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科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科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 “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 “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 “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 “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 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 而在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 那么, 中唐之际, 便已然云气暗通, 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 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有删改)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 虽未明写, 而曰窗、 曰门, 岂非人在其中矣 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 “窗含” “门泊”, 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 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 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 由西蜀到东吴, 由东吴到西蜀。 “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 “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 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 而非一时蛮力横劲。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
其力皆如水之拍堤, 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 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 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 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 “黄鹂” “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 “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 (4分)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 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 愁烦地想: “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把扁担换了个肩, 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 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 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 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 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 “不行了, 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 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 ”那同志微微一笑, 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 “做好了没有 ”
“好了, ”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 “小鬼,你怎么掉队啦 ”小秦吃着菜汤, 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 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 “小鬼, 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 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 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 ”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 又问了, “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
“我, 我想歇歇。 ”小秦坦白地说。
“噢, 想歇歇 ”老同志指了指木箱, “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 “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 ”老同志收敛了笑容, 慢慢地摇了摇头, “你有劲,知道吗 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 “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 轻声地说, “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 “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 ”老同志笑了, “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
“陕北 ”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 “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 “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 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 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 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 “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 “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 是他 !”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 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 “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战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辛弃疾, 字幼安, 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 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 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 与众谋曰: “ 我缘主帅来归朝, 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讲求弭盗之术, 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 以惠养元元为意, 有违法贪冒者, 使诸司各扬其职, 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 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 乃起盖砦栅, 招步军二千人, 马军五百人, 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贡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 “闭柴者配, 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 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 “均为赤子, 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 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 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需断句处的标号 ,填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于是A连樯而至B其C直自减D民赖以济E时信守谢源明G乞米H救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是六朝古都,也被称作汴州、建邺。
B.行在, 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
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4分)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分)
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 15~16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③。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两句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素舸” “清川” “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16.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本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 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 (2) “ , ” (《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3)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19题。
当夏季炎热的天气让您感到疲倦时,这种感觉并不全是您的幻觉。昏昏欲睡的背后有真实的生物学原因——暴露在炎热的环境中会触发心脏、大脑、皮肤和肌肉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让您身心俱疲。
医生和科学家对烈日炎炎下体力下降的解释是:温度计上的数字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您身体对热的反应。 ① 。汗液从皮肤蒸发到空气中, 为您降温。在潮湿的环境中,当空气也变得更潮湿时, 降温就更加困难了。
来自像日光一样的电磁波的热辐射也会产生影响。即便空气温度较低,您也能感受到这种热辐射的影响。
在酷热的日子里,人们感到疲倦的另一原因是:睡眠不好。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一摄氏度,人们的睡眠时间就会降低一些。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尔顿·迈纳说,当夜间室外温度超过10摄氏度时,每升高1摄氏度,人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就会减少37秒。
② 。当你感到闷热时, 出汗会流失更多的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避免脱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4分,每题2分)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领头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 走起来, 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 ①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说:“②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脸那样丑,牙那样长,态度那样安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如果去掉似乎不影响表达,作者在这里使用了逗号,有什么作用 (4分)
22.原文中加点的两个“总会”表意上有细微的差别,请说说二者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萧索的季节、凄凉的季节、思念的季节。
请以“又是秋天”为题,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象征手法”“实为象征”错误。《绝句四首(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
2.D (A.“有了……便可……”过于绝对。B.“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错。C.“'清淡'是其基本风格”错。)
3. C(“便不是‘力量’型作品”错)
4.①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兴象玲珑,无迹可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文逮意,意称物),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巧得无一点迹象)。
②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
(本题共4分,答对2条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5.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本题共6分,答对3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6. B(“‘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
7.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
8.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
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
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
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
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0.BDE (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
11.A(也称作“汴州”错)
12.C(“在皇上的支持下”错)
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回复朝廷呢?
(“缘”、“期”、“何以”各1分,句意1分)
(2)我由京官贬为地方任职二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有感于这个人的话,今天晚上才有被贬谪的心境。(“出官”“是”“始”各1分,句意1分)
14. 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
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
(原因1分,建议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5.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误)
16.①画面不同:《沁园春 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
②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
③感情不同:《沁园春 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18. ①湿度也很重要 ②饮水量也会影响人的体力(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9. 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一摄氏度,人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一些。
(4分。每处2分)
20. ①原句将“那样”置前,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文口语化的表达更符合儿童的口吻,使情感更强烈。(4分。每点2分)
21.①第一处侧重语法上的作用,标明句间关系,舒缓语气。
②第二处侧重语意上的作用,语气延长,意味深长。(4分。每点2分)
22.①第一个是表推测,强调主观愿望。
②第二个是表事实,客观陈述,强调一直、惯常。(4分。每点2分)
23.(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叙述完整事件,点明秋季;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细节描写,情节生动;立意深刻,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面整洁,书写规范。
(2)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7)分 二等(16-12)分 三等(11-7)分 四等(6-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不当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
说明:
⑴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⑵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的某一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
⑶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⑷确认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