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了解“一个理论”:三民主义 2.关注“一次革命”:辛亥革命 3.认识“两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学习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做出了哪些努力。概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有哪些表现。
1.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 ”。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特点:与 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4)认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成立兴中会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 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国同盟会 的成立 ①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 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③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提出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 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过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
结果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情境·新创设]
1911年4月27日,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黄兴率领的先锋队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向清军发起猛烈进攻,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黄花岗起义”。
思考: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哪一城市
学习任务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中华民国又是如何建立的。
1.武昌起义
背景 1911年,四川爆发 ,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 成立, 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 就此产生。
3.清朝灭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宣告清朝结束。
4.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原因 ① 等列强支持 ② 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的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 ,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结果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目的:防止 。
(3)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a.国民一律平等;b.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保路运动”。
思考: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学习任务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辛亥革命。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的序幕。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 ,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文化: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
表现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 、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易错·明辨析]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严密,善于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 (  )
(3)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
主题一 辛亥革命的兴起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三民主义
史料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摘编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专制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民生主义指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2.论证观点——武昌起义
史料一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史料二 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一、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武昌起义的发生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物质和阶级条件;19世纪末期,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所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史论阐释】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1.概况:
内容 同盟会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 发展
2.评价
(1)进步性:三民主义要求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统治,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1.经济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立宪派的支持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辛亥革命奠定组织基础。
5.武装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成败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原则。
2.论证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史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史论阐释】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方面 阐释
成功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成果 (3)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失败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既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点拨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进步性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无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又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其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有“因人设法”之嫌。
课堂练习
【题组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  )
A.编练新军
B.奖励实业
C.废除科举制
D.组织“皇族内阁”
2.文物作为直接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图可作为直接史料研究(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共进会
3.(2023·潮州高一检测)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有、民治、民享
【补偿训练】
  章炳麟在《民报》中这样解释反满:“种族复仇者,本非外于政权而言……故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由此可知,章炳麟的“反满”是要(  )
A.驱除所有满族人
B.推翻清政府统治
C.彻底赶走殖民侵略者
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题组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湖北咨议局张贴《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时,“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随后湖南、江西、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纷纷响应,革命如火如荼,各国领事馆也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由此说明武昌起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救亡图存意识觉醒
D.加剧了清王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5.(2023·河源高一检测)作为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而且它早期的皇帝们曾使中国达到空前兴旺发达状态的一个王朝的最后法令,这道1912年2月12日发布的告别谕旨是具有某些历史兴味的。该谕旨发布标志着(  )
A.武昌起义爆发 B.封建帝制结束
C.共和政体建立 D.军阀统治确立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拓展延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题组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其中“皇帝倒了”指的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开启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8.“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9.“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补偿训练】
  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了解“一个理论”:三民主义 2.关注“一次革命”:辛亥革命 3.认识“两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学习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做出了哪些努力。概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有哪些表现。
1.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4)认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成立兴中会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国同盟会 的成立 ①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提出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过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情境·新创设]
1911年4月27日,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黄兴率领的先锋队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向清军发起猛烈进攻,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黄花岗起义”。
思考: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哪一城市
提示:广州。
学习任务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中华民国又是如何建立的。
1.武昌起义
背景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清朝灭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朝结束。
4.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的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结果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a.国民一律平等;b.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责任内阁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保路运动”。
思考: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学习任务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辛亥革命。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文化: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
表现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易错·明辨析]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严密,善于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 ( × )
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不够严密,未能发动广大民众。
(3)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 )
提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主题一 辛亥革命的兴起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三民主义
史料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摘编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专制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民生主义指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2.论证观点——武昌起义
史料一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史料二 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一、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武昌起义的发生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物质和阶级条件;19世纪末期,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所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史论阐释】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1.概况:
内容 同盟会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 发展
2.评价
(1)进步性:三民主义要求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统治,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1.经济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立宪派的支持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辛亥革命奠定组织基础。
5.武装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成败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原则。
2.论证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史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史论阐释】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方面 阐释
成功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成果 (3)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失败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既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点拨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进步性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无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又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其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有“因人设法”之嫌。
课堂练习
【题组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  )
A.编练新军
B.奖励实业
C.废除科举制
D.组织“皇族内阁”
解析:选D。本题考查清政府的自救措施。据“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可知张謇抨击的是清末的预备立宪,预备立宪中组织的“皇族内阁”说明清政府的立宪是一场骗局,故选D。张謇抨击的是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并不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废除科举制,排除A、B、C。
2.文物作为直接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图可作为直接史料研究(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共进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是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的纲领,所以可用来研究中国同盟会,故选B;兴中会、华兴会和共进会都成立于中国同盟会之前,排除A、C、D。
3.(2023·潮州高一检测)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有、民治、民享
解析:选A。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A正确;民主不属于“三民主义”,排除B、C;民有、民治、民享不属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排除D。
【补偿训练】
  章炳麟在《民报》中这样解释反满:“种族复仇者,本非外于政权而言……故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由此可知,章炳麟的“反满”是要(  )
A.驱除所有满族人
B.推翻清政府统治
C.彻底赶走殖民侵略者
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主义。根据材料“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可知,章炳麟的“反满”只反对满族皇室和官吏,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选B,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章炳麟的反满思想,并未涉及赶走殖民侵略者和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D。
【题组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湖北咨议局张贴《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时,“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随后湖南、江西、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纷纷响应,革命如火如荼,各国领事馆也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由此说明武昌起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救亡图存意识觉醒
D.加剧了清王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民众感到扬眉吐气,各地纷纷响应,各国领事馆宣布“严守中立”,这说明武昌起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D正确;武昌起义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大大觉醒,而且题干中的领事馆与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C。
5.(2023·河源高一检测)作为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而且它早期的皇帝们曾使中国达到空前兴旺发达状态的一个王朝的最后法令,这道1912年2月12日发布的告别谕旨是具有某些历史兴味的。该谕旨发布标志着(  )
A.武昌起义爆发 B.封建帝制结束
C.共和政体建立 D.军阀统治确立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的最后法令即《清帝逊位诏书》的发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结束,B正确;早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已爆发,排除A;共和政体建立与清朝皇帝发布“告别谕旨”不符,排除C;清帝逊位谕旨与军阀统治确立无关,排除D。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故选B;排除A、C、D。
拓展延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题组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其中“皇帝倒了”指的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开启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可知,“皇帝倒了”指的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剪辫子体现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排除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守旧思想依然存在,排除C、D。
【深化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根深蒂固。
8.“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社会意义。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并结合所学可知,剪发辫、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故选C,排除A、B、D。
9.“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理念在辛亥革命后迅速传播,逐渐深入人心,这与材料的主旨相符,故选A。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材料重在强调人民的新认知,排除C;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D。
【补偿训练】
  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解析:选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封建帝制终结,故选B,排除A、C、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