万吨
A.1949-1953年 B.1958-1962年
C.1966-1970年 D.1978-1982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左”倾错误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呈现下滑后又上涨的趋势,钢产量增加后又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农业生产遭受破坏,钢产量增加迅猛,但是却导致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调整的是失调的国民经济比重,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有所回升,钢产量相对下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排除A、C、D。
12.(2023·深圳高一检测)如图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解析:选B。根据“《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可得出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说明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B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1956年,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
1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材料体现了中国( )
A.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B.赢得外交的主动权
C.外交政策赢得国际的普遍认同
D.联合欧洲对抗美苏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发展。根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可知,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而且还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故选A;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直掌握着外交的主动权,排除B;“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中只有法国与中国建交,而且中国并未联合欧洲对抗美苏,排除D。
14.1989年,央视拍摄的专题纪录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104 位英雄和劳模人物,其中既有纺织工人赵梦桃、石油工人王进喜等老一代劳模,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勤劳致富带头人等新一代劳模。由此可见 ( )
A.劳动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创业致富是新劳模最重要标准
C.乡镇企业家引领改革开放潮流
D.劳模评选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
解析:选A。本题考查劳模体现时代特征。材料体现的是每个时期的劳模标准是不一样的,说明的是劳动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A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模范标准主要是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并非财富,排除B;材料中的企业家不一定是乡镇企业家,排除C;材料未涉及劳模评选的社会基础,排除D。
【补偿训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1958年,徐州市全国劳动模范冯景谦将截煤机截盘由1.8米加长到2.8米,一年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 ( )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B.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
C.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D.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冯景谦将截煤机截盘由1.8米加长到2.8米”,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鼓舞下,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C;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排除A;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主要体现商品交易和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冯景谦对截煤机的技术改造促进了国家煤炭产量的提高,体现的是创新意识而不是吃苦耐劳,排除D。
15.(2023·广州高一检测)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
16.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媒体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点”指的是 ( )
A.万隆会议推进非殖民化
B.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C.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等信息可知,这里的转折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与联合国无关,不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排除B;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会议的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补偿训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向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向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的“熊猫外交” ( )
A.开始突破“一边倒”方针
B.促使双边外交局面的形成
C.成就主要源于重返联合国
D.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变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向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赠送熊猫,说明当时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和,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变化,故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意味着开始突破“一边倒”方针,排除A;双边外交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一对一的交往,题干并不是强调双边外交局面,而是强调我国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B;成就主要源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是源于重返联合国,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提供政治保障,此外农业为工业化作贡献,明显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据材料一“1953-1957年……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可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第(2)题据材料一“1949-1978年……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工业化资金,三大改造确立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化发展,此时农村支持城市;据材料二“1978年后……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通过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发挥市场作用,农村对城市进行支持;据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可知随着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策略,城市支持农村发展。
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苏联经验。(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2)变化:
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3分)
1978—2005年,推行改革开放,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3分)
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3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实行了一些奖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全民族抗战时期,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当时西部地区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
——摘编自侯德础
《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等
材料二 面对周边日趋紧张的国际环境,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进行压缩。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得到发展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历史上的这两次西部开发的共同影响。(6 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进行分析。
第(2)题,根据材料二“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中央还注意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进行压缩”进行概括。
第(3)题,根据材料一“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和材料二“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从彰显中华民族捍卫独立和尊严的精神的角度概括;根据材料一“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和材料二“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从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的角度概括;根据材料一“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和材料二“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的角度概括。
答案:(1)原因:国民政府支持沿海工业内迁(2分);沿海地区大量工业人才迁入内地(1分);民众坚定的抗战意志和热情(2分)。
(2)特点:以国防建设为中心(2分);由国家计划主导建设(1分);时间长、规模大(1分);顾及人民的利益(1分)。
(3)影响: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和尊严的精神(2分);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1分);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1分);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2分)。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摘编自杨云龙、肖昊宸
《“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 由于历史问题、社会制度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斯大林的逝世与朝鲜战争的结束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
——摘编自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
五大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方针”,说明其历史意义及外交实践。(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新方针”,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进行概括。第二问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进行分析。第三问外交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利益的驱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分)
(2)“新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历史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
外交实践: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分)
20.(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在1950-1952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统计表(部分)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 3月1日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1950年 4月15日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 9月8日 河北 潘长有 《潘长有热修马丁炉——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三》
1950年 9月13日 湖北 贺世古 《兵工劳模贺世古——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八》
1950年 9月14日 湖北 朱玖 《女工纺纱能手朱玖——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九》
1950年 9月24日 辽宁 赵国有 《赵国有——新运动纪录创始者》
1950年 9月27日 黑龙 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 11月10日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 6月26日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1952年 5月5日 辽宁 金秀兰 《特等治淮模范金秀兰民工分队创造战胜稀泥的好办法使工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提取材料信息,对《人民日报》报道的“青年劳模”形象加以阐释。
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宣传劳模主要是为了树立榜样,调动生产的积极性。特点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可从劳模品质角度进行概括,如:忠于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钻研业务、技术革新、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等。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进行阐述,概括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增强对新政权认同的需要;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社会新风尚(新道德观)的需要。最后再分析其报道的作用,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报道“青年劳模”,树立了新时代青年形象,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
答案:“青年劳模”形象特点:从劳模品质角度,如:忠于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钻研业务、技术革新、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等。
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增强对新政权认同的需要;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社会新风尚(新道德观)的需要。
报道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报道“青年劳模”,树立了新时代青年形象,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11分)单元形成性评价(九)(第九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
A.都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C.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2.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中血战长津湖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开始衰落
B.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C.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
3.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6%。这些成就的取得 ( )
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4.(2022·广东选择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补偿训练】
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5.石家庄市1953年全市在职职工人数为81 067人,1957年达到182 188人,与1953年相比增长50%之多。这主要得益于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民主政治的进步
C.城市功能的转变
D.物质生活的改善
6.下图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拓展延伸: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方面 改造完成之前 改造完成之后
革命性质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生 产 关 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 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管理体制 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 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7.(2023·惠州高一检测)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9.1958年7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亩产7 320斤。同月,农业部发布1958年夏收公报:我国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 010亿斤。并且《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告我国小麦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A.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农业生产逐步迈向现代化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D.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10.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的全体代表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 ( )
A.倾向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强调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根本调整
C.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
D.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质变
11.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五年的经济数据(部分),这五年最可能是 (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钢铁总产量
19 766万吨 800万吨
16 969万吨 1 122万吨
14 385万吨 1 351万吨
13 650万吨 870万吨
15 441万吨 667万吨
A.1949-1953年 B.1958-1962年
C.1966-1970年 D.1978-1982年
12.(2023·深圳高一检测)如图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1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材料体现了中国( )
A.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B.赢得外交的主动权
C.外交政策赢得国际的普遍认同
D.联合欧洲对抗美苏
14.1989年,央视拍摄的专题纪录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104 位英雄和劳模人物,其中既有纺织工人赵梦桃、石油工人王进喜等老一代劳模,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勤劳致富带头人等新一代劳模。由此可见 ( )
A.劳动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创业致富是新劳模最重要标准
C.乡镇企业家引领改革开放潮流
D.劳模评选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
【补偿训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1958年,徐州市全国劳动模范冯景谦将截煤机截盘由1.8米加长到2.8米,一年为国家增产煤炭12.3万吨。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 ( )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B.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
C.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D.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15.(2023·广州高一检测)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16.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媒体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点”指的是 ( )
A.万隆会议推进非殖民化
B.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C.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补偿训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向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向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的“熊猫外交” ( )
A.开始突破“一边倒”方针
B.促使双边外交局面的形成
C.成就主要源于重返联合国
D.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实行了一些奖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全民族抗战时期,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当时西部地区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
——摘编自侯德础
《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等
材料二 面对周边日趋紧张的国际环境,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进行压缩。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得到发展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历史上的这两次西部开发的共同影响。(6 分)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摘编自杨云龙、肖昊宸
《“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 由于历史问题、社会制度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斯大林的逝世与朝鲜战争的结束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
——摘编自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
五大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方针”,说明其历史意义及外交实践。(6分)
20.(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在1950-1952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统计表(部分)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 3月1日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1950年 4月15日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 9月8日 河北 潘长有 《潘长有热修马丁炉——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三》
1950年 9月13日 湖北 贺世古 《兵工劳模贺世古——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八》
1950年 9月14日 湖北 朱玖 《女工纺纱能手朱玖——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九》
1950年 9月24日 辽宁 赵国有 《赵国有——新运动纪录创始者》
1950年 9月27日 黑龙 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 11月10日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 6月26日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1952年 5月5日 辽宁 金秀兰 《特等治淮模范金秀兰民工分队创造战胜稀泥的好办法使工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提取材料信息,对《人民日报》报道的“青年劳模”形象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