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把握“一个比较”: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走向的比较 2.关注“两次战争”:两次鸦片战争 3.认识“五个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由闭关走向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学习任务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历史走向有何不同。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方面 表现
经济 (1)工业革命后, 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政治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1)英国:掌握着 ,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法国:从 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3)俄国:侵入 (4)美国:积极参与到 中
智选:①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②越南  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⑤市场和原料  ⑥侵华活动
2.19世纪中期的中国
方面 表现
政治 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依旧顽固
经济 自给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 科技落后
军事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社会 矛盾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图,思考:鸦片输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影响:鸦片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遭到重大破坏和损失,也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学习任务二 两次鸦片战争
【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线——虎门销烟
原因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过程 湖广总督 将英美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影响 ①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②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英国远征军开进 ,发动侵略战争。
②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 内容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 、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英、美、法三国获得了协定关税、 、 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
(4)影响
①《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②鸦片战争成为 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2)经过
时间 条约
1856年 两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
1859年 英法联军进攻
1860年 英法联军占领
1860年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 影响
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①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 等权益 ②实现 合法化
1860年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①承认 ②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③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
[情境·新创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一箱又一箱的烟土倾倒入销烟池中,在浓烟滚滚的混沌背景下是销烟志士们镇定而坚毅的神情。这一壮举,被视为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序幕。
思考:这幅浮雕所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 开眼看世界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开眼看世界”新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贡献,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代表 主要活动
林则徐 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 》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成了《海国图志》,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 ”的思想
徐继畬 撰成《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易错·明辨析]
(1)林则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  )
(2)《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
主题 两次鸦片战争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西形势
史料
西方 中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清军入关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729年,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765年,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1736年,乾隆亲自祈谷于上天,以后每年如此,并建先蚕坛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602年,反对思想禁锢的李贽在狱中自杀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840年前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前夜
[研讨交流]你能从上表中看出19世纪中期的西方与中国有哪些不同吗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破法]结合表格内容,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成果展示]
西方:政治上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思想上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经济上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上保守禁锢。
2.分析问题——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最惠国条款”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1]
①割让香港岛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支点;②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对华商品输出;③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④治外法权使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⑤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史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研讨交流2]史料二所列举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 简述你的理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结合史料二的设问,需要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条约进行阐释。
[成果展示2]
得到了。理由: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了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论证观点——对《南京条约》的看法
史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 布政 使李 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 照会 璞鼎 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研讨交流]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评论,评论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即看到积极方面、消极方面。
[成果展示]
看法:签订条约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向历史“交账”;开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泽,双方应广为遵守。
评论: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感到耻辱,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盲目维护所谓天朝的“体面”;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维护本国利益。
【史论阐释】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方面 阐释
政治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 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思想 文化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外交 (1)清政府由闭关自守转为被迫开放;(2)由朝贡外交转为近代外交;(3)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社会 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拨  中国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为主线交织的历史,鸦片战争在带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课堂练习
【题组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补偿训练】
  如图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一处对外通商。这一处是(  )
A.上海 B.泉州 C.宁波 D.广州
【题组2】两次鸦片战争
3.(2023·珠海高一检测)“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传播先进技术
C.推翻清朝统治 D.传播天主教
4.(2022·广东合格考)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补偿训练】
  “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该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5.(2023·佛山高一检测)中英《虎门条约》中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该条款(  )
A.使中国获得与英国对等贸易的待遇
B.激化了西方列强彼此间的矛盾
C.对中国的司法主权造成了严重破坏
D.便利了英国扩大在中国的特权
【题组3】开眼看世界
6.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徐光启 D.道光帝
【补偿训练】
  《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并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
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7.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南京条约》
C.《四洲志》 D.《瀛寰志略》
【补偿训练】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禹贡地域图》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把握“一个比较”: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走向的比较 2.关注“两次战争”:两次鸦片战争 3.认识“五个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由闭关走向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学习任务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历史走向有何不同。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方面 表现
经济 (1)工业革命后,③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政治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1)英国:掌握着①,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法国:从②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3)俄国:侵入④ (4)美国:积极参与到⑥中
智选:①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②越南  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⑤市场和原料  ⑥侵华活动
2.19世纪中期的中国
方面 表现
政治 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 科技落后
军事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社会 矛盾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图,思考:鸦片输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影响:鸦片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遭到重大破坏和损失,也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学习任务二 两次鸦片战争
【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线——虎门销烟
原因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过程 湖广总督林则徐将英美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影响 ①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②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英国远征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②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 内容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英、美、法三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
(4)影响
①《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2)经过
时间 条约
1856年 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1860年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1860年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 影响
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①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 ②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1860年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①承认《瑷珲条约》 ②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③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境·新创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一箱又一箱的烟土倾倒入销烟池中,在浓烟滚滚的混沌背景下是销烟志士们镇定而坚毅的神情。这一壮举,被视为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序幕。
思考:这幅浮雕所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什么
提示:虎门销烟。
学习任务三 开眼看世界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开眼看世界”新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贡献,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代表 主要活动
林则徐 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成了《海国图志》,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易错·明辨析]
(1)林则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 × )
提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魏源,林则徐主持编译了《四洲志》。
(2)《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 )
主题 两次鸦片战争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西形势
史料
西方 中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清军入关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729年,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765年,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1736年,乾隆亲自祈谷于上天,以后每年如此,并建先蚕坛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602年,反对思想禁锢的李贽在狱中自杀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840年前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前夜
[研讨交流]你能从上表中看出19世纪中期的西方与中国有哪些不同吗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破法]结合表格内容,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成果展示]
西方:政治上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思想上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经济上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上保守禁锢。
2.分析问题——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最惠国条款”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1]
①割让香港岛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支点;②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对华商品输出;③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④治外法权使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⑤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史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
《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研讨交流2]史料二所列举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 简述你的理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结合史料二的设问,需要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条约进行阐释。
[成果展示2]
得到了。理由: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了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论证观点——对《南京条约》的看法
史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 布政 使李 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 照会 璞鼎 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研讨交流]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评论,评论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即看到积极方面、消极方面。
[成果展示]
看法:签订条约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向历史“交账”;开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泽,双方应广为遵守。
评论: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感到耻辱,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盲目维护所谓天朝的“体面”;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维护本国利益。
【史论阐释】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方面 阐释
政治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 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思想 文化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外交 (1)清政府由闭关自守转为被迫开放;(2)由朝贡外交转为近代外交;(3)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社会 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拨  中国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为主线交织的历史,鸦片战争在带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课堂练习
【题组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解析:选D。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文明迅速发展,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故选D。A、B、C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深化点拨】工业文明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治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等。
【补偿训练】
  如图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解析:选B。本题考查鸦片走私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英国处于逆差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B。中外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流入中国,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A;农业经济生产率低下,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造成清代自然经济的衰败,与白银外流无关,排除C;地方政府的腐朽与白银外流无关,排除D。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一处对外通商。这一处是(  )
A.上海 B.泉州 C.宁波 D.广州
解析:选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关系。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题组2】两次鸦片战争
3.(2023·珠海高一检测)“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传播先进技术
C.推翻清朝统治 D.传播天主教
解析:选A。根据“激烈的禁烟运动”可知,题干所述战争是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正确。
4.(2022·广东合格考)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选A。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爆发。根据材料“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故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C、D。
【补偿训练】
  “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该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贸易,是《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故选A。英国商人可以在五处口岸“通商无碍”并非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B错误;《黄埔条约》是中法两国签订的,C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已开放了十多年,D错误。
5.(2023·佛山高一检测)中英《虎门条约》中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该条款(  )
A.使中国获得与英国对等贸易的待遇
B.激化了西方列强彼此间的矛盾
C.对中国的司法主权造成了严重破坏
D.便利了英国扩大在中国的特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可知,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了英国扩大在中国的特权,D正确;《虎门条约》签订后,中国没有获得与英国对等贸易的待遇,排除A;材料未涉及激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排除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题组3】开眼看世界
6.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徐光启 D.道光帝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根据“编译出《四洲志》”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知这个人指的是林则徐,故选B;魏源的著作是《海国图志》,排除A;徐光启和道光帝与“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描述不符,排除C、D。
【深化点拨】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补偿训练】
  《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并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
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解析:选C。本题考查《海国图志》体现的思想。根据材料“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可知,魏源通过地图来介绍世界,说明其初步具有了世界意识,故选C;开启向西方学习先河的是林则徐,排除A;“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魏源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说明其还存在“华夷有别”观念,排除D。
7.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南京条约》
C.《四洲志》 D.《瀛寰志略》
解析:选A。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海国图志》是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由题干中“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可知该文献为《海国图志》。
【补偿训练】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禹贡地域图》
解析:选C。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根据“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联系所学可知,是《瀛寰志略》,故选C。《四洲志》和《海国图志》不符合“第一部”等限制条件,排除A、B;《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的著作,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