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19:16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主题整合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阶段。从原始人群出现到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逐渐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早期国家不断发展;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
[任务驱动]结合夏、商、周相关知识,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民族交融的角度,说明夏、商、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深度思考]
(1)政治制度: 。
(2)思想观念: 。
(3)民族交融: 。
主题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任务驱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但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史实阐释这一观点。
[深度思考]
(1)政治:
①孕育着统一趋势的史实: 。
②政治制度变化的史实: 。
(2)经济:
①生产力: 。
②土地制度的变化: 。
(3)思想: 。
(4)民族: 。
主题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任务驱动]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结合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说明。
[深度思考]
方面 朝代 史实
政治 秦

经济 秦

思想 秦

民族 关系 秦

真题体验
1.(2022·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2022·湖北选择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3.(2022·广东选择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4.(2022·湖南选择考)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世袭制  ②甲骨文  ③老子和孔子  ④百家争鸣 ⑤焚书坑儒  ⑥郡国并行制 ⑦盐铁官营
主题整合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阶段。从原始人群出现到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逐渐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早期国家不断发展;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
[任务驱动]结合夏、商、周相关知识,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民族交融的角度,说明夏、商、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深度思考]
(1)政治制度:早期国家的世袭制和“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对后世的统治产生重要影响;分封制形成的大一统、宗法制下的宗族观念和礼乐制下的等级观念影响后世。
(2)思想观念:形成天下一统观念。
(3)民族交融:早期国家时期,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之间交融,华夏观念逐步形成。
主题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任务驱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但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史实阐释这一观点。
[深度思考]
(1)政治:
①孕育着统一趋势的史实: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②政治制度变化的史实:郡县制开始出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2)经济:
①生产力:铁犁牛耕使用,社会经济发展。
②土地制度的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3)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为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4)民族:各民族不断交融,华夏认同感不断增强。
主题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任务驱动]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结合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说明。
[深度思考]
方面 朝代 史实
政治 秦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汉 建立中朝,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实行察举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经济 秦 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汉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思想 秦 “焚书坑儒”
汉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以统一的思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民族 关系 秦 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平南越,设置郡县
汉 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强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治理
真题体验
1.(2022·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说明田齐法家主张臣民需要用礼义来教育,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田齐法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用礼义来教育臣民的思想特点,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田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
2.(2022·湖北选择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由“秦并海内,兼诸侯”可知强调统一国家;由“拨乱诛暴,平定海内……成于汉家”可知平定叛乱,统一国家,建立汉朝;由“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可知东汉实现国家统一,由此可得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选A;“家国同构”强调宗法、血缘观念与政权相结合,而材料中未涉及血缘关系,排除B;战国中后期,“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共识,排除C;华夏认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侧重民族关系,排除D。
3.(2022·广东选择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两汉的政治。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
4.(2022·湖南选择考)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选A。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材料中“汉武帝……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面对国库空虚的现象,除田租外,汉武帝在各行业进行敛财,说明汉武帝以农业为本,故选A;汉武帝此时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故排除B;根据“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知,汉武帝此举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已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