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坝、傣”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2个词语。
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不仅有繁华的城市,还有辽阔的乡村,更有许多充满特色的小学。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参观一所特别的小学,它坐落在大青树下,是一所汇聚了多个民族孩子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的内容?
引导学生先圈画出主要的信息,然后在零散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2.学习反馈: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教师相机板书课文结构思维导图。
3.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早晨,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从各个方向来到学校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讲解:
场景设置:“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这里运用了排比句,描述了小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走来的情景,同时通过“早晨”和“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等词语,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氛围。
民族多元:“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这里列举了多个民族,强调学校的多元民族特色,展现出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画面。
服装与打扮:“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这里描述了小学生们不同的服装和打扮,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同时,“鲜艳的服装”和“绚丽多彩”等词语,描绘出一个色彩缤纷、充满活力的画面。
互动与活动:“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里通过排比句,描述了小学生们与校园环境和其他元素的互动。他们向小鸟打招呼,展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向老师问好,表现出尊敬和礼貌;向国旗敬礼,体现了爱国情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小学生们早晨来学校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充满活力的校园画面。同时,通过对环境、服装、互动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清新、明亮、缤纷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小学生们的活力和快乐。
【第2自然段讲解】
“当,当当!当,当当!”这句话描绘了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的声音。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讲解:
声音描绘
首先,通过“当,当当!当,当当!”这种反复的、有节奏的描绘方式,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钟声的悠扬和穿透力。这种声音的重复和节奏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听到钟声在耳边回荡。
铜钟的意象
铜钟在中国文化里通常有深远的寓意。它往往与古老、传统、庄重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铜钟的声音通常被赋予警醒、启示等意义,比如“暮鼓晨钟”,代表一种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觉醒。
大青树的背景
“大青树”这个背景为铜钟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环境。大青树可能代表着古老、长寿、坚韧等意象,与铜钟的传统、庄重等意象相辅相成,互相加强。大青树和铜钟的组合,可能暗示这是一个有历史底蕴、文化积淀的地方。
总体感受
总体上,这句话通过描绘铜钟的悠扬声音和大青树的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古老、庄重、有文化底蕴的氛围。“当当”之声,不仅是对声音的简单模拟,更是对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深深致敬。
通过这样的讲解,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意象和文化内涵。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多元民族的小学课堂场景,以及课后的活动情景。我们将为您详细讲解:
多元民族的课堂:
“不同了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句描述了一个多民族的融合场景。它展示了在现代教育中,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孩子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句话体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氛围。大家的齐声朗读不仅声音悦耳,还展现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团结精神。
窗外的自然与室内的学习: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一段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窗外的自然景物似乎都被学生们的读书声所吸引,进入了一种宁静、倾听的状态。这种对比,强调了室内学习的专注和热闹。
动物们的反应: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这里再次使用了拟人化的描述,强调了学生们朗读的吸引力。连猴子都被吸引过来,好奇地倾听,进一步突显了孩子们读书声音的悦耳与吸引力。
课后的活动: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这描述了课后孩子们在大青树下进行各种民族特色活动,展现了孩子们的多才多艺和丰富的课余生活。
“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里再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孩子们的活动吸引了各种小动物,形成了一个生动、热闹、和谐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多民族的小学课堂和课后的活动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团结精神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了教育中的和谐、多元与活力。
【第4自然段讲解】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句话开始,就充满了亲切与自豪的感情,它是对前面描述的总结,也是引领读者进入更具体的学校环境的导语。
接下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这句话具体描绘了学校的一个景象。首先,“古老的铜钟”与前面的“大青树上的铜钟”相呼应,再次强调了铜钟的历史感和庄重感。它代表了时间的沉淀和学校的传统。而“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不仅描绘了铜钟的位置,还通过“大青树粗壮的枝干”突出了大青树的古老和生命力,暗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根基的坚实。
再后,“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句话,转向了另一个景象,描绘了学校环境的优雅与宁静。凤尾竹是南方的特有植物,它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曳,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这里的“凤尾竹的影子”和“洁白的粉墙”的对比,犹如一幅水墨画,简洁而又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同时,“摇晃”一词也赋予了这个画面以动感和生命力。
最后,通过省略号,引发读者的联想,使人自然联想到学校的其他美好景象和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学习的情景。
总的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学校环境和物件的细腻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读者对学校形象的直观感受,并通过对“古老铜钟”和“凤尾竹影”的描绘,展现了学校的庄重、古老与美丽,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这所小学的深深热爱与自豪。《大青树下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总结
内容回顾: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特别的小学,它坐落在大青树下,是一所多民族的小学。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小学生们上课、下课的情景,以及他们与不同民族的小伙伴们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画面。
主题思想:
本文展现了我国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强调了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重要性。通过描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日常生活,倡导学生珍惜与不同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