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 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通过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 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 1.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哲理性语句背后的深刻内涵,并尝试在 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对自身的读书经历作出恰 当而富有意义的梳理与反思。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导 入 同学们好!前面四节课,我们跟随老师一同学习了《劝学》《师说》《反 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四篇逻辑性强、论证方式典型的文章,对学习的重要
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学习呢?作为学生,可能现阶段最直接、 最有效、也最可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学习方式大概就是读书了。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阅读两位中外名家黑塞和王佐良关于读书的随笔文 章,跟随他们的感受与思考走近读书的世界。
5 分 钟 环 节 一 : 阅 读 作 者 档 案 , 初 步 理 解 文 意 任务 1:阅读作者档案,发现文意关联 课前已经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了解了基本大意。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 的作者档案,请尝试寻找作者生平与本文关于学习和读书的观点有关联的地 方,每篇 1-2 处即可。这里老师提供的两位作家的作者档案各一张 PPT ,大 家可以选择暂停在相应的画面完成这个小活动。 作者档案( 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 年迁居瑞士,1923 年 46 岁时入 瑞士籍。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 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 85 岁。爱 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 《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 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 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 方面来探索人性。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1916 年 2 月 12 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 家,浙江上虞人。1929 年至 1934 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 年毕业于 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 年赴英国牛津 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 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 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 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 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明确: 大家所找到的关联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环境现实会在文章中所有体现, 如: (1)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已经开始甚嚣尘上。
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 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 ”等描写。 (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 着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章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 引用,无处不体现着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会影响文章中对于读书的 看法: (1)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 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坚持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 个性的自我完善。 (2)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 牛津大学,始终坚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 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和王佐良先生最终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其根源在于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读了哪些 书,又是怎么读书的呢?
10 分 钟 环 节 二 : 读 什 么 书 ? 任务 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就他们的个人经历而言,黑塞和王 佐良先生分别读了怎样的书?这些书对他们有着怎样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将回答的内容填写进下表,同桌或者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补 充, 以求更加全面完整地体现作者最本真的读书经验和体会。 书籍名称或类型读书的过程或想法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 可以捞到珍珠。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 兴趣 ,孜孜不倦地阅 读 ,一坐就是几个钟 头。 王佐良
示例: 书籍名称或类型读书的过程或想法书籍对他的影响黑 塞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 以捞到珍珠。激发 了对读书 的浓 厚兴趣,孜孜不倦地 阅读,一坐就是几个 钟头。 巴尔扎克的小说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 纠葛的故事,却失落 于详细的财务状况; 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 独特的价值。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 去的自己读不了,现 在的自己放不下。 《老子》《论语》《庄 子》《孟子》《吕氏春 秋》《中国民间童话》、 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 小说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 始阅读《老子》,并逐 渐从转译本到德译 本,从《老子》到各 种中国文学的书籍。体会到了 中 国精神 对于今日 欧洲 的意 义。自然与精神,宗 教信仰与 日常生活 相反相成 , 各得其 所 , 令人振奋和感 动。王 佐 良 斯蒂文生的小说在“公书林 ”找寻翻 阅,只是看看封面、 目录和插图。获得最初翻 阅英文 小说的快乐英文杂志《星期六晚 邮刊》《全国地理》《美 丽的屋子》“公书林 ”帮我养成 看英文杂志的好习 惯。满足 了我对外 间世 界的好奇心,也学到 了一些英文。柏拉图《对话》 西洋哲学史、古罗马 史 希腊悲剧、英国 16、 17 世纪诗剧清华大学图书馆的 “ 指定参考书阅览 室 ”在一个 19 岁青年 的心上投下温情和宁 静的光。 让我进入 了一个知 识上和情感上 的新 世界,一片灿烂。 英文的古本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 馆“亨福莱公爵室 ”, 照明很差,古本用链 子锁在书架上,读起 读书 的心境与现实 的心境常常相匹配。
来很吃力。中古僧侣 修习的遗风与我在家 乡战乱中读书的心情 合拍。而后北平解放, 心情豁然开朗, 图书 馆的灯光也光亮起 来。
任务 3: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 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比较过程中,不拘于归纳是否足 够全面,更要注重打开思路,有自己的见解。 明确: . 相同点: 1)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2)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3)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 认知上的共鸣; 4)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 不同点: 1)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祖父拥有丰富的藏书,父亲也 曾给予读书的指点;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 以的支持。 2)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 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 ”的读书经历, 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 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3)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其实每个人的读书经历都有不同之处,你读过什么书,是否有着与两位 前辈相似的心路历程呢?它们对你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请在笔记本上将 你想到的,简单记下来。
10 分 钟 环 怎么读书?其实是一个很宏大很复杂的问题,似乎并不能用一两句话解 释清楚。我们每个人都曾读过不少书,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都会读书。正如 黑塞所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
节 三 : 怎 么 去 读 书 ? 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我们 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黑塞在《读书: 目的和前提》一文 中用他真实的读书经历和感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任务 4: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表达自我观点 1.搜索名言警句,探求读书真谛 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文章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 及如何读书的句子。找完之后,我们一起汇总看看。 黑塞在《读书: 目的和前提》名言警句汇总
(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 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 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动满足和幸 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 ”,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5)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 品。 (6)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 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 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 (7)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 必须读杰作。 (8)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2.将名言警句嵌入思维导图 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们适合嵌入到 哪一个部分?请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分支后面填写上句子的序号以及 相应的核心内涵,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老师给出的思维导图予 以适度的调整。
大家的理解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是比较一致的,我们一起看下: 3.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由本文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到,黑塞的这篇随笔虽然篇幅不长,但 是谈论读书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值得品味和深思。当然,黑塞的读书心得和 看法仍然也是一家之言,也许你同意,也许你并不同意。大家可以开动脑筋, 想一想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比如: (1)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单纯因为感到快乐的读书真的 谈不上读书吗?如果真的如此,为什么王佐良先生在《上图书馆》 中介绍自 己小时候只是看看封面、 目录、插图的读书经历,那种只记得书名的快乐时 光,也觉得是对自己的阅读人生大有裨益呢? (2)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3)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是大错特错,得不到任何价值的吗? (4)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5) …… 请就以上观点,与你的同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将探讨过程中的思 维火花记录下来。课后,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 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这也是本节课的作业之一。
6 分 钟 环 节 四 : 到 哪 里 去 读 书 ? 经过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我们到达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去哪 里读书。有的同学说了,这还不简单,王佐良先生说了,“上图书馆 ”读书。 对于王佐良先生来说,确实如此,回顾前面王佐良先生的读书梳理表,可以 看到他的阅读人生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呢? 明确: 图书馆给予了他读书的净土,从在“公书林 ”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只是 翻翻插图和目录,到在清华大学温情宁静的灯光下徜徉在西方文学的海洋, 到牛津大学图书馆捧着被铁链锁着的英文古籍撰写学术论文,王佐良先生历 经了从最初兴趣的萌发到最后用读书做学问的人生飞跃。 图书馆之于王佐良先生十分地重要,甚至于当他看到英国博物馆的圆形 图书馆时,不禁联想到了《哈姆莱特》 中的经典台词,请大家暂停视频,耐 心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 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 的力量! …… ”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几十年前的王佐良,今天 的我们、在伟大的人类建筑面前,在伟大的人类思想的宝库面前,感受前辈 先人给予我们的精神洗礼,不禁会发出同样的感叹。 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引发横跨千百年感叹的其实并不是图书馆这样的 大楼,而是其中蕴藏的人类智慧的精华。所以,无论你所在的学校或者城市 是否拥有豪华的图书馆,那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于读书的思考和态 度。那么,即使只是在夏天树荫下、在秋日晴空里,你捧着一本书,认真地 耐心地,开启你心智地读下去,此时,你就坐拥着一座无人可以比拟的“ 图 书馆 ”了。
2 分 钟 环 节 五 : 梳 理 总 结 教师总结: 本节课中,我们一起阅读两篇关于读书的名篇,有了新的思想和体悟。 杨绛先生曾经对于读书有一个精妙的比喻:读书好比“ 隐身 ”地串门,要参 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 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上语文课本身也是读书、也是学习,本单元共有 6 篇课文,我们也“ 隐 身 ”地拜谒了古代的荀子、韩愈,近现代的毛主席、鲁迅,外国的黑塞和当 代的王佐良等著名的学者、大家。在发给大家的学习任务单上,我们还推荐 了林语堂和培根的两篇关于读书的文章, 以供大家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总之, 从《劝学》 中的“学不可以已 ”,到《师说》 中认为学习是为了 闻道解惑,再到黑塞之处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 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 相信大家对于学习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积累了不少好的观点和思想, 一定能够在最后的“学习之道 ”征文比赛中大放异彩。
1 分 钟 作 业 作业: 1.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 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 500 字。 2.王佐良先生讲述了自己在几个图书馆中的阅读经历,也提到了它们在 设计、布局上的独到之处。如果你有机会设计一个图书馆,你希望它是什么 样子的?请制作一个设计图,展现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包括以下内容: 规模、样式、布局、图书分类方式等,并给出你安排这些设计的缘由,不少 于 3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