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转变并简述。
[深度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题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比较。
[深度思考]
1.从背景来看:
2.从内容来看:
3.从影响来看:
主题三 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深度思考]
1.基本原则
(1)一个中心:
(2)两个基本点: 。
2.特点
(1)不结盟:
(2)平等性:
(3)独立性:
(4)无附加条件:
真题测试
1.(2022·辽宁选择考·T11)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山东等级考·T9)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3.(2022·北京等级考·T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补偿训练】
(2023·浙江1月选考·T23,节选)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第十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拨乱反正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 ③经营自主权 ④沿海港口城市 ⑤“一国两制”方针 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转变并简述。
[深度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了企业活力, 解放了生产力。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主题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比较。
[深度思考]
1.从背景来看: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中国遭受侵略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情况下主动开放的。
2.从内容来看: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是中国被动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中国主动引进来、走出去,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从影响来看: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现代中国对外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主题三 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深度思考]
1.基本原则
(1)一个中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
(2)两个基本点:①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②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2.特点
(1)不结盟:中国不跟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较强。
(2)平等性: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
(3)独立性: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
(4)无附加条件: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
真题测试
1.(2022·辽宁选择考·T11)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改革开放。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和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都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B;“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是1964年,“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发生于曲折探索时期,而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排除A、C、D。
2.(2022·山东等级考·T9)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总体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3年到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不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格局的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
3.(2022·北京等级考·T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根据材料“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南非等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金砖国家”指五个主要的世界新兴市场,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与材料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2023·浙江1月选考·T23,节选)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
解析:第一问地位,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结合所学得出基础性。第二问必要性,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结合所学概括。
答案:地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