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18 17: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课时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说课者:
1.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和装置、操作。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二、 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KClO3制取O2,H2O2加热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K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五、教学用具
药品:KClO3、MnO2、H2O2
仪器:试管、钥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试管夹、橡皮管
材料:火柴、木条、玻璃片、抹布、废弃缸、橡皮塞
2.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 教法分析
1. 实验探究法
2. 交流讨论法
4. 教学设计
环节1
导 入
新 课
环节4
课 后
练 习
环节2
活 动探 究
环节3
归 纳
总 结
环节1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潜水作业
太空行走
飞行员特技飞行
毒气事故现场处理
实验室氧气
是怎么制得的?
环节2.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KClO3)
实验一、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
装置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怎样收集氧气?为何
在水中收集?
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
在收集氧气的瓶口,木
条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双氧水加热
1.试管中加入H2O2,
带火星的木条能复
燃吗?
2. 在1的试管中加入少
量二氧化锰,带火星
的木条能复燃吗?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KClO3 KCl+O2↑
MnO2

环节3 归纳总结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
加热
二、 由此可得到: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的特点: 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三、 催化剂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 思考
制取氧气的操作要点(加热氯酸钾和而锰酸钾)?
催化剂的特点?
环节4 课后练习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某学生在实验室设计了四种制取氧气时使用药品的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②将氯酸钾加热③将二氧化锰加热④用双氧水加热分解⑤用高锰酸钾加热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 ②⑤
3.某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发生了爆炸,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
A.管受热不均匀 B.气体发生装置漏气
C.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性杂质 D.加热温度太高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一、制取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装置
1、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型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加热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
5. 板书设计
三、收集方法
(1)排水法: O2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 O2密度比空气略大
四、实验操作要点
1 . 试管口略向下,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开始加热时,先进行对试管的预热,以防因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炸裂;
3. 实验结束,应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五、催化剂:
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