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把握“两个重点”: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2.了解“一个事件”:王安石变法 3.理解“三冗三积”: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积患
学习任务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面临的问题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
1.背景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中央 ②掌军政,①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地方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设③与知州彼此制约
智选:①三司 ②枢密院 ③通判
(3)崇文抑武
目的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措施 ①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评价
(1)积极性: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史料阅读——苏洵《嘉祐集》和范祖禹《范太史集》”,根据史料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提示: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梳理宋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一、边防压力
1.宋辽关系
战争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北宋发动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和议 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双方签订协议;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2.宋夏关系
(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财政危机
1.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情境·新创设]
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
思考:漫画中的“我们”是指哪个朝代
提示:辽。
学习任务二 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梳理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史实。
一、庆历新政
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概况 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结果 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内容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
(1)积极性: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性:①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②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情境·新创设]
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他进行了什么改革活动
提示:庆历新政。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如何理解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
(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标志: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易错·明辨析]
(1)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 √ )
(2)1141年宋金签订“澶渊之盟”达成和议。 ( × )
提示:“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宋金签订的是绍兴和议。
(3)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对峙。 ( √ )
主题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史料 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据此回答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及消极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据图片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构成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2.论证观点——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宋初的改革措施导致“靖康之役”。
论证: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但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在面临少数民族进攻时一溃千里。
【史论阐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特点 阐释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与“三衙”互相牵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建立禁军,分驻京师和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2.影响
(1)积极性:①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性:①由于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②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题二  王安石变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史料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余 12 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研讨交流]上面表格反映了北宋王朝中期出现了什么问题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表格中收支状况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宋英宗时期国家财政开支日趋增多,呈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
2.论证观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史料二 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研讨交流]上述史料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史料一“应该肯定”,史料二“基本否定”
[成果展示]
提示:史料一,基本肯定;史料二,基本否定。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王安石变法,一方面王安石变法通过官府加强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但另一方面王安石过度强化政府的管控,加之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给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分析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史料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研讨交流]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开源节流,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史论阐释】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维度 阐释
从目的看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从性质看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从内容看 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从效果看 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从败因看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同时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综合来看 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课堂练习
【题组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朝在府州设置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 (  )
A.皇权独尊局面出现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开创地方监察先河
D.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宋初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宋朝在地方派遣文官做知州,并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进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A;地方监察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如汉朝的刺史制度,排除C;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
【深化点拨】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解决了唐末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补偿训练】
  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汉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从题干材料“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A、B、D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23·韶关高一检测)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为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他首要 (  )
A.“募兵、养兵”,招抚流民
B.“二府三司”,削弱相权
C.军政统一,提高效率
D.集中军权,崇文抑武
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称帝,所以他为了防止武将再次出现兵变,采取的措施是削弱武将的军权,集中军权,重文轻武,D正确;招抚流民、削弱相权和抑制武将没有关系,排除A、B;北宋时期机构效率低下,并没有实现军政统一,排除C。
【题组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
A.楚汉之争 B.黄巾起义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汉之交,A错误;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两宋”不符,B错误;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时期,与“两宋”不符,C错误;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一次和议,故选D。
4.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
A.西夏 B.大理 C.金 D.蒙古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初面临的边防压力。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是辽,西北是西夏,故“天狼”是西夏,故选A。大理在西南,B错误;北宋后期由于辽统治者腐败被后起的金所灭,北方为金所统治,C错误;蒙古政权没有与北宋并立,D错误。
5.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据此可知,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 (  )
A.挽救了统治危机 B.增强了军事力量
C.增加了财政支出 D.体现了兵农合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据“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可知宋朝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膨胀,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挽救了统治危机,排除A;北宋军队多而不精,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军事力量没有增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兵农合一,排除D。
    【补偿训练】
  1.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这一变化促使北宋 (  )
A.军队战斗力增强   B.面临财政危机
C.冗官问题突出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宋的冗兵问题。据题意可知,宋代军队数量激增,这导致北宋冗兵现象严重,从而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故选B。北宋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并不强,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冗兵问题,不是冗官问题,而且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排除C、D。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有半数盈余;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达11 0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损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解析:选D。本题考查北宋的积贫问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等问题,即机构臃肿、士兵过多,故选D。北宋经济相对于前代来说是进步的,A错误;“起义频繁”是这种现象的结果,B错误;北宋实行“养兵”政策,兵力数量不断增加,C错误。
【题组3】王安石变法及南宋的偏安
6.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认为应改革时弊,其关键在于 (  )
A.严肃政令,取信于民
B.整顿官僚队伍
C.减轻徭役,缓和矛盾
D.加强国防军备
解析:选B。本题考查庆历新政。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为改革时弊,发起了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故选B。A、C、D都不是庆历新政改革的关键,排除。
【深化点拨】范仲淹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天下兴亡而殚精竭虑,身体力行。
7.(2023·东莞高一检测)“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A.削减冗官冗费 B.增加财政收入
C.全面整顿吏治 D.加强军事实力
解析:选B。材料中提到“天下财利”“天下之利”,可以看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B正确;A、C、D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体现,排除。
    【补偿训练】
  1.据史书记载: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
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材料“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故选A。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及改善百姓处境无关,排除B、C;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排除D。
2.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其中“靖康耻”是指 (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北宋二帝,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这段历史被称为“靖康之变”,故选B。1005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靖康之变”是宋与金军,排除A;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在南宋时期,与“靖康耻”无关,排除C;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与“靖康耻”无关,排除D。
8.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崇文抑武,三衙分权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北宋建立,国家一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故选C。“崇文抑武,三衙分权”属于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澶渊之盟,辽宋和议”体现北宋与辽的关系,排除B;D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补偿训练】
  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稳固。从此以后 (  )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金对峙。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一直呈对峙状态,故A正确;宋金对峙,南宋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故B错误;金朝在绍兴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故C错误;绍兴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战争,故D错误。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把握“两个重点”: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2.了解“一个事件”:王安石变法 3.理解“三冗三积”: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积患
学习任务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面临的问题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
1.背景
(1)北宋结束 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 、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中央 掌军政, 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地方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设 与知州彼此制约
智选:①三司 ②枢密院 ③通判
(3)崇文抑武
目的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措施 ①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 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 的地位
4.评价
(1)积极性: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史料阅读——苏洵《嘉祐集》和范祖禹《范太史集》”,根据史料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梳理宋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一、边防压力
1.宋辽关系
战争 辽占领 ,北宋发动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和议 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双方签订协议;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
2.宋夏关系
(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
二、财政危机
1.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不断膨胀。
[情境·新创设]
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
思考:漫画中的“我们”是指哪个朝代
学习任务二 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梳理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史实。
一、庆历新政
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概况 宋仁宗在位时,大臣 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结果 新政触犯了 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 。
3.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内容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 、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取代募兵制
5.评价
(1)积极性:达到了 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性:①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②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情境·新创设]
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他进行了什么改革活动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如何理解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
(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 ”战绩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标志:1141年, 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 ”。
3.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易错·明辨析]
(1)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  )
(2)1141年宋金签订“澶渊之盟”达成和议。 (  )
(3)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对峙。 (  )
主题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史料 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据此回答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及消极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据图片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构成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2.论证观点——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宋初的改革措施导致“靖康之役”。
论证: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但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在面临少数民族进攻时一溃千里。
【史论阐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特点 阐释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与“三衙”互相牵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建立禁军,分驻京师和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2.影响
(1)积极性:①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性:①由于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②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题二  王安石变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史料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余 12 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研讨交流]上面表格反映了北宋王朝中期出现了什么问题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表格中收支状况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宋英宗时期国家财政开支日趋增多,呈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
2.论证观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史料二 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研讨交流]上述史料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史料一“应该肯定”,史料二“基本否定”
[成果展示]
分析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史料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研讨交流]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开源节流,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史论阐释】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维度 阐释
从目的看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从性质看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从内容看 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从效果看 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从败因看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同时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综合来看 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课堂练习
【题组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朝在府州设置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 (  )
A.皇权独尊局面出现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开创地方监察先河
D.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补偿训练】
  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汉朝
2.(2023·韶关高一检测)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为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他首要 (  )
A.“募兵、养兵”,招抚流民
B.“二府三司”,削弱相权
C.军政统一,提高效率
D.集中军权,崇文抑武
【题组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
A.楚汉之争 B.黄巾起义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4.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
A.西夏 B.大理 C.金 D.蒙古
5.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据此可知,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 (  )
A.挽救了统治危机 B.增强了军事力量
C.增加了财政支出 D.体现了兵农合一
    【补偿训练】
  1.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这一变化促使北宋 (  )
A.军队战斗力增强   B.面临财政危机
C.冗官问题突出 D.中央集权加强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有半数盈余;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达11 000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损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题组3】王安石变法及南宋的偏安
6.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认为应改革时弊,其关键在于 (  )
A.严肃政令,取信于民
B.整顿官僚队伍
C.减轻徭役,缓和矛盾
D.加强国防军备
【深化点拨】范仲淹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天下兴亡而殚精竭虑,身体力行。
7.(2023·东莞高一检测)“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A.削减冗官冗费 B.增加财政收入
C.全面整顿吏治 D.加强军事实力
    【补偿训练】
  1.据史书记载: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
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材料“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故选A。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及改善百姓处境无关,排除B、C;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排除D。
2.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其中“靖康耻”是指 (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北宋二帝,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这段历史被称为“靖康之变”,故选B。1005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靖康之变”是宋与金军,排除A;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在南宋时期,与“靖康耻”无关,排除C;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与“靖康耻”无关,排除D。
8.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崇文抑武,三衙分权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北宋建立,国家一统
    【补偿训练】
  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稳固。从此以后 (  )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