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把握“两个发展历程”: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2)从部落联盟到奴隶制国家建立 3.理解“三个重要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学习任务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至四自然段,了解石器时代的主要史实。
1.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1)代表遗存:
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②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2)概况:
①物质生活水平: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社会发展程度: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时间 文化遗存 概况
距今约 7 000— 5 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1)种植水稻 (2)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 5 000年前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代表器物: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1)出土了精美玉器 (2)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分布角度看,它体现了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遍布大江南北。
[情境·新创设]
马坝人生活在距今约12.9万—13.5万年前。
思考:若要参观马坝人遗址,请你给出此次参观的具体省份。
提示:广东省。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一目最后一自然段,掌握原始社会三个阶段的突出特点。
(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阶段 时代 特点
原始 人群 旧石器时代前期、中期 ③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1)生产力低下; (2) ②
父系氏 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从社会现象看: ① (2)从社会组织看: ④
智选: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③过着群居生活 ④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 并说出理由。
提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学习任务二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说出从部落时代到早期国家的主要史实。
1. 从炎黄联盟到尧舜时期
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时代 (1)时间: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 (2)特征: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统治:
夏王 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易错·明辨析]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 √ )
(2)夏朝的历史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 ( √ )
(3)夏朝对地方上实行直接的统治。 ( × )
提示: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商朝和西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表现。
1.商和西周的政治
项目 商朝 西周
建立 时间与 建立者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汤建立商朝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
概况 (1)中央: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统治的方国和部族 (1)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共和行政”: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3)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
总体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农业 (1)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2)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文化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教材·再开发]
读教材“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从诸侯国的分布角度分析该图蕴含了哪些信息。
提示:诸侯国分布广泛,北至燕地、南及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图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史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①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②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依据画线信息①②分别提炼一个要点。
【成果展示】
本土性: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发源地分布广泛,核心区域是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论证观点——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研讨交流]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结合史料谈谈你的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大墓”“小型墓葬”“发现多件石钺、石锛等仪仗武器”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墓葬规模有差异,这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经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权贵阶层也已出现。据此推测,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但没有与之相互印证的文献记载和文字证据,因此只能属于推测。
【史论阐释】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性 (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中国各区域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间具有互补关系 (2)各地文明汇聚并向一体发展,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完整的中华文明
本土性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久远性 距今170万年前就已出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点拨 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元素。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
维度 阐释
实质 (1)早期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 (2)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特征 按地域划分居民,建立了公共权力
标志 (1)金属器具使用(2)贫富分化产生(3)文字成熟(4)城的出现(5)礼制的初步形成
点拨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主题二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
因何而特别 》
史料二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研讨交流1]结合史料一,指出夏朝是否能称为文明社会,并阐释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结合夏朝考古的成果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不完全符合。夏朝禹传子启,王位世袭,有中央机构和职官等,已经具有国家社会的形态和统治管理的制度;但无文字记载的一手史料和礼仪系统,所以夏朝不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需要二重证据进一步论证。
[研讨交流2]结合史料二,说明西周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并简析其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①宗法制,权力继承由混乱到稳定;②分封制,地方治理逐渐稳定;③礼乐制度,规范社会行为;④同姓不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亲结婚,有利于社会进步。
2.分析问题——商周时期社会经济
史料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表格信息,概括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木、石、兽骨和蚌壳”“集体劳动”“相当高的技术知识”从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和技术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器;经营方式是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影响: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商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史论阐释】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维度 表现
政治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导致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经济 (1)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3)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文化 (1)呈现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2)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礼乐文化形成
点拨 夏商周时期实行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在选官上采用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
课堂检测
【题组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3·东莞高一检测)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史料,主要通过 (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神话传说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历史的史料来源大致有考古发掘、神话传说、学者推断、史书记载等。关于远古原始人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掘,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那时的历史只能靠科学家研究遗址发掘出来的化石、使用过的工具以及遗留物等得知,故A正确;史书记载、学者推断以及神话传说均属于第二手史料,带有主观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没有考古发掘的史料价值高,故B、C、D均排除。
2.(2023·广州高一检测)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某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存有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物、丝麻织品等。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解析:选B。材料中的某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根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B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补偿训练】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遗存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故D正确;A、B、C属于旧石器时代。
3.2023年3月8日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举行。下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的是 ( )
A.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B.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C.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D.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遗存。殷墟是商朝都城的遗址,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故选D。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北京,排除A;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排除B;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辽宁省,排除C。
4.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位于图中的③处,故选C。①②④处也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但不是核心地区,排除A、B、D。
5.(2022·广东合格考)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解析:选A。由题干关键信息“到了龙山时代”“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可判断A符合题意。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龙山时代出现在夏朝之前,故C错误;仰韶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尚未出现阶级分化,实行分封制度与初具国家形态不符合仰韶时代的特征,故排除B、D。
【补偿训练】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解析:选D。本题考查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故选D;从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人工取火的发明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饲养水平的提高和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题组2】从部落到国家
6.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 ( )
A.推理 B.考古 C.想象 D.传说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史学理论。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神农“尝百草”,黄帝“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故选D。
7.《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这表明 ( )
A.夏朝已经出现分封制
B.夏朝实现了天下为公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夏朝建立了封建制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夏朝相关知识点。题干材料体现了夏朝开启世袭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故选C,排除B;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推行的,排除A;夏朝属于奴隶社会,排除D。
【深化点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开始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题组3】商和西周
8.“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
解析:选B。本题考查商朝相关知识点。“殷朝废墟”与商王朝有关,其中盘庚迁殷是商王朝的重大事件,故选B。禹建都阳城与夏朝有关,排除A;C、D与周朝有关,排除。
9.下图是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è)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 )
A.禅让制的出现
B.内外服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宗法制度的产生
解析:选C。本题考查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宜侯夨簋上的铭文记录西周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可用来说明分封制的实行,故选C。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与宜侯夨簋上铭文的内容不符,排除A;内外服制是商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排除D。
拓展延伸: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使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10.(2023·广州高一检测)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实能力的体现。如图文物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商朝的青铜器。材料图片是商代的司母戊鼎,故选B。A、C、D不符合司母戊鼎的时间,排除。
11.(2022·广东合格考)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 )
A.饮食 B.娱乐
C.装饰 D.政治
解析:选D。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作礼器和兵器,即用在政治领域,D正确;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并非饮食,排除A;娱乐并非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B;青铜器并非仅为装饰之用,排除C。
12.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 )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实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商朝的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A。私有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排除B;商代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C;分封制是在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把握“两个发展历程”: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2)从部落联盟到奴隶制国家建立 3.理解“三个重要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学习任务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至四自然段,了解石器时代的主要史实。
1.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1)代表遗存:
① (距今约170万年)。
②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2)概况:
①物质生活水平:从事 。
②社会发展程度: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时间 文化遗存 概况
距今约 7 000— 5 000年前 (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1)种植 (2)掌握
距今约 5 000年前 (黄河流域) 代表器物: (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1)出土了精美玉器 (2)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分布角度看,它体现了什么特点
[情境·新创设]
马坝人生活在距今约12.9万—13.5万年前。
思考:若要参观马坝人遗址,请你给出此次参观的具体省份。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一目最后一自然段,掌握原始社会三个阶段的突出特点。
(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阶段 时代 特点
原始 人群 旧石器时代前期、中期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1)生产力低下; (2)
父系氏 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从社会现象看: (2)从社会组织看:
智选: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③过着群居生活 ④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 并说出理由。
学习任务二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说出从部落时代到早期国家的主要史实。
1. 从炎黄联盟到尧舜时期
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 ,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时代 (1)时间:五帝后期的 ,史称“万邦”时代 (2)特征: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 代替了禅让制。
(3)统治:
夏王 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 统治
(4)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 。
[易错·明辨析]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 )
(2)夏朝的历史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 ( )
(3)夏朝对地方上实行直接的统治。 ( )
提示: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商朝和西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表现。
1.商和西周的政治
项目 商朝 西周
建立 时间与 建立者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汤建立商朝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 灭商建周,定都镐京
概况 (1)中央: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统治的方国和部族 (1)实行 (2)“共和行政”: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3)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 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
总体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农业 (1)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2)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文化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教材·再开发]
读教材“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从诸侯国的分布角度分析该图蕴含了哪些信息。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史料 。①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依据画线信息①②分别提炼一个要点。
【成果展示】
本土性: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发源地分布广泛,核心区域是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论证观点——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研讨交流]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结合史料谈谈你的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大墓”“小型墓葬”“发现多件石钺、石锛等仪仗武器”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墓葬规模有差异,这表明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经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权贵阶层也已出现。据此推测,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但没有与之相互印证的文献记载和文字证据,因此只能属于推测。
【史论阐释】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性 (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中国各区域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间具有互补关系 (2)各地文明汇聚并向一体发展,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完整的中华文明
本土性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久远性 距今170万年前就已出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
维度 阐释
实质 (1)早期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 (2)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特征 按地域划分居民,建立了公共权力
标志 (1)金属器具使用(2)贫富分化产生(3)文字成熟(4)城的出现(5)礼制的初步形成
主题二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 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
因何而特别 》
史料二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研讨交流1]结合史料一,指出夏朝是否能称为文明社会,并阐释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结合夏朝考古的成果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不完全符合。夏朝禹传子启,王位世袭,有中央机构和职官等,已经具有国家社会的形态和统治管理的制度;但无文字记载的一手史料和礼仪系统,所以夏朝不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需要二重证据进一步论证。
[研讨交流2]结合史料二,说明西周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并简析其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①宗法制,权力继承由混乱到稳定;②分封制,地方治理逐渐稳定;③礼乐制度,规范社会行为;④同姓不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亲结婚,有利于社会进步。
2.分析问题——商周时期社会经济
史料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表格信息,概括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木、石、兽骨和蚌壳”“集体劳动”“相当高的技术知识”从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和技术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器;经营方式是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影响: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商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史论阐释】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维度 表现
政治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导致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经济 (1)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3)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文化 (1)呈现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2)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礼乐文化形成
课堂检测
【题组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3·东莞高一检测)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史料,主要通过 (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神话传说
2.(2023·广州高一检测)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某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存有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物、丝麻织品等。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补偿训练】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3.2023年3月8日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举行。下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的是 ( )
A.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B.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C.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D.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4.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2·广东合格考)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补偿训练】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题组2】从部落到国家
6.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 ( )
A.推理 B.考古 C.想象 D.传说
7.《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这表明 ( )
A.夏朝已经出现分封制
B.夏朝实现了天下为公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夏朝建立了封建制度
【题组3】商和西周
8.“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
9.下图是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cè)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簋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 )
A.禅让制的出现
B.内外服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宗法制度的产生
拓展延伸: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使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10.(2023·广州高一检测)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实能力的体现。如图文物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1.(2022·广东合格考)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 )
A.饮食 B.娱乐
C.装饰 D.政治
12.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 )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