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09: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课时
1.课标内容要求
课标摘录: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髙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三国至隋唐时期相关史实知识,对于此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已有了解。 本单元前3课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变迁,为本课文化方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新成就的表现去认识新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价值,进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心。
4.学习目标
1.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简述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新成就,增强时空观念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通过鉴赏各项艺术成就图并研读相关文字材料,分组概括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美学特点,感受艺术形式中所表达的“人的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文明交流、智慧科技等文化之美,提高分析历史问题以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增强审美意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心。 3. 通过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说明造就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增强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5.学习重点难点
1、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新成就的表现和特点。 2、三国至隋唐取得文化新成就的原因。
6.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 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 (引领性问题) 学生任务或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或 评价目标
导入 展示舞蹈《唐宫夜宴》剧照,提问剧中人物是否美 看图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正式教学。
环节一 内容1.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任务1.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通过学生完成填表任务,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三国至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增强时空观念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内容2. 教师活动: (1)纠正学生填表中的错误。 (2)讲解儒学复兴等较难理解历史概念。 学生任务2.改正错误,整理答案 学生学习活动:发言,订正
环节二 内容3. 认识三国至魏晋的文化特点 教师活动: (1)展示补充史料 (2)引导学生完成问题: (3)通过与先秦时期文化相比较,从对人的认识角度概括三国至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 学生任务3. 认识三国至魏晋的文化特征。 学生学习活动:阅读补充材料,小组研讨交流,发表观点。 通过鉴赏各项艺术成就图并研读相关文字材料,分组概括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美学特点,感受艺术形式中所表达的“人的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文明交流、智慧科技等文化之美,提高分析历史问题以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增强审美意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心。
环节三 内容4. 运用唯物史观,归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多元与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归纳概括学生答案。 学生任务3: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说明造就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增强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环节四 内容5. 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任务4:畅所欲言 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 小结
8.板书设计
9.当堂检测
检测题目 设计意图
1、请任选一个展厅,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2、请同学们共同修改下面这份解说词。 本课以“布置展览馆”为情境展开教学,评价任务设计延续同一情境;通过修改解说词,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本课内容;通过修改过程,指导学生学法。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1. (水平一)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 A.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 B.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水平三)材料 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汉代的骆驼形象显得有些稚拙,特别是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反倒与骆驼差距很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有些是作为一般动物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现的驮载物品的骆驼到唐更为流行,驮载物品的内容更多,骆驼的两侧挂有货袋、丝束、兔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等,有时还有死鸟和活的狗、猴子。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骆驼、货物及其人物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附加、升华了它们的精神含义,使这组文物凝聚了人与自然抗争、艰苦创业的情怀。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1)依据材料概括汉至唐骆驼造型的演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第1题 学生能够提取材料信息,并能归纳概括其特征。 第2题第(1)问,阅读材料,概括骆驼造型的演变,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第(2)问,要求学生能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考察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论证的能力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补充了一定的课外学习资源,而对教材内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问题探究等栏目的内容和功能挖掘运用不足。 2、本课的教学设计立意在以对人的认识为视角,发现三国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教学中这一主题立意并不突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