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十)(第十单元) 试卷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形成性评价(十)(第十单元) 试卷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06:48

文档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十)(第十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乘坐了新干线超快列车,感慨“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有催人跑的意思”。这次访日 (  )
A.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B.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 (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补偿训练】
  有学者在论述现代中国的对内改革时认为: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一定环境下,部分农民的探索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上述“农民的探索”是指 (  )
A.小岗村民的勇于尝试
B.陕甘人民的先行付出
C.深圳特区的率先试验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3.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  )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
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出台了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的“五个允许政策”。该政策 (  )
A.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标志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6.下表为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和管理的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
年份 计划生产的 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 口的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补偿训练】
  1984年3月,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安排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介绍企业发展经验。与会国企厂长听了他的发言后,既羡慕又不服气,表示如果我们能这样做,也能把企业搞好。成立会变成了呼吁“松绑”会。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呼吁 (  )
A.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8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邓小平这一举动意在 (  )
A.学习国外经验加强股票市场管理
B.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C.打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交局面
D.深化了改革突出发展外向型经济
8.下图反映的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
A.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的地位
B.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对外贸易额的大幅上升
9.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
项目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 (万户) 1 454.9 1 583.9 2 703.7 2 850
从业人员 (万人) 2 304.9 2 467.7 5 017.1 5 441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
C.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拓展延伸: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同点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1)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
(2)所有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方面:都注重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2023·佛山高一检测)下表为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 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 —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改革开放的深入
B.产业结构的调整
C.计划经济的解体
D.经济全球化影响
11.(2023·梅州高一检测)如表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 (  )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
C.开始重视本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
D.普法知识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
【补偿训练】
  1982年宪法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法律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并宣布了一个法制时代的开始,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确立了目标。在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宪法从文本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都发生了嬗变。下列各项中,对这部宪法的评价准确的是 (  )
A.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C.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D.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2.如表为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反映了 (  )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摩托车(辆) 1.94 6.29 18.8
洗衣机(台) 78.41 88.97 90.50
电冰箱(台) 42.33 66.22 80.1
彩色电视机(台) 59.04 89.79 116.60
组合音响(套) —— 10.52 22.2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我国工业体系完善
C.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13.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这说明港澳回归 (  )
A.标志着中国领土被外国占领历史的结束
B.推动了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C.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得到彻底实现
D.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14.(2023·肇庆高一检测)乌干达总统高级新闻秘书唐·万亚马说,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国两制”有可能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类似争端和历史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方针 (  )
A.消除了霸权主义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实现了世界和平
D.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创新性 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
科学性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示范性 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
原则性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策略性 按照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
包容性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
开放性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1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际交往方式表。这说明在政党外交中,中国共产党 (  )
改革开放前 党代表团互访;参加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发贺电、唁电
改革开放后 新增实地考察、召开座谈研讨会;“政党交往搭台、经贸活动唱戏”
21世纪后 新增干部研修班、多边政党高层对话会
A.侧重考量意识形态因素
B.始终坚持全方位多边外交
C.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目标
D.锐意创新以提升外交质量
16.(2023·揭阳高一检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都体现了中国 (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始终坚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主导世界发展的作用已被认可
D.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图1、图2所示漫画从某个侧面分别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图1、图2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8.(2023·广州高一检测)(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6分)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3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
——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会议公报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党的宝贵经验中的一条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单元形成性评价(十)(第十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乘坐了新干线超快列车,感慨“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有催人跑的意思”。这次访日 (  )
A.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B.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解析:选C。本题考查邓小平访日的影响。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感受到了现代化给人带来的感觉,从而下定决心,最终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故选C;中日邦交正常化在1972年就已经实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1978年5月进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 (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可知,这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可知,这是指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土地仍属集体所有,排除A;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土地改革后依旧发展小农经济,以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排除C。
【补偿训练】
  有学者在论述现代中国的对内改革时认为: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一定环境下,部分农民的探索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上述“农民的探索”是指 (  )
A.小岗村民的勇于尝试
B.陕甘人民的先行付出
C.深圳特区的率先试验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小岗村探索农村改革。根据材料“农村改革”“部分农民的探索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可知,农民的探索指的是安徽小岗村农民进行包产到户的尝试,故选A;我国农村的改革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两省,并不是在陕甘地区,排除B;深圳特区的率先试验指的是对外开放,而不是对内改革,且不是农村地区,排除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属于对外开放,不是农村的改革,排除D。
3.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兴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根据材料“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可知我国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寻求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异的发展模式,故选A;我国通过兴办特区引进外资的目的在于借鉴外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借此发展本国经济,排除B;“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说明我国兴办特区的目的是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排除C;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深化点拨】对外开放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4.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  )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
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根据材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可知,这是对人权高度重视和尊重的表现,故选B;1954年宪法就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顺序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C;1982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且法律体系与宪法内容顺序的变化没有关联,排除D。
5.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出台了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的“五个允许政策”。该政策 (  )
A.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标志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乡镇企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晋江出台了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调动人们创办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B;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20世纪80年代,排除C;市场经济体制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
6.下表为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和管理的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
年份 计划生产的 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 口的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和管理的商品种类数量减少,说明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计划性,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故选C;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是对内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D。
【补偿训练】
  1984年3月,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安排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介绍企业发展经验。与会国企厂长听了他的发言后,既羡慕又不服气,表示如果我们能这样做,也能把企业搞好。成立会变成了呼吁“松绑”会。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呼吁 (  )
A.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企改革。根据材料“大会安排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介绍企业发展经验。与会国企厂长听了他的发言后,既羡慕又不服气,表示如果我们能这样做,也能把企业搞好”可知,国企厂长强调希望像中外合资企业那样获得经营自主权,呼吁权力下放,故选B;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排除A;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属于对外开放举措,材料涉及国企改革,属于对内改革,排除C;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D。
7.198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邓小平这一举动意在 (  )
A.学习国外经验加强股票市场管理
B.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C.打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交局面
D.深化了改革突出发展外向型经济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股票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其意义非凡,材料中邓小平的举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故选B;根据材料“赠予”可知,邓小平意在向外国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要学习国外股票市场管理的经验,排除A;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中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是在国内发行的,并不面向外国,且邓小平是将其“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这也并非引进外资的表现,因此不能体现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D。
8.下图反映的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
A.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的地位
B.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对外贸易额的大幅上升
解析:选D。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从“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折线图来看,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在1980-1984年增长较平缓,1984-1988年增长快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对外贸易额大幅上升,D正确;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的信息,A排除;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出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B排除;20世纪90年代,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间不符,C排除。
9.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
项目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 (万户) 1 454.9 1 583.9 2 703.7 2 850
从业人员 (万人) 2 304.9 2 467.7 5 017.1 5 441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
C.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解析:选C。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1992年后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B是国企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
拓展延伸: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同点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1)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
(2)所有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方面:都注重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2023·佛山高一检测)下表为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 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 —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改革开放的深入
B.产业结构的调整
C.计划经济的解体
D.经济全球化影响
解析:选A。分析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所以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A正确;材料未涉及调整产业结构的信息,排除B;计划经济解体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经济全球化对材料变化的影响甚微,排除D。
11.(2023·梅州高一检测)如表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 (  )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
C.开始重视本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
D.普法知识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诸多法律,这些法律涉及政治、经济和国家统一等诸多方面,而且非常细致,反映出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选A;法律制定出来,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还需要执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才有可能实现,而题干仅涉及法律制定,排除B;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重视本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而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才重视,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法律建设问题,而不是法律普及问题,所以D的说法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1982年宪法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法律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并宣布了一个法制时代的开始,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确立了目标。在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宪法从文本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都发生了嬗变。下列各项中,对这部宪法的评价准确的是 (  )
A.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C.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D.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解析:选B。本题考查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的变化所做的修改,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选B;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而不是1982年宪法,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而不是1982年宪法,排除C;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而不是1982年宪法,排除D。
12.如表为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反映了 (  )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摩托车(辆) 1.94 6.29 18.8
洗衣机(台) 78.41 88.97 90.50
电冰箱(台) 42.33 66.22 80.1
彩色电视机(台) 59.04 89.79 116.60
组合音响(套) —— 10.52 22.2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我国工业体系完善
C.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解析:选D。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根据材料“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可知,1990—200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显著,故选D;从材料数据中不能得出“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结论,排除A;从材料不能得出“工业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B;表格中只有城镇居民的数据,不能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排除C。
13.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这说明港澳回归 (  )
A.标志着中国领土被外国占领历史的结束
B.推动了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C.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得到彻底实现
D.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解析:选B。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影响。根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十分关切港澳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B正确;A是澳门回归的意义,排除;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实现,排除C;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4.(2023·肇庆高一检测)乌干达总统高级新闻秘书唐·万亚马说,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国两制”有可能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类似争端和历史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方针 (  )
A.消除了霸权主义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实现了世界和平
D.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解析:选D。根据“乌干达总统高级新闻秘书唐·万亚马说,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国两制’有可能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类似争端和历史问题”可得出“一国两制”有利于解决国家中存在的历史问题,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D正确;“一国两制”并不能消除霸权主义,也不能实现世界和平,排除A、C;B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拓展延伸: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创新性 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
科学性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示范性 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
原则性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策略性 按照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
包容性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
开放性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1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际交往方式表。这说明在政党外交中,中国共产党 (  )
改革开放前 党代表团互访;参加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发贺电、唁电
改革开放后 新增实地考察、召开座谈研讨会;“政党交往搭台、经贸活动唱戏”
21世纪后 新增干部研修班、多边政党高层对话会
A.侧重考量意识形态因素
B.始终坚持全方位多边外交
C.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目标
D.锐意创新以提升外交质量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发展。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政党外交中党际交往日益深入、以政党交往为纽带增加更多的交往方式和范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锐意进取和创新,以提升外交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故选D;改革开放前具有侧重考量意识形态的特点,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就不符合了,排除A;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才开始实行全方位外交,B以偏概全,排除;表中只有改革开放后一栏内提到了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整个表格都体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目标的结论,排除C。
16.(2023·揭阳高一检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都体现了中国 (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始终坚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主导世界发展的作用已被认可
D.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D正确;材料不属于外交政策,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提出,排除B;中国坚持不称霸,不结盟,因此“主导世界发展”说法有误,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图1、图2所示漫画从某个侧面分别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图1、图2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根据图1,我国实行票证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的角度分析;根据图2,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问题,于是出现了图1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现象。(6分)
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产力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多,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出现了图2中“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的现象。(7分)
18.(2023·广州高一检测)(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6分)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3分)
解析:第(1)题民主革命任务:根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得出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二“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二“苏联援建的156个……东北地区”得出受苏联的援助。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第(3)题新的革命:根据材料三“即1978年”得出是改革开放;新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得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1)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2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受苏联的援助。(3分)历史意义: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3分)
(3)新的革命:改革开放。(1分)新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
——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解析:本题为观点阐述题,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问题的要求,围绕“新中国的外交”并结合材料信息“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概括论题。其次,围绕提炼的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按照史论结合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论题: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发展。
阐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推动了全党工作着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此时,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采取全方位外交政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道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多边体制,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关键性力量,彰显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地位。中国广泛参与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大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改善中国周边环境,推动了世界共同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为应对全球挑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广泛参与全球治理,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2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会议公报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党的宝贵经验中的一条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根据“坚持独立自主”可提出论题:坚持独立自主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依据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的道路;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方针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创造性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设立经济特区的尝试等史实,说明坚持独立自主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中外、古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成果。其他论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坚持独立自主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
论述:独立自主指的是不受外部干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主作出判断和制定合理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曾经领导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的道路;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方针路线问题,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党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和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创造性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设立经济特区的尝试,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结论:坚持独立自主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验。独立自主不是闭门造车,独立自主需要吸收中外、古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积极对外开放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