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方面的新变化。(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现象,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方面的新变化。(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把握“两个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3.理解“三个重点”: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习任务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农业的发展
耕作 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 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 种植 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边疆 农业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部门 概况 地位或作用
制瓷 业 (1)宋朝出现风格各异的五大名窑 (2)元朝烧出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 业 煤的开采量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 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推动文化普及,带动了造纸业发展
[情境·新创设]
歌曲《青花瓷》可以说把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你知道青花瓷作为瓷器最早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吗
提示:元朝。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商业的繁荣
市场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货币 (1)北宋: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2)元朝:在全面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 贸易 (1)税收: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商品: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等,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港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繁荣
(1)宋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代:①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②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易错·明辨析]
(1)辽宋夏金各政权之间的榷场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 ( × )
提示:榷场是官方设置的互市贸易场所。
(2)宋元时期纸币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的繁荣。 ( √ )
(3)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和瓷器。 ( √ )
(4)宋元时期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反映了城市的繁荣。 ( √ )
学习任务二 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影响的史实有哪些。
1.过程
时期 表现
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1)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2)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3)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影响
(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该图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为保证政治中心大都的供给,所以运河、海运发达。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宋元时期社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松弛
经济活动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日常生活 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情境·新创设]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争抢,坊间便称其为“捉婿”。
思考:“榜下捉婿”反映了宋朝社会怎样的变化
提示:门第观念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发展。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新变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农业的发展及影响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①……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②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③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④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发展: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出现。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析问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
史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朝代 南方占全国 人口数比例 北方占全国 人口数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研讨交流]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史料一“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史料二南方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史料价值类型题先判断史料类型后具体阐述其价值。
[成果展示]
第一则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第二则史料属于二手史料。这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一可以看出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史料二说明北宋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基本定型。
3.论证观点——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史料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①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 ②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③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研讨交流]提炼史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说明: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或官方贡赐贸易带动民间贸易发展,或以官方贡赐贸易为主);海外贸易地域范围广;设置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史论阐释】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城市、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人口分布 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才教育 促进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南方人才的发展,出现科举制中的南北分卷制度
民族关系 促进了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融,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点拨 
从南方经济发展得出的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宋朝商业繁荣的背景
  1.国家政策: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
  2.丝绸之路:两宋时期,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是,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4.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间和平交往是主流,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中原的铁器、奢侈品等大量输往辽、西夏、金的统治区。
  5.社会风气: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新变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社会变化的表现
史料 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①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②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③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④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⑤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⑥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
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据此概括唐宋齐民社会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④⑤⑥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提示:表现:特权阶层缩小,社会身份趋于等齐;契约的普遍化;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上升途径。
影响:冲击了贵族特权;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论证观点——对社会变化的认识
史料 我们认为在唐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引人注目的,最主要的变化乃在于“四民分业”界限的相对模糊以至混杂,此外则是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但尽管如此,在当时社会所有的职业类别中,农民这一阶层仍然而且还将长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是古代国家的“农本”政策所使然,也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①工商业者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工商业者法律、社会地位的改观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②
——摘编自冻国栋《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
问题——兼述唐中后期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
[研讨交流]提炼作者关于唐宋职业结构变化中农民与工商业者地位定位的观点,并说明其理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成果展示]
提示:观点:农民占绝对优势,工商业者比例和地位的改观需要长期的过程。理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史论阐释】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经济 宋朝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政策 (1)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2)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政治 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科举 制度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教育与 科技 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
  2.表现
  (1)科举制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官僚地主基本取代门阀地主。
  (2)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农民较少受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租佃制更为盛行。
  (4)社会控制适当放松,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5)官府对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限制比前代更为松弛,市民阶层群体日益壮大。
课堂练习
【题组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朝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说明该地区在推行 (  )
A.铁犁牛耕 B.曲辕犁
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朝农业成就。从材料中的“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来看,该地区推行稻麦复种制的一年两熟制,故选C;材料所述为耕作制度,排除A、B;稻麦复种为一年两熟制,排除D。
2.(2023·梅州高一检测)南宋陈旉的《农书》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地区农家“唯藉蚕办生事”,这表明 (  )
A.宋代丝织技术的显著提高
B.湖州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湖州蚕桑经营的重要性
解析:选D。依据题干材料“湖州地区农家‘唯藉蚕办生事’”可知,蚕桑经营已经是湖州地区农家的主业,说明湖州蚕桑经营的重要性,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丝织技术提高,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明朝,排除B;材料强调湖州蚕桑经营的重要性,而非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
3.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大量增加,故选A。高产农作物引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对外贸易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
    【补偿训练】
  宋代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C.印刷业的发展
D.复种技术在南方普及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宋代时引进了双季稻,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普及,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D;宋代农业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没有根本性的调整,排除A;宋代没有先进生产工具出现,依旧沿用唐代的曲辕犁,排除B;C与题意明显不符。
【题组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古诗云:“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由此可知“榷场”是 (  )
A.贸易场所 B.军事要塞
C.竞技场所 D.放牧场所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从题干材料“居民生资惟榷场”“南客北客相经商”可知榷场是贸易场所,故选A。B、C、D均与榷场无关,排除。
5.交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  )
A.汉朝 B.北宋
C.明朝 D.唐朝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宋的交子。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选B。A、C、D都与交子出现无关,排除。
6.(2023·惠州高一检测)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但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
A.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
B.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虚内守外的军事战略
解析:选C。据材料“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但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末年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C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的腐朽,排除A;材料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B;材料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末年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与军事战略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 唐宋时期的城市变化
(1)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
(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
(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①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②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③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中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题组3】经济重心南移
7.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基层市场涌现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从题干材料“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江南经济在国家中的地位重要,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故选B。A、C、D与题干材料无关。
8.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游牧民族扩张 B.政治中心东迁
C.北方社会动荡 D.南方经济发展
解析:选D。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转移至南方,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题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故选D; “政治中心东迁”的表述错误,排除B;游牧民族的扩张和北方社会动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
【题组4】社会的变化
9.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变化。宋朝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故选A;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C;明清时期形成八股取士,排除D。
10.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推测他学习的内容涉及的朝代是 (  )
门第观念淡化;
人身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
……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据材料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门第等级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故选D,排除A、B、C。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方面的新变化。(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现象,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方面的新变化。(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把握“两个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3.理解“三个重点”: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习任务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农业的发展
耕作 制度 一年两熟的 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 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 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 种植 在内地种植始于 ,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 发展
边疆 农业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部门 概况 地位或作用
制瓷 业 (1)宋朝出现风格各异的五大名窑 (2)元朝烧出彩绘瓷器 宋元时期, 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 业 煤的开采量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 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 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推动 ,带动了造纸业发展
[情境·新创设]
歌曲《青花瓷》可以说把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你知道青花瓷作为瓷器最早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吗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商业的繁荣
市场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货币 (1)北宋: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 (2)元朝:在全面范围内将 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 贸易 (1)税收: 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商品: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等,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港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 、明州等
2.城市繁荣
(1)宋代:北宋 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代:① 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② 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易错·明辨析]
(1)辽宋夏金各政权之间的榷场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 (  )
(2)宋元时期纸币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的繁荣。 (  )
(3)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和瓷器。 (  )
(4)宋元时期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反映了城市的繁荣。 (  )
学习任务二 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影响的史实有哪些。
1.过程
时期 表现
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1)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 ;(2)重新开通了 ,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3)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影响
(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2)自 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该图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思考宋元时期社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 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 。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 。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 ,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松弛
经济活动 、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日常生活 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情境·新创设]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争抢,坊间便称其为“捉婿”。
思考:“榜下捉婿”反映了宋朝社会怎样的变化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新变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农业的发展及影响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①……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② ,③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 。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④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发展: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出现。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析问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
史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朝代 南方占全国 人口数比例 北方占全国 人口数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研讨交流]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史料一“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史料二南方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史料价值类型题先判断史料类型后具体阐述其价值。
[成果展示]
第一则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第二则史料属于二手史料。这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一可以看出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史料二说明北宋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基本定型。
3.论证观点——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史料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 。①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 。 ②为了管理海上贸易, 。③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研讨交流]提炼史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说明: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或官方贡赐贸易带动民间贸易发展,或以官方贡赐贸易为主);海外贸易地域范围广;设置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史论阐释】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城市、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人口分布 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才教育 促进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南方人才的发展,出现科举制中的南北分卷制度
民族关系 促进了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融,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点拨 
从南方经济发展得出的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宋朝商业繁荣的背景
  1.国家政策: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
  2.丝绸之路:两宋时期,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是,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4.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间和平交往是主流,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中原的铁器、奢侈品等大量输往辽、西夏、金的统治区。
  5.社会风气: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新变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社会变化的表现
史料 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 ;①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 ,③这就大大 。④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 ,⑤亦即 。⑥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
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研讨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据此概括唐宋齐民社会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④⑤⑥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2.论证观点——对社会变化的认识
史料 我们认为在唐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引人注目的,最主要的变化乃在于“四民分业”界限的相对模糊以至混杂,此外则是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但尽管如此,在当时社会所有的职业类别中, 。① 。②
——摘编自冻国栋《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
问题——兼述唐中后期城市居民的职业结构》
[研讨交流]提炼作者关于唐宋职业结构变化中农民与工商业者地位定位的观点,并说明其理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成果展示]
【史论阐释】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经济 宋朝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政策 (1)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2)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政治 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科举 制度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教育与 科技 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
  2.表现
  (1)科举制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官僚地主基本取代门阀地主。
  (2)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贱民阶层的数量明显减少,农民较少受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租佃制更为盛行。
  (4)社会控制适当放松,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5)官府对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限制比前代更为松弛,市民阶层群体日益壮大。
课堂练习
【题组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朝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说明该地区在推行 (  )
A.铁犁牛耕 B.曲辕犁
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
2.(2023·梅州高一检测)南宋陈旉的《农书》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地区农家“唯藉蚕办生事”,这表明 (  )
A.宋代丝织技术的显著提高
B.湖州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湖州蚕桑经营的重要性
3.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补偿训练】
  宋代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C.印刷业的发展
D.复种技术在南方普及
【题组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古诗云:“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由此可知“榷场”是 (  )
A.贸易场所 B.军事要塞
C.竞技场所 D.放牧场所
5.交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  )
A.汉朝 B.北宋
C.明朝 D.唐朝
6.(2023·惠州高一检测)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但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
A.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
B.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虚内守外的军事战略
拓展延伸: 唐宋时期的城市变化
(1)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
(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
(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①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②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③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中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题组3】经济重心南移
7.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基层市场涌现
8.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游牧民族扩张 B.政治中心东迁
C.北方社会动荡 D.南方经济发展
【题组4】社会的变化
9.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10.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推测他学习的内容涉及的朝代是 (  )
门第观念淡化;
人身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
……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