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理解“两个原因”: (1)经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3.把握“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学习任务一  西汉的兴亡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西汉初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汉初,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极为残破。
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1)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2)“七国之乱”: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史料阅读——《汉书·景帝纪》”,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1.政治上
推恩令 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内外朝 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察举制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制度 在地方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1)概况: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①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东南西南:巩固边疆,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西汉形势图”,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开拓疆域
提示:设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易错·明辨析]
(1)汉武帝设立中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 ( √ )
(2)汉武帝设立的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 × )
提示: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只掌握监察权,没有行政权。
(3)西汉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 )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强化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 √ )
【活动3】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汉是怎样灭亡的。
1.西汉的衰亡
(1)原因
政治 日趋黑暗
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王莽改制
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
[情境·新创设]
西汉“兴于外戚,亡于外戚”。你知道西汉亡于外戚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吗
提示:公元9年,西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灭亡西汉。
学习任务二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东汉兴衰的史实。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前期:“光武中兴”
(1)背景:刘秀重建汉朝,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政治 ①中央: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
经济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3)影响:稳定政局,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中期:社会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影响 政治腐朽黑暗
(2)“清议”和“党锢之祸”
“清议”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
“党锢之祸” “清议”之士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后期:军阀割据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军阀割据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经济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东汉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易错·明辨析]
(1)东汉初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 √ )
(2)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 √ )
(3)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 × )
提示: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政权,只是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两汉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1.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③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①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智选:①五言诗 ②乐府诗 ③汉赋
3.科技
(1)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
①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情境·新创设]
说起中医的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 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
思考: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为什么认为《黄帝内经》是传承经典核心
提示:《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主题一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汉初的统治
史料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 你如何理解史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恭俭无为”“与民休息”“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政策相切合。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2.获取信息——汉武帝的统治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根据材料信息“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分别归纳措施;共同作用可从国家宏观治理角度作答。
[成果展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论阐释】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巩固统一:(1)汉武帝巩固边疆;(2)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3)东汉对西域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
2.制度创设: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少数民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主题二  两汉的衰亡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西汉灭亡的原因
史料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赋税劳役日益严重”“土地兼并”“各地起义不断”“外戚王莽称帝”“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聚兵割据”。
[成果展示]
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权、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2.分析问题——东汉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后汉书》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可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豪强地主所带来的危害,如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
[成果展示]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史论阐释】
一、西汉灭亡原因
方面 阐释
政治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
经济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厉,削弱了国家权力
根源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政局混乱
二、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现
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宦 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兼 并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点拨 东汉中后期面临的这些问题瓦解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课堂练习
【题组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最推崇的治国思想是 (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黄老无为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选C。本题考查汉初的治国思想。汉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现实,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推崇的治国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故选C,排除A、B、D。
2.(2023·惠州高一检测)吕思勉曾对西汉初期所奉行的某一制度作出这样的评价:“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这一制度是 (  )
A.郡国并行 B.皇帝独尊
C.与民休息 D.尊崇儒术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封建者”指的是分封制,“汉初用之”即汉初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A正确;皇帝独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西汉一直实行皇帝制度,排除B;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
3.(2022·广东合格考)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选B。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等,一国分为多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故选B。分化地方王国势力与解决边疆危机不符,排除A;加快经济开发并非汉文帝分化王国力量的主要目的,排除C;汉文帝将王国一分为多个,主要目的并非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补偿训练】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解析:选C。本题考查汉初的王国问题。由“西汉初年”可知,“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故选C。A、B、D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题组2】西汉的强盛及东汉的兴衰
4.(2023·肇庆高一检测)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这一措施是为了 (  )
A.加强军事防备 B.扩大疆域版图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及其子弟,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等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因此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军事防备无关,排除A;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并派刺史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疆域版图,排除B;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制度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
5.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 (  )
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此,他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故选D。“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减轻赋税的内容,排除B;盐铁官营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
【深化点拨】尊崇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补偿训练】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交往
解析:选B。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B。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东汉初年,刘秀完善察举制,“退功臣而进文吏”,广纳贤才,在他们的辅佐下,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光武中兴”出现的关键是 (  )
A.轻徭薄赋 B.重视儒学
C.抑制豪强 D.选贤任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原因。据“广纳贤才”“在他们的辅佐下,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可知,“光武中兴”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刘秀选贤任能,故选D。材料信息与轻徭薄赋、重视儒学、抑制豪强无关,排除A、B、C。
【补偿训练】
  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历史上将该统治时期称为 (  )
A.武帝光复      B.“文景之治”
C.大汉盛世 D.“光武中兴”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东汉初年的政治。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故选D。东汉初年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B是汉景帝、汉文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C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
拓展延伸: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的比较
相 同 点 ①背景: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内容: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 ③结果: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不 同 点 ①思想: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内容: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没有的
【补偿训练】
  “清议”是东汉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来臧否人物的一种舆论风尚。“清议”的主要斗争对象最有可能是 (  )
A.外戚      B.豪强地主
C.宦官 D.地方军阀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东汉中后期的政治。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当时“清议”的对象主要是宦官,排除A、B、D,故选C。
【题组3】两汉的文化
7.(2023·广州高一检测)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汉代的科技成就。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选A。《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东汉,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九章算术》为数学专著,排除C;《伤寒杂病论》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排除D。
【补偿训练】
  1.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史书的编撰和修订,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左传》
解析:选B。本题考查汉代的文化成就。《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故选B。《春秋》和《左传》均是编年体史书,排除A、D;《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排除C。
2.《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A。本题考查汉代的史学成就。《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注意“一个特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理解“两个原因”: (1)经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3.把握“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学习任务一  西汉的兴亡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西汉初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汉初,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极为残破。
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
(2)措施:减轻 、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1)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对 构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2)“七国之乱”: 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史料阅读——《汉书·景帝纪》”,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1.政治上
推恩令 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子弟,成功削弱了 的势力
内外朝 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 的作用开始提升
察举制 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制度 在地方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
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打击 、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 。
(2)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 。
(4)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1)概况: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
(2)影响: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①汉武帝任用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 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 ”。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东南西南:巩固边疆,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教材·再开发]
观察课本“西汉形势图”,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开拓疆域
提示:设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易错·明辨析]
(1)汉武帝设立中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 ( √ )
(2)汉武帝设立的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 × )
提示: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只掌握监察权,没有行政权。
(3)西汉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 )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强化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 √ )
【活动3】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汉是怎样灭亡的。
1.西汉的衰亡
(1)原因
政治 日趋黑暗
经济 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王莽改制
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王莽统治末年, 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
[情境·新创设]
西汉“兴于外戚,亡于外戚”。你知道西汉亡于外戚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吗
提示:公元9年,西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灭亡西汉。
学习任务二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东汉兴衰的史实。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 ,史称东汉。
2.前期:“光武中兴”
(1)背景:刘秀重建汉朝,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措施
政治 ①中央: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
经济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
思想 重视儒学
(3)影响:稳定政局,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中期:社会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影响 政治腐朽黑暗
(2)“清议”和“党锢之祸”
“清议”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
“党锢之祸” “清议”之士触犯了 ,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3) 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后期:军阀割据
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军阀割据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经济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东汉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易错·明辨析]
(1)东汉初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 √ )
(2)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 √ )
(3)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 × )
提示: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政权,只是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两汉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1.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 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东汉 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智选:①五言诗 ②乐府诗 ③汉赋
3.科技
(1)医学
《 》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 》 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
①改进: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情境·新创设]
说起中医的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 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
思考: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为什么认为《黄帝内经》是传承经典核心
主题一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汉初的统治
史料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 你如何理解史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恭俭无为”“与民休息”“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政策相切合。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2.获取信息——汉武帝的统治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根据材料信息“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分别归纳措施;共同作用可从国家宏观治理角度作答。
[成果展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论阐释】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巩固统一:(1)汉武帝巩固边疆;(2)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3)东汉对西域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
2.制度创设: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少数民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主题二  两汉的衰亡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西汉灭亡的原因
史料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赋税劳役日益严重”“土地兼并”“各地起义不断”“外戚王莽称帝”“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聚兵割据”。
[成果展示]
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权、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2.分析问题——东汉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后汉书》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可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豪强地主所带来的危害,如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
[成果展示]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史论阐释】
一、西汉灭亡原因
方面 阐释
政治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
经济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厉,削弱了国家权力
根源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政局混乱
二、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现
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宦 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兼 并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点拨 东汉中后期面临的这些问题瓦解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课堂练习
【题组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最推崇的治国思想是 (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黄老无为思想 D.儒家思想
2.(2023·惠州高一检测)吕思勉曾对西汉初期所奉行的某一制度作出这样的评价:“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这一制度是 (  )
A.郡国并行 B.皇帝独尊
C.与民休息 D.尊崇儒术
3.(2022·广东合格考)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
【补偿训练】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题组2】西汉的强盛及东汉的兴衰
4.(2023·肇庆高一检测)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这一措施是为了 (  )
A.加强军事防备 B.扩大疆域版图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5.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 (  )
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补偿训练】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交往
6.东汉初年,刘秀完善察举制,“退功臣而进文吏”,广纳贤才,在他们的辅佐下,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光武中兴”出现的关键是 (  )
A.轻徭薄赋 B.重视儒学
C.抑制豪强 D.选贤任能
【补偿训练】
  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历史上将该统治时期称为 (  )
A.武帝光复      B.“文景之治”
C.大汉盛世 D.“光武中兴”
拓展延伸: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的比较
相 同 点 ①背景: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内容: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 ③结果: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不 同 点 ①思想: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内容: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没有的
【补偿训练】
  “清议”是东汉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来臧否人物的一种舆论风尚。“清议”的主要斗争对象最有可能是 (  )
A.外戚      B.豪强地主
C.宦官 D.地方军阀
【题组3】两汉的文化
7.(2023·广州高一检测)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补偿训练】
  1.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史书的编撰和修订,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左传》
2.《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