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 共7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D C D A D C C C B D A D A C D D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A A D B C D A B D B B D B C A D
二、综合题(共30分)
36题: 13 分
(1)B图 海浪侵蚀作用(2 分)
(2)C图 角峰、冰斗、刃脊(任意二个) (3分)
(3)(8分)
图(2分) 地貌名称(2分) 地貌景观特点(4分)
A___图 风蚀蘑菇(蘑菇石)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高耸孤立的岩体,顶部宽大,下部狭小,呈蘑菇状
E__图 (新月形)沙丘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尖顶高耸,有多个面, 体积较大,形态像新月
37题: 17 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 地面 大气逆 保温(各 1 分)
“截留”指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 只有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2分)
“补偿”指大气将部分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2分)
(2)晴天(1分)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1)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小(1分) ④(1 分)
(3)地面 水汽较多 对流运动显著(各 1 分)
(4)C 无线电短波通讯(各 1 分)
期中学情调查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参考答案 第1页 共1页天津市耀华中学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一、单选题(共 35个小题,每题2分)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 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 距离地球仅22光年。据此, 完成1-2题。
1.“超级地球”应属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释放出大量紫外线、x 射线、粒子流等, 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据此,完成3-4 题。
3.读下图,下列关于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 白天高于夜间
B. 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
C.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 白天 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 /cm |以上
4.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A. 气候异常 B. 磁暴现象 C. 长波通信中断 D. 极光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1页 共10页
在我国贵州省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顺利“睁眼”。该望远镜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 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回答5-6题。 (图为建设中和建成后照片)
5.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
A.太阳辐射非常强 B. 太阳活动干扰小 C. 天气变化影响小 D. 电磁环境比较好
6.下面四幅地貌图中与该天文台所在地貌的成因一致的是
7.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2页 共 10页
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各圈层
A. 都是连续而不规则
B. 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 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
9.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 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 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10.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B. 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 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 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下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若界面代表古登堡面,则
A. 甲代表软流层 B. 甲代表地幔
C. 乙代表地壳 D. 乙代表岩石圈
12.若图中界面代表太阳大气层分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则
A. 甲一光球层 乙一色球层
B. 甲一色球层 乙一日冕层
C. 甲一光球层 乙一日冕层
D. 甲一日冕层 乙一色球层
13.右图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A.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 软流层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
D. 岩石圈、地幔、地壳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3 页 共 10页
14.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该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 地幔 B. 软流层 C. 地核 D. 地壳
调查发现,位于哈尔滨市西郊的顾乡屯遗址是一处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埋藏地点。下面图 1 为东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千卡/平方厘米·年)分布图, 图2为东北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单位: 千米) 图。读图, 完成15-17题。
15.顾乡屯遗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最可能形成于
A. 第四纪 B. 奥陶纪 C. 白垩纪 D. 二叠纪
16.图1中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周边地区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A. 距海近 B. 纬度低 C. 降水少 D. 地势低
17.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①②③④四地时,最先到达莫霍面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 完成18-19题。
18.裸子植物繁盛时期(中生代) 全球气候特征是
A. 总体比较湿润 B. 总体比较寒冷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温暖干旱明显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4页 共10页
19.在图示甲时期
A. 被子开始出现 B. 是铁、金等矿藏重要的成矿时期
C. 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D. 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读下图, 完成 20-21 题。
20.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21.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有:a.长江三峡
b.长江三角洲 c.冲积扇 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e.喀斯特地貌 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A. aef B. bce C. cdf D. ace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据此回答 22-23题。
22.形成最早的阶地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
23.图中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A. 地壳持续上升 B. 地壳相对稳定
C. 河流不断下切 D. 河流间断上升
“十二使徒岩”是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 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而形成。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5 页 共 10 页
余下八个。下图分别为“十二使徒岩”景观及“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图。据此, 完成24-25题。
24.结合材料推测“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是
A. 海蚀拱桥—海蚀洞穴—拱桥倒塌 B. 拱桥倒塌—海蚀洞穴—海蚀拱桥
C. 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拱桥倒塌 D. 海蚀洞穴—拱桥倒塌—海蚀拱桥
25.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八个的原因是
A. 强烈的海风吹倒石柱 B. 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石柱
C. 海平面上涨淹没石柱 D. 海浪侵蚀石柱根基倒塌并破碎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对应的流水作用是
A. 侵蚀、 搬运、 堆积 B. 搬运、侵蚀、堆积
C. 侵蚀、 堆积、搬运 D. 堆积、搬运、侵蚀
27.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A. 瀑布、河漫滩平原 B. 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C.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D. 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28.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6页 共 10页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 淤积速度加快 D. 出现侵蚀后退
29.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30.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的结构(图1)。近年来,我国某地(36°48′N, 118°42′E)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 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为共用墙,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图2)。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且在通道处装有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据此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A.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甲棚降温 B. 通道 1 气流向北流,为乙棚增温
C. 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甲棚增温 D.通道2 气流向北流,为乙棚降温
31.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地球变暗”效应是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提出的与温室效应相伴随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 自1954年以来,我国每过10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便下降约2%,这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读图文材料, 完成32-33题。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7页 共 10页
32.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关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3.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
A.①太阳辐射增强 B.②云层反射作用增强
C.③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D.④地面辐射消失
34.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 甲为城市乙为郊区,①③为水平气流,②④为垂直气流,则甲、 乙、丙、丁四处的气压关系为
A.乙>甲>丙>丁
B. 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 甲>乙>丁>丙
35.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主要是:①臭氧的大量减少②变暖越来越严重③大量使用煤炭、石油④森林大肆破坏
A. ①② B.①③ C. ①④ D.③④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8页 共 10页
二、综合题(共30分)
36. 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13 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2 分)
① (填字母)图;②外力作用
(2)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
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请列举2 个 (3分)
① (填字母)图;②地貌名称 、
(3)学生丙说道: “我这次在同一地方, 冒着高达 40℃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 它们的名称和景观特点分别是什么 (8 分)
地貌名称 地貌景观特点
___(填字母)图
___(填字母)图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9页 共 10页
37. 大气作为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产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不同特点,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拓展人类活动的生存空间和影响范围。图1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困, 图2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7 分)
(1)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图1中的②③④代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不同辐射,依次为 辐射、 辐射、 辐射。其中④对地面有 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截留加补偿”的方式共同完成的, 结合图一信息解释“截留”和补偿的含义。 (4 分)
截留 (2 分)
补偿 (2 分)
(2)深秋时节的北方地方经常出现霜冻,主要发生在 (填“阴天”或“晴天”)的夜间,原因 。以前, 当地农民为减少霜冻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采取燃烧秸秆的方式,是为了增加图1中的 (填序号)来对地面的热量进行补充。 (4 分)
(3)图2中A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于 辐射,该层大气多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其原是 , 。(3分)
(4)电离层位于图2中的 层(填字母),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是 。 (2 分)
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 10 页 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