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如果突然把你丢到非洲战乱地区,必须徒步几万公里才能到达救援点,盆友你要加入么?
这种脑残设定的游戏一定卖不出去 。
但,这种设定的人生,却有86000年轻人经历了。
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步行超过25000里 ,仅靠人均56发子弹 ,打了380场战役击退了数百个袭击团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
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
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制作:黎燕琳
困境下的抉择
壹
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革命根据地。”——徐骏华《蒋介石成败录》
红军的壮大,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围剿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示意图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贯彻积极防御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从1930年冬至1933年3月,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反“围剿”中的红军在行军
红军
国民党军
10万
4万
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3万人
1931.2
2
毛泽东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无情地揭露和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纸老虎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下场。
红军
国民党军
20万人
3万人
1931.7
3
30万人
3万人
“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
歼灭敌军3万余人,缴枪1.4万余支
1933.2
4
7万人
30万人
共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俘敌1万余人
5
1933.9
50万人
8万人
博古
李德
指挥军事问题的权威
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
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左倾冒进
右倾
保守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8万多人被迫从瑞金转移,进行长征
红军告别中央苏区乡亲,开始长征
从现在起,我们就走出中央苏区了。这一天,参加长征的每个人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划出长征的路线图。
出发
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
突破敌四道防线,渡过湘江
占领遵义(遵义会议)
蒋介石布置的四道防线
“第14团、第15团浴血奋战了三个昼夜,伤亡两千多人。之后彭德怀命令红6师第18团接防,又有两千多人牺牲。湘江之战结束后,红5师被缩编为了一个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战
红军最终突破了蒋介石处心积虑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的阴谋。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绝境下的抉择
贰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
目的: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意义。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一。第二,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第三,遵义会议克服了‘左’倾机会主义,首先在革命战争的领导上。第四,教条宗派开始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分裂。这个会议的功绩,当然属于毛泽东同志,我不过是一个配角而已。”
张闻天
根据张闻天讲话的内容,概括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出发前
8.6万多人
损失了2万多人
过前3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
又损失了3万多人
对红军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出发
突破敌四道防线,渡过湘江
占领遵义(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翻雪山
过草地
甘肃会宁会师
一组数字带你重走征途
一组数字带你重走征途
思考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地理环境的困难
大山、深谷、陡峭的峡谷和湍急的河流,以及草地和雪山等复杂的地形
严寒、饥饿和极度疲惫
面对自然灾害,如暴雨、泥石流和雪崩
敌人的追击
国民党军队和其他敌对势力对红军进行了持续的围剿和打击
长时间的战斗与追逐消耗了红军的体力和精神力量
食物和补给问题
吃不饱肚子的情况,食物匮乏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容易生病
缺乏医疗设备和药物也使得红军无法及时治疗疾病和伤口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古城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天开始的战略大转移。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宁夏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万里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毛主席在陕北保安县
从图片中看出毛泽东此时的形象如何,说明了什么?
满脸憔悴,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瘦得脱相;长征路途的艰辛
”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但得到了陕北根据地,队伍少了很多人,走过来的同志经历了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光明的!“——毛主席在陕北吴起镇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时局下的选择
叁
“长征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实现了全国主力红军的大团聚,使之更加步调一致地听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并把革命的重心由南方移到了北方,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长征在广大的地域宣传了革命的道理,撒播了红色的种子。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肖天友:《我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载《历史教学》1981年第3期。
结合材料,概括长征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
红军精神铸就不朽功勋
外国人眼中的红军长征
“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但是,长征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非斯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外国人眼中的红军长征
如何再次出发?
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01星发射升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