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时空观念)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注意“一个特征”:封建国家分裂 2.理解“两个核心”: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发展 3.把握“三个事件”:士族制度、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任务一 三国与两晋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国鼎立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晋是怎样统治的。
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魏 220年, 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蜀 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 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 229年, 建立,国号吴 建业
2.西晋统一
(1)建立: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五族内迁: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
(4)灭亡
①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316年,西晋被内迁 所灭。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和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的史实。
1.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兴起
成因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 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特点
①大部分由 建立。
②都采用了 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原有 被打乱,各族之间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前秦
①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②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3.南北对峙:东晋和十六国大致以 为界南北对峙。
[情境·新创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自《晋书·刘毅传》。你知道这是描述两晋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吗
[易错·明辨析]
(1)士族制度是东晋时期统治的政治基础。( )
(2)十六国的混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
(3)4世纪匈奴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 )
学习任务二 南北朝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南朝是怎样统治的。
1.政权更替
(1)420年, 建宋,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 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开发促进了 与汉族交融。
[教材·再开发]
读教材“学思之窗”——《宋书》的记载,思考史料中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北朝统治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 。
(2)内容
①迁移都城:从平城迁到 ,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②改革习俗:改籍贯、 、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3)影响
①顺应了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朝更迭:
(1)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 ,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发展: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情境·新创设]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思考:孝文帝的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江南经济发展
史料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至南朝后期,赣州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欧阳顾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
——摘自《中华文明史》
[研讨交流]史料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但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2.分析问题——影响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史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宋书》
[研讨交流]史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 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史料一: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史料二: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关系:史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阐释】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
(2)社会环境:北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4)政府政策: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5)劳动人民: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心转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点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主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情境探究】
分析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 ②。在内容上, 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成果展示]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论证观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史料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观点1 有学者认为北魏后期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消亡。
观点2 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封建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对此谈谈你的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消亡”“沉醉在封建化的绮梦中”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1:有学者认为是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观点2:钱穆认为是鲜卑贵族的奢靡生活,失去原有的民族精神,造成北魏的衰亡。
认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一系列封建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论阐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方式 阐释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 魏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实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点拨 在民族交融的各种方式中,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课堂练习
【题组1】三国与西晋
1.(2023·重庆高一检测)下列描述与地图中三国时期相符合的是 ( )
A.①曹操(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
B.①曹丕(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
C.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丕(魏)
D.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操(魏)
2.(2023·广州高一检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
A.鲜卑 B.羌 C.匈奴 D.羯
【题组2】东晋与南朝
5.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6.(2023·珠海高一检测)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出现了“委任宗室子弟”“太子东宫重兵围积”“寒人掌机要”等现象。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
A.皇权有所强化 B.门阀政治终结
C.宗王势力崛起 D.中枢权力转移
7.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8.3-6世纪,中国部分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当时,北方人民南迁的直接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
B.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繁荣
C.气候变冷,农业环境严重破坏
D.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收益更高
【补偿训练】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题组3】十六国与北朝
9.“十六国”政权中曾实现北方统一的是 ( )
A.前赵 B.前燕 C.前秦 D.南燕
10.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 )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缓和阶级矛盾
【补偿训练】
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
(1)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2)根本目的: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改革本质:封建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11.下面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示准确的是 ( )
A.
B.
C.
D.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时空观念)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注意“一个特征”:封建国家分裂 2.理解“两个核心”: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发展 3.把握“三个事件”:士族制度、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任务一 三国与两晋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国鼎立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晋是怎样统治的。
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魏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蜀 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 成都 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 229年,孙权建立,国号吴 建业
2.西晋统一
(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五族内迁: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4)灭亡
①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教材·再开发]
阅读课本“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和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的史实。
1.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兴起
成因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特点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前秦
①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②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3.南北对峙:东晋和十六国大致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情境·新创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自《晋书·刘毅传》。你知道这是描述两晋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吗
提示:士族制度。
[易错·明辨析]
(1)士族制度是东晋时期统治的政治基础。( √ )
(2)十六国的混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 )
(3)4世纪匈奴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 × )
提示: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匈奴建立的。
学习任务二 南北朝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南朝是怎样统治的。
1.政权更替
(1)420年,刘裕建宋,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开发促进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教材·再开发]
读教材“学思之窗”——《宋书》的记载,思考史料中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统治者开明的统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北朝统治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内容
①迁移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②改革习俗: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朝更迭:
(1)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发展: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情境·新创设]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思考:孝文帝的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促进了民族交融。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江南经济发展
史料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至南朝后期,赣州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欧阳顾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
——摘自《中华文明史》
[研讨交流]史料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但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2.分析问题——影响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史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宋书》
[研讨交流]史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 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史料一: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史料二: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关系:史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阐释】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
(2)社会环境:北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4)政府政策: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5)劳动人民: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心转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点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主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情境探究】
分析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①,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②。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①②③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成果展示]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论证观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史料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观点1 有学者认为北魏后期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消亡。
观点2 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封建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对此谈谈你的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消亡”“沉醉在封建化的绮梦中”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观点1:有学者认为是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观点2:钱穆认为是鲜卑贵族的奢靡生活,失去原有的民族精神,造成北魏的衰亡。
认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一系列封建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论阐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方式 阐释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 魏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实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点拨 在民族交融的各种方式中,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友好往来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课堂练习
【题组1】三国与西晋
1.(2023·重庆高一检测)下列描述与地图中三国时期相符合的是 ( )
A.①曹操(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
B.①曹丕(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
C.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丕(魏)
D.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操(魏)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形势。曹魏位于黄河流域,曹丕建立;刘备建立的蜀汉位于成都平原;孙权建立的孙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①是蜀汉,②是孙吴,③是曹魏,故选C。
【深化点拨】 三国鼎立局面的积极影响
(1)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2)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2023·广州高一检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特征是政权分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B正确;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部分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D。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解析:选A。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政权,故选A。东晋、前秦和北魏都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B、C、D。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
A.鲜卑 B.羌 C.匈奴 D.羯
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故选C。
【题组2】东晋与南朝
5.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故选B,排除A、C、D。
6.(2023·珠海高一检测)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出现了“委任宗室子弟”“太子东宫重兵围积”“寒人掌机要”等现象。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
A.皇权有所强化 B.门阀政治终结
C.宗王势力崛起 D.中枢权力转移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出现了“委任宗室子弟”“太子东宫重兵围积”“寒人掌机要”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使皇权有所强化,A正确;门阀政治终结于唐朝,排除B;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宗王势力是否崛起于南朝宋,且南朝宋以前宗王势力就已经非常强大,排除C;材料只强调皇权有所强化,无法体现中枢权力转移,排除D。
7.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解析:选A。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士族制度。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习俗上“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故A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不符题意。
8.3-6世纪,中国部分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当时,北方人民南迁的直接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
B.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繁荣
C.气候变冷,农业环境严重破坏
D.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收益更高
解析:选A。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因此大量北方人南迁,故选A。B与史实不符,排除;C、D都不是北方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排除。
【补偿训练】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解析:选C。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实的劳动力资源,故选C。A、B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
【题组3】十六国与北朝
9.“十六国”政权中曾实现北方统一的是 ( )
A.前赵 B.前燕 C.前秦 D.南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前秦的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故选C。前赵、前燕和南燕没有统一北方,排除A、B、D。
10.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 )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缓和阶级矛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迁都是其改革的内容之一,其改革的出发点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故选A。B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均是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补偿训练】
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题干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A、B、D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
(1)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2)根本目的: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改革本质:封建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11.下面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示准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考查北朝政权的更迭。北朝政权更迭情况为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政权被北齐取代,西魏政权被北周取代,故选D,排除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