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 1.把握“两大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2.关注“一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认识“一大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习任务一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1.背景
(1)政治: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民族危机加深。
(2)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过程(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序幕 公车 上书 (1)概况:1895年, 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2)影响:拉开了
高潮 百日 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皇帝颁布 (3)内容:除旧布新,涉及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失败 戊戌 政变 (1)时间:1898年9月21日 (2)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杀害
智选: ①“明定国是”诏书 ②康有为、梁启超 ③政治 ④维新运动的序幕  ⑤“戊戌六君子”
3.意义
经济 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 有利于
政治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败因
(1)客观因素: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因素: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②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情境·新创设]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当时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思考:这次上书史称什么 有什么意义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并分析有何影响。
1.背景
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历史原因 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 ,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概况
(1)口号:“ ”。
(2)清政府政策:先抚后剿。
(3)结果:在 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性质:是一场 。
4.评价
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 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 (1)存在明显的 (2)无法阻止中国滑向 的深渊
[易错·明辨析]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对义和团一直采取极端镇压的措施。 (   )
(2)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  )
(3)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
学习任务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过程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借口:镇压 。
2.过程
北 方 时间 八国联军 清政府
1900年6月10日 率军进犯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进行
6月中下旬 攻陷大沽炮台,进犯 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7—8月 攻陷天津,占领 西逃议和,镇压义和团
南 方 1900年6月26日 (1)概况: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2)影响:严重动摇了 统治的根基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军趁机侵占 。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之“克林德碑”,思考:你能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辛丑条约》主要概况是什么。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哪些严重危害
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 》。
2.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考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成为“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 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 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的深渊。
[易错·明辨析]
(1)《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 (  )
(2)《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白银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主题一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史料 他们(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研讨交流]依据史料,指出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
2.分析问题——维新运动的败因
史料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成果展示]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3.论证观点——义和团运动
史料 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
——摘编自张枬《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进行论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
“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的战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史论阐释】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方面 阐释
政治 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 维新派提倡的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育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 生活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军事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点拨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角度 阐释
进步性 (1)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动员了民众参加
局限性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点拨 “扶清灭洋”客观上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容易造成失败。
主题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辛丑条约》
史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政治上,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军事上,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要地驻扎军队;思想上,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2.分析问题——东南互保及列强侵华的趋势
史料一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
——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南互保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1]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史料二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研讨交流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破法]从侵华的国家、方式、范围和目的等角度分析归纳。
[成果展示2]
规模上:侵华规模不断扩大,列强由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方式上:从发动战争、经济侵略,扩大到政治军事控制;范围上:从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史论阐释】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角度 阐释
破坏性 (1)社会: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建设性 (客观上) (1)政治: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戊戌维新运动等的兴起;促进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2)经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为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点拨 列强通过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课堂练习
【题组1】戊戌维新运动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
A.“明定国是”诏书
B.影视剧《戊戌风云》
C.《戊戌变法研究》
D.连环画《戊戌六君子》
2.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补偿训练】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目的是(  )
A.师夷长技    B.救亡图存
C.武力革命    D.谋求民主
【题组2】义和团运动
3.“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利)、俄罗(斯)势萧然。”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
C.清政府腐朽无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4.(2022·广东合格考)晚清某告示写道:“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耗费国帑……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该告示出自(  )
A.太平军 B.维新派 C.义和团 D.革命党
5.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
A.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
B.运用了宗教的手段
C.受到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拓展延伸: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相 同 点 所处 时代 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前期
主体 以农民群众为主
领导者 农民阶级
方式 武装斗争
组织 形式 利用宗教结社形式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失败 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作用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 同 点 时代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
矛头 所向 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时间 范围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时间14年,波及大半个中国;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
组织 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有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缺少统一指挥
斗争 水平 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对外 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义和团盲目排外
【题组3】八国联军侵华
6.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后实行分区管制。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  )
A.“自强求富” B.“百日维新”
C.“和平外交” D.“东南互保”
8.(2023·东莞高一检测)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使中国“沉沦”谷底的侵华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题组4】民族危机的加深
9.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标志是(  )
A.《南京条约》的订立
B.《天津条约》的订立
C.《马关条约》的订立
D.《辛丑条约》的订立
10.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历史依据是指(  )
A.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中国
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 1.把握“两大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2.关注“一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认识“一大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习任务一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1.背景
(1)政治: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过程(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序幕 公车 上书 (1)概况:1895年,②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2)影响:拉开了④
高潮 百日 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皇帝颁布① (3)内容:除旧布新,涉及③、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失败 戊戌 政变 (1)时间:1898年9月21日 (2)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杀害⑤
智选: ①“明定国是”诏书 ②康有为、梁启超 ③政治 ④维新运动的序幕  ⑤“戊戌六君子”
3.意义
经济 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 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政治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败因
(1)客观因素: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因素: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②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情境·新创设]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当时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思考:这次上书史称什么 有什么意义
提示: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并分析有何影响。
1.背景
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历史原因 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概况
(1)口号:“扶清灭洋”。
(2)清政府政策:先抚后剿。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4.评价
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 (1)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易错·明辨析]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对义和团一直采取极端镇压的措施。 ( ×  )
提示: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山东巡抚先抚后剿,1900年后又先后采取了“招抚”“剿杀”政策。
(2)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 √ )
(3)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  )
提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学习任务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过程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北 方 时间 八国联军 清政府
1900年6月10日 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进行廊坊阻击战
6月中下旬 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天津 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7—8月 攻陷天津,占领北京 西逃议和,镇压义和团
南 方 1900年6月26日 (1)概况: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2)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之“克林德碑”,思考:你能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提示:反映了中国人民由遭受列强侵略到民族自强的转变,反映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辛丑条约》主要概况是什么。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哪些严重危害
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考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成为“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易错·明辨析]
(1)《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 ( √ )
(2)《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白银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  )
提示:《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
提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一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史料 他们(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研讨交流]依据史料,指出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
2.分析问题——维新运动的败因
史料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成果展示]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3.论证观点——义和团运动
史料 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
——摘编自张枬《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进行论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
“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的战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史论阐释】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方面 阐释
政治 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 维新派提倡的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育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 生活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军事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点拨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角度 阐释
进步性 (1)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动员了民众参加
局限性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点拨 “扶清灭洋”客观上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容易造成失败。
主题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辛丑条约》
史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政治上,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军事上,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要地驻扎军队;思想上,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2.分析问题——东南互保及列强侵华的趋势
史料一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
——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南互保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1]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史料二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研讨交流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破法]从侵华的国家、方式、范围和目的等角度分析归纳。
[成果展示2]
规模上:侵华规模不断扩大,列强由单独侵华到联合侵华;方式上:从发动战争、经济侵略,扩大到政治军事控制;范围上:从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史论阐释】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角度 阐释
破坏性 (1)社会: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建设性 (客观上) (1)政治: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戊戌维新运动等的兴起;促进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2)经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为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点拨 列强通过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课堂练习
【题组1】戊戌维新运动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
A.“明定国是”诏书
B.影视剧《戊戌风云》
C.《戊戌变法研究》
D.连环画《戊戌六君子》
解析:选A。本题考查“百日维新”。根据材料“百日维新”“原始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明定国是”诏书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故选A;影视剧《戊戌风云》属于影视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戊戌变法研究》属于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连环画《戊戌六君子》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
2.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理论著作。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及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故选D;《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在其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A;《瀛寰志略》介绍了地球概貌、各国地理分布、风土人情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
【补偿训练】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目的是(  )
A.师夷长技    B.救亡图存
C.武力革命    D.谋求民主
解析:选B。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故选B。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排除A;C、D与维新变法无关。
【题组2】义和团运动
3.“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利)、俄罗(斯)势萧然。”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
C.清政府腐朽无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解析:选D。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利)、俄罗势萧然”可知,义和团主旨是反对列强,说明当时义和团运动兴起是由于列强侵略中国,故选D;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深化点拨】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4.(2022·广东合格考)晚清某告示写道:“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耗费国帑……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该告示出自(  )
A.太平军 B.维新派 C.义和团 D.革命党
解析:选C。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材料“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可知,该告示出自义和团,故选C;太平军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排除A;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革命党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学习西方,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
5.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
A.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
B.运用了宗教的手段
C.受到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解析:选A。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矛头对向了帝国主义,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选A。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运用了宗教手段,都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对清政府的统治都造成了打击,排除B、C、D。
拓展延伸: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相 同 点 所处 时代 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前期
主体 以农民群众为主
领导者 农民阶级
方式 武装斗争
组织 形式 利用宗教结社形式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失败 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作用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 同 点 时代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
矛头 所向 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时间 范围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时间14年,波及大半个中国;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
组织 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有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缺少统一指挥
斗争 水平 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对外 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义和团盲目排外
【题组3】八国联军侵华
6.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后实行分区管制。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材料“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后实行分区管制”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排除A、B、C。
7.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  )
A.“自强求富” B.“百日维新”
C.“和平外交” D.“东南互保”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东南互保”。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总督、巡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A、B、C从时间和内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8.(2023·东莞高一检测)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使中国“沉沦”谷底的侵华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晚清时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谷底的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都不符合“‘沉沦’谷底”的要求,B、C错误。
【题组4】民族危机的加深
9.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标志是(  )
A.《南京条约》的订立
B.《天津条约》的订立
C.《马关条约》的订立
D.《辛丑条约》的订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南京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不符,排除A;《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不符,排除B;《马关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与题干不符,排除C。
【深化点拨】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0.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历史依据是指(  )
A.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中国
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危害。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D。此时中国的自然经济正在逐渐解体,没有完全解体,排除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全丧失主权,排除B;帝国主义借助清政府侵略和控制中国,但没有完全控制中国,排除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