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标目
说教学流程
说教法
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二> 教学用时与内容: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K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K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一> 教材来源:
本节课“制取氧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三>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氧气的制取是初中化学里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题不仅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在教学的知识体系中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们初三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四>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认识分解反应。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通过探究活,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能主动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操。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刚接触的科目,学习热情很高。而氧气又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和常见仪器的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学习方法:
基于上面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让学生从“旧知”向“心知”迁移来进行学习,并让它们初步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正含义。
四、教 学 方 法
探究式教学
多媒体 演示法
实验
辅助法
讲授法
启发
引导法
课堂
讨论法
问答法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五>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H2O2 H2O + O2
MnO2
实验探究1:过氧化氢(H2O2)溶液制取氧气
步骤一:在常温下,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现 象:木条不能复燃,
结 论:说明常温下放出氧气少。
步骤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 象:木条复燃了
结 论: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MnO2)时迅速产生氧气。
步骤三: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 象:木条复燃了
结 论:说明二氧化锰(MnO2)仍然起作用时产生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的特点
一 变:化学反应速率变
二不变: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探究2: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制取氧气
编号 现象 原因
(1)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并较快收集到一瓶气体 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支持燃烧
KClO3 KCl + O2
MnO2
加热
实验探究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为什么呢?
KMnO4 K2MnO4+ MnO2 + O2
加热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A = B + C + ···
原理:利用液态空气的沸点不同,
属于物理变化。
工业方法制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解过氧化氢(H2O2)
加热氯酸钾(KClO3)
加热高锰酸钾(KMnO4)
实验原理
——分离液态空气方法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热氯酸钾 (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 (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
C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的关注每位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我会及时做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催化剂
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二氧化锰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加热
分解反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利今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