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0:37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唯物史观)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家国情怀) 1.认识“一个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了解“四大措施”:肃清反革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 3.了解“一大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理解“两部法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认识“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关注“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任务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国名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件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府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情境·新创设]
吴俊义同志在诗中写道:“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取义牺牲前赴继,翻身解放映朝阳。”
思考:诗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背景
政治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经济 千疮百孔,财政困难,物价飞涨
2.措施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原因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措施 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美国组成“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过程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易错·明辨析]
(1)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确立。 ( ×  )
提示: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确立。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 √ )
(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抵抗以英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保卫中国国家安全。 ( ×  )
提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抵抗的“联合国军”是以美国为首,不是以英国为首。
学习任务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召开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
议题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结果 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得到印度方面赞同。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参加亚非会议
召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图片。
思考:日内瓦会议有何意义
提示: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习任务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活动】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措施
①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
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颁布 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 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图片。
思考: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示: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形式进行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
主题一 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一五”计划
史料 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从史料“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来归纳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成果展示]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
2.论证观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27个党外人士……
[研讨交流]以上史料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
[成果展示]
提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获取信息——土地改革
史料 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城市人民政府发给国家土地使用证,保障其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使用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至于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卷)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初期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其目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使用权”“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允许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并存;保障土地使用权。目的:适应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
【史论阐释】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
维度 阐释
社会 性质 过渡时期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结构 (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主要 矛盾 (1)三大改造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政治 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点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题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一边倒”
史料 1949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美帝国主义是新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历史解释)
[破法]
抓住关键信息:“‘一边倒……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思考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
[成果展示]
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采取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论证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史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
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着我国现今的外交活动;有利于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积极作用。
获取信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史料 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征有哪些。(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
【史论阐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维度 阐释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点拨 新中国要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维度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
【题组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是 (  )
A.延安 B.南京 C.广州 D.北平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补偿训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中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
A.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要求社会各界共同遵守,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排除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仅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而1954年宪法才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D。
2.(2022·广东合格考)有材料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生活在乡村社会最底层、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可言的贫雇农,一夜之间成了农村中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解析:选C。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故选C;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农民已是农村的主人,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农民成为农村主人的直接原因,排除B;“一五”计划与农民翻身作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深化点拨】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2023·梅州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  )
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获得人民信任,人民政府采取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A正确;土地改革、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是巩固政权的措施,与物价的稳定无关,B、C错误;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D不符合题意。
【题组2】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 B.不结盟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析:选A。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因此“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A正确;B、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深化点拨】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5.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
A.“一边倒”方针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的是和平共处思想,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能体现该法则,C正确;“一边倒”方针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不结盟政策指的是不和任何大国结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多边外交政策在题干信息中并未体现,排除D。
拓展延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6.(2022·广东合格考)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  )
A.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使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根据材料“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可知,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选A;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B;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亚非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排除D。
【题组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7.(2023·湛江高一检测)1952年,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政府 (  )
A.发动“银元之战”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很低、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很低的局面,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故B正确;发动“银元之战”是为了平抑物价,排除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为了土地改革,排除C;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排除D。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较为重视工业建设
C.优先发展轻工业 D.注重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重视工业建设。根据材料“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业建设投入最大,这说明比较重视工业建设,故选B;合理调整工商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举措,而且材料不仅仅涉及工商业,排除A;“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林业和水利业等投入较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不是农业经济发展,排除D。
9.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出路是实现 (  )
A.农业化 B.工业化
C.商业化 D.信息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重视工业建设。根据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可知,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编制了“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故选B;农业化不能解决加强国防的迫切需要,排除A;商业化及信息化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排除C、D。
拓展延伸: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不等于实现了工业化
(1)“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
(2)“一五”计划只是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0.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在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故选B;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排除C;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我国确立,排除D。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唯物史观)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家国情怀) 1.认识“一个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了解“四大措施”:肃清反革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 3.了解“一大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理解“两部法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认识“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关注“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任务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 召开。
(2)内容
国名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 ”
文件 通过了《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政府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标志:1949年10月1日,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情境·新创设]
吴俊义同志在诗中写道:“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取义牺牲前赴继,翻身解放映朝阳。”
思考:诗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背景
政治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经济 千疮百孔,财政困难,物价飞涨
2.措施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 之下
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原因 国家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措施 ①进行“ ”和“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 ,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美国组成“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过程 ①1950年10月, 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1953年7月,美国在《 》上签字
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 ②汇成强大的 ,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 的重要里程碑
[易错·明辨析]
(1)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确立。 (   )
提示: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确立。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  )
(3)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抵抗以英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保卫中国国家安全。 (   )
学习任务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活动】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召开 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
议题 和平解决 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 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结果 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解决朝鲜问题; 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 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时第一次提出,得到印度方面赞同。1954年6月, 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互相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参加亚非会议
召开 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图片。
思考:日内瓦会议有何意义
学习任务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活动】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措施
①1953年,提出 。
②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
(2)结果
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 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颁布 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 (2)这是一部 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 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再开发]
观察教材“……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图片。
思考: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题一 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一五”计划
史料 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从史料“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来归纳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成果展示]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
2.论证观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27个党外人士……
[研讨交流]以上史料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
[成果展示]
获取信息——土地改革
史料 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城市人民政府发给国家土地使用证,保障其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使用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至于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卷)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初期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其目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使用权”“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特点:允许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并存;保障土地使用权。目的:适应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
【史论阐释】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
维度 阐释
社会 性质 过渡时期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结构 (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主要 矛盾 (1)三大改造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政治 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点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题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情境探究】
1.分析问题——“一边倒”
史料 1949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美帝国主义是新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历史解释)
[破法]
抓住关键信息:“‘一边倒……迫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思考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
[成果展示]
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采取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论证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史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
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着我国现今的外交活动;有利于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积极作用。
获取信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史料 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征有哪些。(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进行分析。
[成果展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
【史论阐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维度 阐释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点拨 新中国要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维度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
【题组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是 (  )
A.延安 B.南京 C.广州 D.北平
【补偿训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中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
A.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022·广东合格考)有材料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生活在乡村社会最底层、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可言的贫雇农,一夜之间成了农村中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3.(2023·梅州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  )
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题组2】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 B.不结盟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5.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
A.“一边倒”方针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拓展延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6.(2022·广东合格考)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  )
A.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题组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7.(2023·湛江高一检测)1952年,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政府 (  )
A.发动“银元之战”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较为重视工业建设
C.优先发展轻工业 D.注重农业经济发展
9.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出路是实现 (  )
A.农业化 B.工业化
C.商业化 D.信息化
拓展延伸: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不等于实现了工业化
(1)“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
(2)“一五”计划只是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0.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在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