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课 导学案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1:11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土地改革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三大改造  ④中共八大 ⑤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题整合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至1978年,中国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深度思考]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借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2)创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借鉴: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体系。
(2)创新:正确处理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3.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与体制建设
(1)借鉴: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创新:注意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题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建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如何构建的。
[深度思考]
1.法律建设
(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五四宪法:用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及义务;规定了我国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2.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该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主题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方针的演变历程。
[深度思考]
1.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 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美国利用台湾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 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中国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 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亚非许多国家建交。
3.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 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中国发展同美、日、 欧洲的“一条线”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真题体验
1.(2022·湖南选择考·T9)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  )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政策。材料中“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过渡形态,其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但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故选B;根据材料“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可知此时,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并非对资本家妥协退让,排除A;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排除C;根据材料“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可知企业仍由资本家管理,并未没收其私有财产,排除D。
2.(2022·江苏选择考·T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解析:选D。本题考查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材料“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可知,毛泽东希望民主人士参观土地改革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属于政协成员,因此毛泽东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1953年开始普选人大代表,排除A;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B;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排除C。
3.(2022·浙江选考·T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解析:选A。本题考查“求同存异”的方针。根据材料“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故选A;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助》,排除B;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
4.(2022·江苏选择考·T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成功试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种子撒在云雾里,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科技的进步。根据材料“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便在全县迅速推广,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选A;当时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科技进步,环境只是重要因素之一,排除C;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推广,并未提到产量,无法说明实现粮食自给,排除D。第九单元 单元提升课
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⑤
主题整合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完成以下问题。
主题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至1978年,中国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深度思考]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借鉴:
(2)创新: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借鉴:
(2)创新:
3.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与体制建设
(1)借鉴:
(2)创新:
主题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建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如何构建的。
[深度思考]
1.法律建设
(1)共同纲领:
(2)五四宪法:
2.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题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方针的演变历程。
[深度思考]
1.20世纪50年代: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3.20世纪70年代:
真题体验
1.(2022·湖南选择考·T9)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  )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2.(2022·江苏选择考·T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3.(2022·浙江选考·T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4.(2022·江苏选择考·T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成功试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种子撒在云雾里,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