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8 21: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提高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
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如何将“不懂就要问”这一态度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真正做到勇于提问、不耻下问。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与孙中山的做法有何异同。通过比较和思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懂就要问”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在实际学习中践行这一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吗?当你们遇到这些问题时,你们是选择勇敢提问还是默默承受困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不懂就要问》将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会遇到一位名叫孙中山的小朋友,他面对不懂的事情时,总是勇于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他的经历将鼓励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困惑,敢于提问,不断进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看看孙中山是如何做到‘不懂就要问’的吧!”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第2自然段讲解】
一天,孙中山如常来到学校,将书本放在先生面前,流利地背诵了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后非常满意,连连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圈出了一段新的内容,每念一句,就让孙中山跟着念一句。孙中山很快学会了这段新的内容,然后回到座位上开始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后,就已经能够背诵出来了。然而,他并不理解这段文字的含义。孙中山意识到,只是糊里糊涂地背诵,并不能真正学到知识。于是,他鼓起勇气站起来,向先生请教:“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不仅仅满足于机械地背诵,更追求理解知识的内涵。当他不明白书中的意思时,他敢于向先生提问,表现出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孙中山提问后课堂上的一幕,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讲解:
当孙中山鼓起勇气,向先生询问书中内容的含义时,这一举动对课堂内的其他同学产生了影响。“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 这句话描绘了同学们当时的反应。他们原本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摇头晃脑地高声念书,这是私塾中常见的读书场景。
然而,孙中山的突然提问打断了他们的读书声,他们也被孙中山的举动“吓呆”了。“吓呆”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同学们当时的惊愕表情和瞬间的无所适从。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会有人敢于在课堂上提问,特别是询问书中内容的含义,因为这是超出他们平常学习经验的行为。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课堂的气氛变化。原本有读书声的课堂,因为孙中山的提问,突然变得安静无声。“霎时”这个词表明这种变化是瞬间的,而“鸦雀无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课堂的静寂,强调了孙中山提问带来的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孙中山提问后课堂的瞬间变化,以及同学们的反应,从而突显了孙中山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对学习的深入探索精神。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孙中山提问后课堂上的一幕,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讲解:
当孙中山鼓起勇气,向先生询问书中内容的含义时,这一举动对课堂内的其他同学产生了影响。“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 这句话描绘了同学们当时的反应。他们原本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摇头晃脑地高声念书,这是私塾中常见的读书场景。
然而,孙中山的突然提问打断了他们的读书声,他们也被孙中山的举动“吓呆”了。“吓呆”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同学们当时的惊愕表情和瞬间的无所适从。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会有人敢于在课堂上提问,特别是询问书中内容的含义,因为这是超出他们平常学习经验的行为。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课堂的气氛变化。原本有读书声的课堂,因为孙中山的提问,突然变得安静无声。“霎时”这个词表明这种变化是瞬间的,而“鸦雀无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课堂的静寂,强调了孙中山提问带来的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孙中山提问后课堂的瞬间变化,以及同学们的反应,从而突显了孙中山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对学习的深入探索精神。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的“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展现了一个传统教育场景中的互动画面。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讲解:
“讲得很详细”表明了先生在解释某个主题或知识点时的详尽程度。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而是深入地探讨,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内容。
这也反映了先生的教学态度,他可能是一位负责任、严谨的教师,愿意花时间确保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听得很认真”描述了学生们在听课时的状态。他们全神贯注,不遗漏先生说的任何一句话,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这句描述也展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更尊重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更容易吸收和理解所教授的知识。
综合这两部分,这段话描绘了一个和谐、积极的教学场景,其中先生详尽地教授知识,而学生们则以认真的态度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种互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描述中的“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展现了一个传统教育场景中的互动画面。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讲解:
“先生讲得很详细”:
“讲得很详细”表明了先生在解释某个主题或知识点时的详尽程度。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而是深入地探讨,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内容。
这也反映了先生的教学态度,他可能是一位负责任、严谨的教师,愿意花时间确保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大家听得很认真”:
“听得很认真”描述了学生们在听课时的状态。他们全神贯注,不遗漏先生说的任何一句话,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这句描述也展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更尊重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更容易吸收和理解所教授的知识。
综合这两部分,这段话描绘了一个和谐、积极的教学场景,其中先生详尽地教授知识,而学生们则以认真的态度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种互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第9自然段讲解】
孙中山在读书时,就表现出敢于挑战、不畏权威的品质。当时,私塾的老师授课时要求学生们背书,而孙中山却对先生的解释产生了疑问,他直接向先生提出了问题,这可让先生非常生气,准备狠狠地责罚他。然而,孙中山却不以为意,继续与先生争论起来,最终的结果是先生败下阵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孙中山便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真理的信念。
结语:
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不懂就要问”的态度,做到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勇于探索,为自己的成长铺就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