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08:50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主题整合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 (1840-1901 年)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这一时期,列强通过一次次侵华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对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顽强抗击侵略,推动近代中国在屈辱中向近代化迈进。围绕“近代中国之变”,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任务驱动]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影响分别是什么。
[深度思考]
1.原因
(1)鸦片战争: 。
(2)第二次鸦片战争: 。
(3)中法战争: 。
2.影响
(1)鸦片战争: 。
(2)第二次鸦片战争: 。
(3)中法战争: 。
主题二 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任务驱动]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为挽救民族危亡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产生怎样的影响。
[深度思考]
1.农民阶级: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2.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3.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4.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真题体验
1.(2022·北京等级考)《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2022·北京等级考)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3.(2023·浙江1月选考)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2022·广东选择考)
表1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洋务运动 
⑤《资政新篇》
主题整合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 (1840-1901 年)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这一时期,列强通过一次次侵华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对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顽强抗击侵略,推动近代中国在屈辱中向近代化迈进。围绕“近代中国之变”,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任务驱动]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影响分别是什么。
[深度思考]
1.原因
(1)鸦片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中法战争:清政府内部动荡、软弱。
2.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边防危机严重,引发“海防”和“塞防”之争。
主题二 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任务驱动]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为挽救民族危亡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产生怎样的影响。
[深度思考]
1.农民阶级: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2.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3.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4.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真题体验
1.(2022·北京等级考)《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结盟指结成同盟,“所见亦有暗合者”“使海内……一助矣”强调《海国图志》对日本学者的影响,未体现中日结盟,排除B;《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海国图志》在中国遭到冷遇,未掀起“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
2.(2022·北京等级考)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材料“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防止其他列强染指长江流域,英国发出照会,清政府的答复实际上承认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故选B;殖民地指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文化入侵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没有成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A;“门户开放”政策指1899年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与材料不符,排除C;“成功”说法错误,排除D。
3.(2023·浙江1月选考)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金融方式在中国出现的意义。根据材料“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故选B;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抵制洋货、提倡国货与“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不符,排除C;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已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4.(2022·广东选择考)
表1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解析:选D。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正确;李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二者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B;开矿炼铁与修筑铁路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