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了解“三个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 2.关注“两个趋向”:个性自由和反专制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出现 3.把握“一个总结”: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又有何局限。
1.农业的发展
(1)背景:随着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
①粮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 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经营: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
(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形成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 和 。
4.社会局限
(1)经济基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 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制度:日益僵化的 ,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情境·新创设]
清代道光年间,山西忻州诗人王锡纶曾在诗中写道:“某家携归万斛装,某客手挥千金便。”
思考:诗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习任务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有何变化。
1.陆王心学
背景 逐渐失去活力
兴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1)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
代表 人物 黄宗羲 (1)严厉抨击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顾炎武 (1)批判 的政治制度。 (2)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 ”。
王夫之
[易错·明辨析]
(1)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要达到圣贤境界,需要“致良
知”。 ( )
(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进行批判,其思想已不再是儒家
思想。 ( )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 )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小说与戏曲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1.背景
(1)经济:城市 繁荣。
(2)生活: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 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 》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元末 明初 《三国志通 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 中期 《 》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 中期 《 》 的杰作
曹雪芹 清朝 中期 《 》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传奇 作家有明朝 、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发源于江苏 一带,长期流行
京剧 清朝 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 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易错·明辨析]
(1)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是《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 )
(2)《儒林外史》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
杰作。 ( )
(3)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昆曲。 ( )
【活动3】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的成就,指出科技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或贡献
李时珍 《 》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 》
宋应星 《 》
徐弘祖 《 》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 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 等
目的 借助传播 传教
表现 (1)与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 ,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主题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明清农业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成果展示]
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2.分析问题——明清商业
史料 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
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后期江南市镇的新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商贾凑聚”“织包头纱之用”“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 “更多的自由雇工”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新变化: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
3.论证观点——明清之际的文化
史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
化比较》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启蒙作用。
“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发展,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
【史论阐释】
一、明至清中叶经济出现的新现象
领域 阐释
农业 (1)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手工 业 (1)手工业地域分工明显 (2)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商业 (1)白银交易盛行 (2)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3)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城市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社会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外贸 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点拨 西欧用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
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角度 阐释
市场 (1)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2)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3)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劳动力 自然经济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造成自由劳动力缺乏
政策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点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前,仍只是稀疏地存在,中国未能像西欧那样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角度 阐释
积极性 (1)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性 (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点拨 由于自然经济、专制集权和文化专制的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极其有限,未能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四、明清时期科的特点及科技发展受阻的原因
1.特点
特点 阐释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2.科技发展受阻的原因
角度 阐释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文化 (1)科学技术的创新缺乏经济推动力;(2)八股取士及大兴文字狱,使人才受到严重束缚
点拨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仍以实用性、经验性为宗旨,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未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课堂练习
【题组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 )
A.程朱理学衰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的强化 D.西学的传播
拓展延伸: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
(2)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3)农业、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4)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2.(2022·广东合格考)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说:“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另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记载:“中国人曾称呼西班牙国王为‘白银之王’。”这说明当时 ( )
A.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海禁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C.西方对中国的殖民侵扰加剧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拓展延伸: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对晚明经济发展的影响
(1)原因
①欧洲新航路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
②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需求。
③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影响
①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③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促进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被打破。
3.(2022·广东合格考)明朝后期姚旅提出,“古有四民……以为今有二十四民”,以为除士、农、工、商及兵、僧之外,还有道家、医者、卜者、星命等十八民。这十八民“皆不稼不穑”,却“家悬钟鼓,比乐公侯”。这反映了明朝后期 ( )
A.程朱理学失去正统地位
B.商品经济繁荣
C.朝廷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人口急剧膨胀
【题组2】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2·广东合格考)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
5.(2023·广州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15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而王守仁的心学“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王守仁心学理论的核心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个性自由 D.反对专制
6.明末清初三大家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这些主张的相同点是 ( )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君主制度
C.倡导离经叛道 D.提倡君主立宪
7.(2023·汕头高一检测)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这些言论 ( )
A.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B.突破儒家思想的藩篱
C.体现工商皆本的主张
D.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
【题组3】小说与戏曲及科技
8.清中期出现了反对八股文和科举制,讽刺士子醉心功名的讽刺小说。其代表性作品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拓展延伸:影响明清小说的因素
(1)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2)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3)社会基础:市民阶层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通俗化。
(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9.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是 ( )
A.《千金方》 B.《资治通鉴》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10.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最终发展为 ( )
A.杂剧 B.散曲 C.昆曲 D.京剧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了解“三个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 2.关注“两个趋向”:个性自由和反专制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出现 3.把握“一个总结”: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又有何局限。
1.农业的发展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
①粮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经营: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
(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形成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4.社会局限
(1)经济基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制度: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情境·新创设]
清代道光年间,山西忻州诗人王锡纶曾在诗中写道:“某家携归万斛装,某客手挥千金便。”
思考:诗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学习任务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有何变化。
1.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兴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1)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代表 人物 黄宗羲 (1)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1)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2)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易错·明辨析]
(1)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要达到圣贤境界,需要“致良
知”。 (√)
(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进行批判,其思想已不再是儒家
思想。 (×)
提示: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等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进行批判,但他并不反对儒学,他的思想给儒学发展注入了活力,其思想依旧属于儒家思想。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
提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体现了早期民主思想,但尚未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张。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小说与戏曲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1.背景
(1)经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2)生活: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元末 明初 《三国志通 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 中期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 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清朝 中期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传奇 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长期流行
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易错·明辨析]
(1)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是《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
(2)《儒林外史》是明朝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
杰作。 (×)
提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杰作。
(3)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昆曲。 (×)
提示: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的是京剧。
【活动3】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的成就,指出科技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或贡献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目的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表现 (1)与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提示:迎合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主题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明清农业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成果展示]
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2.分析问题——明清商业
史料 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
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后期江南市镇的新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商贾凑聚”“织包头纱之用”“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 “更多的自由雇工”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新变化: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
3.论证观点——明清之际的文化
史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
化比较》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启蒙作用。
“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发展,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
【史论阐释】
一、明至清中叶经济出现的新现象
领域 阐释
农业 (1)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手工 业 (1)手工业地域分工明显 (2)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商业 (1)白银交易盛行 (2)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3)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城市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社会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外贸 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点拨 西欧用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
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角度 阐释
市场 (1)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2)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3)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劳动力 自然经济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造成自由劳动力缺乏
政策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点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前,仍只是稀疏地存在,中国未能像西欧那样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角度 阐释
积极性 (1)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性 (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点拨 由于自然经济、专制集权和文化专制的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极其有限,未能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四、明清时期科的特点及科技发展受阻的原因
1.特点
特点 阐释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2.科技发展受阻的原因
角度 阐释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文化 (1)科学技术的创新缺乏经济推动力;(2)八股取士及大兴文字狱,使人才受到严重束缚
点拨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仍以实用性、经验性为宗旨,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未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课堂练习
【题组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 )
A.程朱理学衰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的强化 D.西学的传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促成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小说等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文学开始关注商人等群体,故选B。明朝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并未衰弱,排除A。农耕经济的强化,进一步巩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利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排除C。西学的传播促进了国人视野的开阔,推动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与材料中商人等成为小说主人公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
(2)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3)农业、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4)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2.(2022·广东合格考)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说:“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另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记载:“中国人曾称呼西班牙国王为‘白银之王’。”这说明当时 ( )
A.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海禁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C.西方对中国的殖民侵扰加剧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中国人曾称呼西班牙国王为‘白银之王’”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用掠夺的美洲白银购买中国商品,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选D。18世纪后半叶开始,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规模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与材料中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不符,排除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明朝中期以后,西方对中国的殖民侵扰加剧,威胁中国沿海安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拓展延伸: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对晚明经济发展的影响
(1)原因
①欧洲新航路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
②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需求。
③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影响
①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③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促进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被打破。
3.(2022·广东合格考)明朝后期姚旅提出,“古有四民……以为今有二十四民”,以为除士、农、工、商及兵、僧之外,还有道家、医者、卜者、星命等十八民。这十八民“皆不稼不穑”,却“家悬钟鼓,比乐公侯”。这反映了明朝后期 ( )
A.程朱理学失去正统地位
B.商品经济繁荣
C.朝廷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人口急剧膨胀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这十八民‘皆不稼不穑’,却‘家悬钟鼓,比乐公侯’”可知,明朝后期除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其他分工较细的行业,而且这些行业的收入较高,这说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明朝后期程朱理学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明朝后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行业种类增多不等于人口增加,排除D。
【题组2】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2·广东合格考)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可知顾炎武强调士大夫应当心怀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D。格物致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主张,排除B。材料内容与工商皆本无关,排除C。
【深化点拨】“经世致用”是指学习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勇于任事,致力创新,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5.(2023·广州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15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而王守仁的心学“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王守仁心学理论的核心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个性自由 D.反对专制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心学家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实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心,B正确;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探索天理的途径,排除A;心学归根结底是维护封建统治,扼杀人性的,排除C;心学依然属于儒学的范畴,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排除D。
6.明末清初三大家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这些主张的相同点是 ( )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君主制度
C.倡导离经叛道 D.提倡君主立宪
解析:选A。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三大家的思想主张都体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观点,故选A。三大家都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不反对君主制度,也不可能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B、D错误。离经叛道是李贽的主张,C错误。
7.(2023·汕头高一检测)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这些言论 ( )
A.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B.突破儒家思想的藩篱
C.体现工商皆本的主张
D.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
解析:选C。根据“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等信息可得出明末清初的几位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C正确;A、B、D说法错误,排除。
【题组3】小说与戏曲及科技
8.清中期出现了反对八股文和科举制,讽刺士子醉心功名的讽刺小说。其代表性作品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朝的讽刺性小说。清中期的《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反对八股文和科举制,讽刺士子醉心功名的内容,如《范进中举》等,故选C。《水浒传》是反映宋朝时期农民起义的小说,排除A;《西游记》是反映玄奘西游求佛法的神话小说,排除B;《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排除D。
拓展延伸:影响明清小说的因素
(1)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2)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3)社会基础:市民阶层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通俗化。
(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9.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是 ( )
A.《千金方》 B.《资治通鉴》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成就。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编撰成《本草纲目》,它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故选D。《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编年体史学巨著,排除B。《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深化点拨】《本草纲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10.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最终发展为 ( )
A.杂剧 B.散曲 C.昆曲 D.京剧
解析:选D。本题考查清朝的戏曲成就。根据材料“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可知,京剧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故选D。杂剧盛行于元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散曲盛行于元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昆曲形成于清朝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