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探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九年级上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明清古白话小说时,应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小说主旨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1.诊断测试
请从《西游记》中选取一回,为同学讲解其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谈谈你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并说说其艺术特色。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6位学生)
(1)故事情节:78%的学生可以完整复述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75%的学生能够讲解人物形象,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比较浅显。
(3)小说主旨:85%的学生对小说的主旨理解较为浅显、单一。
(4)艺术特色:92%的学生停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无法全面地分析出艺术特色,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已有一定的小说阅读经验,但大多停留在内容层面,对人物的形象把握不太全面、深刻,对小说的理解比较片面,无法分析出艺术特色。具体情况如下: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78%)可以完成复述故事情节,72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75%)能够解析人物形象,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比较浅显;8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5%)对小说的主旨理解较为浅显、单一;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92%)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艺术特色缺乏感知意识。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讲述英雄传奇(如《智取生辰纲》),有的描绘儒林世相(如《范进中举》),有的演绎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有的展现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如《智取生辰纲》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梳理故事情节,如让学生快速浏览《范进中举》,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并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如在自学《三顾茅庐》时,提醒学生在“阅读提示”的指引下了解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描写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绘声绘色、形态各异的笑态,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写作部分,通过转换表达方式实践改写,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名著导读部分,探究的是《水浒传》专题,课内课外结合做到有序推进。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概括分析故事情节
2.运用小说要素分析方法,联系全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对古典小说的赏析能力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故事发生的原因,探讨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把学习古典小说阅读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
2.把对人物的分析讨论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3.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如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往往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
4.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四篇节选课文做整体教学设计,从小说要素入手,进行对比学习。学生能更深体会到不同的环境与情节会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不同的主题。
5.注意古今语言的区别。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注意提醒学生勾连古今,注意梳理比较,提升对古典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6.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宽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章节,并开展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特别是《水浒传》,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组织研究性阅读活动,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7.学习改写。引导学生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及基本特点;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明确改写前后文章的风格、角度、顺序一致等基本原则。
【情景主题任务】
【核心任务】
学校拟推出“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古白话小说”系列活动,请报名参加该讲坛,以讲座的方式向全体初中部同学展示你的研究与思考。
要求:
1.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及所代表的明清白话小说有基本了解;
2.讲座内容中应当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3.结合小说主旨对主要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成因进行分析;
4.借助老师的指导查阅相关资料,探讨明清白话小说有哪些艺术特点;
5.将以上内容整理成讲座文稿形式,并制作相应的PPT在学校讲坛活动中向大家讲解展示;
6.活动结束后对整个学习流程进行反思回顾,采访调查听众的学习体验并优化讲座内容。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课段 交流阅读方法,扫清阅读障碍。(1课时)
第二课段 了解故事背景,梳理故事情节。(2课时)
第三课段 重难点解读(4课时)
第四课段 对比分析品语言(3课时)
第五课段 小组合作展成果(2课时)
第六课段 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时)
教学实施
课前学习任务
一、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22 《智取生辰纲》
嗔 chēn:对人不满,生人家的气。
歇息 xiē xi:稍作休整。
干系 gān xì: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
怨怅 yuàn chàng:埋怨。
分晓 fēn xiǎo:指以逻辑或推理为根据所达到的东西、解答等意思。
逞能 chěng néng:指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含贬义。
颠倒 diān dǎo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
勾当 gòu dàng:本领、能耐,今多指坏事情。
聒噪 guō zào:指声音杂乱,吵闹,也指客套话,打扰,麻烦。
23 《范进中举》
腆 tiǎn:丰厚,凸出或挺起。
作揖 zuò yī: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见教 jiàn jiào:指教。
盘缠 pán chan:路费。
心窍 xīn qiào: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
星宿 xīng xiù:指中国古时二十八宿星座。
桑梓 sāng zǐ: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以此借指故乡。
侥幸 jiǎo xìng: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幸。
不省人事 bù xǐngrén shì: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不由分说 bù yóufēn shuō:不容人分辩解释。
24* 《三顾茅庐》
拜谒 bài yè:拜见,瞻仰。
失礼 shī lǐ:违背礼节。
傲慢 ào màn: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懒 shū lǎn: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 kuì nǎn:羞愧脸红。
鄙贱 bǐ jiàn:卑贱。
如雷贯耳 rú léiguàn ěr: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 jīng shì qí cái:治理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调停 tiáo tíng:调解,或指照料,安排。
发怔 fā zhèng:发呆。
岔气 chà qì: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促狭 cù xiá:刁钻,爱捉弄人。
筵席 yán xí:饮宴时所设的座位,借指酒席。
字词笔记
容易读错的音 容易写错的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第一课段 交流阅读方法,扫清阅读障碍。(1课时)
小组合作,交流小说的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具体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以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的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第二课段 了解故事背景,梳理故事情节。(2课时)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课题 出处 文体 作者简介 内容主旨
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三顾茅庐
刘姥姥进大观园
活动一 探求故事背景
《智取生辰纲》故事发生背景
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然而命运多舛,在经历一系列波折后受到梁中书赏识,被提拔为管军提辖使,并接受了押运生辰纲的任务。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三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又找到白胜协助,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是从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写起的。
《范进中举》故事背景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汉唐是它的盛世,中华民族以其豪迈的气概、进取的意识、开阔的胸襟,不断开拓不断融合,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但是同时,封建专制也在不断地强化,到了明清时代,封建专制日趋酷烈,尤其对知识分子的钳制更是登峰造极。曾是选拔英才的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枷桎。当时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残酷地摧残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范进中举发疯,就像现代小说中的黑色荒诞一样,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民族国家的残害。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三顾茅庐》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打听后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堂,躬耕田亩,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刘备一顾、二顾均未见到诸葛亮。本文讲述的是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姥姥进大观园》故事背景
(1)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也无兄弟姊妹。因家业萧条,便搬回原乡住。狗儿与刘姥姥的女儿生有一子一女,夫妇二人白日忙活生计,孩子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刘姥姥接来帮忙照顾孩子。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觉得与女儿女婿一起,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因女婿狗儿无钱过冬,借着狗儿祖上与王府连过亲,到贾府寻求救济,并得到了王熙凤的接济。
二进荣国府:庄稼丰收,刘姥姥带着新鲜瓜果来到荣国府,表示谢意。临走之际,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刘姥姥再玩几天。课文中这场笑剧就是这次进府时发生的。
三进荣国府:贾府势败,贾母已死,王熙凤病重。此时刘姥姥上门探望,王熙凤托刘姥姥替自己祷告消灾。
活动二
仔细阅读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注意留心所选片段出自整本书的哪一章回,结合回目与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表:
《智取生辰纲》 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情节概括
《范进中举》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情节概括
《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情节概括
《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情节概括
活动三
小贴士:什么是情节整体观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明清章回体小说的节选,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往往也出现在整部作品的其他章回中。通过对同一人物建立相关章回的联系进行整体思考,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加深情节的整体意识。
列出与杨志、范进、诸葛亮、刘姥姥有关的章回,并思考课文选段与这些章回的关系,建立情节整体观。
下面以范进为例进行说明。
章回 范进经历 人物性格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见到范进的落魄,大概想到了自己当初受辱的日子。抱着同情与怜悯的心态,找寻范进卷子的优点,仔仔细细看了三遍后终于认为是好文章。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在想要考举人时,他因与丈人胡屠户商量盘缠时被辱骂得狗血喷头,但范进居然高中了举人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打好了疯病。邻人相继来送吃的,张静斋亲自上门道贺,送银两送住房送仆人,范进应对得体。 唯唯诺诺毫无尊严辛酸无奈应对得体熟知官场人情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中了举人,范进喜极而疯,范母喜极而亡。进入官绅圈子的范进应对自如,张静斋和范进两人相约去高要县打秋风。本应该是守孝三年的他,在张静斋的“权变”劝说下没有遵守,在守丧期间的他还心安理得地吃着大虾丸子。 摇身一变成为官绅虚伪、不孝自私、为官贪婪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已经成为山东学道的范进留心周进的话,让他留意自己的学生荀玫,多加照顾提拔。期间梅玖冒充是周进的学生救急,为人十分虚伪可憎。在引出了梅玖、荀玫等人的支线后,范进的故事暂告段落。 有感恩意识迂腐可笑有老实之处
我的“情节整体观”
范进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第三回。我们在第三回中,明显看到了中举前后范进的变化,特别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中举后张静斋前来拉关系套近乎时,范进应对自如,十分得体,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官绅。在第四回中,我们又看到这两个人迅速地结为联盟,去肥美富庶的高要县去打秋风要钱,这些情节都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发展。而这样一个可笑、迂腐的范进,在作者吴敬梓笔下仍然有一丝温暖的色彩,比如第七回中,他虽然迂腐可笑,才能也十分不足,但他感念周进的提拔,仍然对恩师的嘱托十分上心,在面对荀玫的疑问时,没有擅自卖人情,而是以实情相告,这也体现了范进性格的丰富性。在整体的情节把握上,能更进一步关注到人物性格的立体与多样。
学习评价
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4份最让你眼前一亮的情节整体观梳理表,并在评选栏中写上你认为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并将你的评选亮点反馈给作者。
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指标 A(5分) B(3分) C(1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形式 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富有创意 美观大方直观明了 比较凌乱规划不合理
内容 概括力强情节清楚启发性强 有一定概括情节基本清楚 摘抄原文较多没有启发性
逻辑 遵循逻辑富有条理 遵循基本逻辑讲解有一定条理 杂乱无章没有合理规划
亮点摘录
第三课段 重难点解读(4课时)
22 智取生辰纲
明确矛盾
师: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同学们知道小说中存在着几种矛盾吗?这几种矛盾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两种矛盾。①次要矛盾:一是杨志与军士、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要快与要慢、要走与要休、要喝酒和不准喝酒的矛盾。②主要矛盾:杨志智押生辰纲和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作用: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写次要矛盾是为写主要矛盾做铺垫。这些不同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地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目标任务一:读出杨志之“智”
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表现在何处?
这个问题太宽泛,教师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下面的小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梁中书手下兵马众多,为什么杨志只选了11个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
(2)杨志在离京五七日后为什么对赶路的时间进行了调整?
(3)时间调整后,杨志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尽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走呢?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点拨)
预设:
①智藏行踪:为了掩人耳目,少带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悄悄赶路。
②智变行程:“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说明他小心谨慎,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③智选路径:“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强人也不愿走。
目标任务二:读懂晁盖、吴用之“智”
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也太宽泛,教师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下面的小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吗?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吴用等人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4)小说中,还有哪些矛盾也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预设:
(1)不是。
(2)智用天时──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这样的天气让押运生辰纲的一行人怎能不想喝一口酒来解渴。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首先是一个偏僻的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不容易被外人觉察。其次,那一片树林遮掩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吴用等众好汉事成之后,又巧妙地以这片树林为掩护,迅速地撤出了黄泥冈。
(3)智用人和——
①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②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③送与枣子——笑里藏刀
④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⑤刘唐偷酒——声东击西 ⑥吴用下药——浑水摸鱼
(4)智用矛盾——小说中,有如下矛盾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①天气炎热与人须忍受的矛盾。当时的天气之炎热,不必说普通行人难以忍受,就连吴用等人也备受煎熬,更何况杨志这一伙还要押运生辰纲的人呢!
②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众所周知 ,在押运生辰纲的过程中,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杨志因为要保护生辰纲的安全而不得不得罪所有的押运者。虽然在烈日下行走是为了保证押运任务的安全完成,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杨志的苦衷;虽然杨志不让他们喝酒是为保证他们不受“非法”客商的侵害,但是他的部下却不能理解;虽然杨志在贩枣子的客人喝酒后仍然不相信酒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理自己的队伍:于是悲剧发生了。
目标任务三:探究杨志之败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预设:
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乃是不义之财。并且去年的生辰纲就被劫走,至今查无下落。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另外,根据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很充分,团队协作好。所以客观上基本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自况武艺高强,使他至少有以下几点失误。一是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二是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不作沟通,不听取意见。三是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四是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设计意图】“智押”“智取”是本文的重点,但杨志之“智”和晁盖、吴用之“智”各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教师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小问题解决后,大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23 范进中举
目标任务一:分析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后,命运可谓天翻地覆。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境遇的变化,结合文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变化的描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境遇的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来,胡屠户送肉
住 茅草棚 张乡绅送范进一所房屋
用 无盘费去应考 众乡邻搬桌凳,胡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地位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2)自身的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语言 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 “噫!好!我中了!”“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侥幸……”“方才费老爹的心……”
动作 作揖;抱着鸡,……在那里寻人买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心理 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如何甘心?” —
师小结:中举,使范进实现了物质方面的逆袭,发家致富了;也使他实现了精神上的逆袭,备受尊崇了。但是,中举却照见了他灵魂的丑陋不堪,他是一个猥琐懦弱、圆滑世故、热衷功名的可怜、可悲之人。
◎范进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上了举人,为什么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却疯掉了呢?
社会原因:①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唯有科举考试才能改变现状的思想一直在毒害范进。②社会环境的压力,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至愚弄使范进走向崩溃的边缘。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经过三十五年,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心追求,终于功名到手,便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设计意图】本板块从主要人物入手,以经典情节赏析品读为切入点,通过范进遭遇的对比阅读,有利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深刻体悟文章主旨。这也是“授人以渔”,即抓住文本的主要人物和经典情节进行品读,是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本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目标任务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
◎品析胡屠户形象。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的?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种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穷鬼 烂忠厚没用的人 老爷 贤婿老爷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 体面的相貌
对才学的评价 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舍与你的 才学又高
对身份的评价 癞虾蟆 文曲星
说话的态度 训斥 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对嫁女的看法 倒运 有些福气
对亲家母的称呼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老太太
◎这些变化,体现了胡屠户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
形象特点:嫌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等。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的前后对比,分析经典人物胡屠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学生能通过学习这一板块再次强化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对比手法的意义,并在理解胡屠户形象典型性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
◎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张乡绅 “一向有失亲近” 主动拜访,认为世弟兄,送钱赠房
众乡邻 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没人来过问 热心帮忙:送鸡蛋、酒、米、鸡等招待报录人,到街上寻范进
◎这种前后变化的对比,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强势力。急于结交新贵,攀附有利之人,以此巩固扩大自己的利益圈、权力网。道貌岸然,虚伪奸猾。(2)众乡邻:嫌贫爱富的普通百姓。
【设计意图】本板块设计与上一板块紧密结合,在上一板块分析胡屠户形象的基础上,总结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典型形象时自然引出本文的讽刺艺术特色,理解本文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
24 三顾茅庐
目标任务一:细读片段,读出性格
师: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预设: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预设: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关羽——委婉、稳重。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预设:
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目标任务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
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例句 分析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竟下马步行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等待时间长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岁,刘备自称“愚夫”,却称孔明为“先生”,并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目标任务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
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预设:第3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1.诸葛亮的“智”
师: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分析天下形势: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提出战略方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2.诸葛亮的“淡”
师: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预设:
举例 分析
自吟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刘备邀请他出山,他婉言谢绝 无意功名
诸葛亮最后又答应了刘备,是因为刘备以“苍生”为请,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愿效犬马之劳”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地,“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3.总结诸葛亮的形象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目标任务一:辨析笑因之源。
◎批注笑因。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刘姥姥可笑之处的句子。
语言角度:
刘姥姥夸张的乡土庄户之语:“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的动他?”
刘姥姥自我丑化的粗俗之语:“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刘姥姥故作不知的朴实之语:“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行为角度:
滑稽之态:“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
◎指导朗读。
示例一:“闹”“撮”,注意读出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的动态感,突出刘姥姥夹鸽子蛋的窘态。
示例二:“伸”,注意读出刘姥姥吃鸽子蛋时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的情态。
示例三:“滑”“滚”,注意读出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的动感。
◎凤姐和鸳鸯为何会设局“取笑”刘姥姥?
凤姐和鸳鸯为了讨贾母欢心,取悦众人,而故意让刘姥姥在众人面前出丑。
◎刘姥姥明知是“取笑”,为何还要去扮演“小丑”的角色?
扮演“小丑”的原因:①刘姥姥是带着希望得到施舍的愿望去贾府的,因而处处显得卑微,希望能博得贾府上下一笑,好为自己多争取点实质利益。②刘姥姥此行,原本也是为了报答贾府之前给自己资助的恩情。让贾府众人开心,也是她报答的一种方式。
◎文中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场“笑剧”中,作者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农村老妇,包含着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悯、尊敬;同时,作者也透过其视角映射出贾府奢华的生活景象,谴责了贾府淫逸豪奢的生活。
目标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其语言、动作极富个性。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把握其形象特点。
描写方法 原文语句 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 “这个叉巴子,……哪里拿的动他?”“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朴实直率、俭省节约
①“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②“这里的鸡儿也俊,……我且得一个儿!” 粗俗幽默、机敏圆滑
①“如今又见了……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了!”②“这个菜里有毒,……也要吃尽了。”③“姑娘说那里的话?……不过大家取笑儿。” 大智若愚、世故圆滑
动作描写 “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没见过世面、世故圆滑
师小结:①刘姥姥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对其处处感到新鲜、好奇,闹了很多笑话,但这些都出自本性,合乎身份。她的言行虽俗,但俗得可爱。
②刘姥姥早已知道凤姐等人设局取笑她是为了哄贾母开心,因而极力配合,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些恩惠。
③面对贾府生活的豪奢,刘姥姥没有过分表现出羡慕,如她认为金银制作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细节描写塑造出了刘姥姥朴素、实在的农妇形象。
◎结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内容,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反衬贾府生活的奢侈;②通过写与刘姥姥的相处,写活了许多人物;③千里伏线,首尾呼应;④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揣摩众人笑态。第7段描绘了众人各具情态的笑,请说说每个人的笑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 笑的情态 性格特点
史湘云、薛姨妈 掌不住,喷茶 率真、爽朗、不受拘束
林黛玉 笑岔气,伏着桌子叫“嗳哟” 含蓄、柔弱
宝玉 滚到贾母怀里 顽皮、任性
贾母 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慈爱
王夫人 笑的说不出话 稳重
探春 茶碗合在迎春身上 干脆、爽利
惜春 要奶母“揉揉肠子” 稚气、娇柔
凤姐、鸳鸯 掌着 心机、老练
◎这场“笑剧”里还有哪些重要人物的“笑”没有写?为什么?
宝钗:故作端庄,保持大家闺秀风范。
迎春:本身在贾府中就没有存在感。
【设计意图】本板块聚焦笑因笑态,层层剖析,以读窥探每个人物的身份、心理特征甚至还有其命运羁绊,自然习得刻画人物之法,感悟到《红楼梦》“不显斧凿痕迹,寄奇崛于平淡之中”的艺术魅力。
第四课段 对比分析品语言(3课时)
核心任务:通过精读四篇课文,并结合课外选文进行阅读分析,探究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学习任务
1.阅读《三国志》选段《隆中对》,与课文《三顾茅庐》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选文的异同;
2.阅读《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与《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摘取文中的描述性语言加以梳理分析,完成“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3.细读《范进中举》,标注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完成语言赏析表,并阅读《论<儒林外史>语言的风格》,再从《儒林外史》整本书的范围中选择五处进行赏析,为这篇论文增添几处生动的举例。
二、学习资源
1.核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
2.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
3.拓展阅读:《隆中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
三、完成任务
活动一:阅读《三国志》选段《隆中对》,与课文《三顾茅庐》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选文的异同,补充阅读《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借助表一完成对比阅读。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表一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比阅读分析表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学科分属 正史 文学
作者 陈寿
成书时间及成书意义
内容选择
写法特点 依据史料,渲染夸张
人物形象与情节 绝大多数符合正史根据,但仍然有部分没有依据纯属虚构的情节,比如“舌战群儒”“空城计”等。
语言风格
活动二:阅读《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与《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摘取描述性语句加以梳理分析,完成“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表二
《风雪山神庙》 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语言示例 语言艺术分析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鲁智深救林冲时,“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到‘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闻知陆虞侯到来,“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起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地寻了一日”。
活动三:《儒林外史》的语言简洁明快而又富有力量。它被称为“白话之正宗”“白话文学的典范”[1],下面请你细读《范进中举》,标注出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完成语言赏析表。并阅读《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再从《儒林外史》整本书的范围中选择五处进行赏析,为这篇文章增添几处生动的举例。
表三
语言例举 语言赏析 其他例子补充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第三回) 多用四字格结构,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贴近人物性格。丑化的词语如“天鹅屁”更是杀人诛心,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首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多处短句,展现中举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梦想实现的欣慰,又有多年贫苦生活与饱经冷嘲热讽的艰辛。语言风格简洁有力。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四、学习评价
1.以读导写
请结合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收获,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阶段性小论文。
2.以评促思
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指标 A(5分) B(3分) C(1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文章内容 紧扣文章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大体赏析了本文语言特点 与语言特点不太相关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表意清楚 表意基本清楚 表意不清语言不通
引用合理规范 引用文本合理规范 引用较为合理 没有引用或应用不合理
结论价值 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没有启发意义
改进建议
第五课段 小组合作展成果(2课时)
核心任务:制作《“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白话小说》讲座PPT,撰写讲座讲义,并进行展示。
一、学习任务
学生根据前三课段的学习内容,分小组完成《“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白话小说》讲座PPT,撰写讲座讲义,并进行展示。
二、学习资源
1.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2.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
3.微课《PPT的基础操作》:
https://www./video/BV1UJ41117yf from=search&seid=3573771985496036742&spm_id_from=333.337.0.0。
三、完成任务
(一)准备工作
1.复习四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的特点,整理归纳明清白话小说的一般特点。
2.全班同学分为6组,选出组长,根据讲稿撰写、PPT制作、汇报三个主要任务将进行分工。
3.小组讨论讲稿撰写内容,先确定主要框架,再由一两位同学主笔。
4.学习PPT制作微课,制作PPT。
5.组内排练PPT讲演,根据互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二)汇报展示
1.推选主持人,准备主持词,检查音响、PPT等设备;
2.小组按顺序展示,听众文明、礼貌听讲座,适时鼓掌;
3.每组展示后,听众可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回答。
(三)总结评价
1.根据量表,进行自评与互评。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分为ABCD,A——优秀,B——大多数做到,C——基本做到,D——未做到 评价
自我评价 同组评价 教师评价
PPT制作 版面精美,字体清楚
结构清晰,图文并茂
PPT内容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情节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人物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语言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PPT汇报 态度大方,吐字清晰
讲解时口语化、通俗易懂
回答提问时反应迅速、作答清楚
进场下场时使用礼貌用语与姿势
过程性评价 能与同学合作
能认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
在团体中能够承担组员或者组织者等各种角色
续表:
作为听众有礼貌、注意力集中
综合评语 自评:
互评:
师评:
2.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3.学生根据评价与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PPT与讲稿。
第六课段 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时)
一、小组展示搜集资料:古诗常见九大题材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边塞诗(战争诗):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使至塞上》
咏物诗: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陆游《卜算子·咏梅》
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如杜牧的《赤壁》。
记行诗(行旅诗):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羁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如马致远的《秋思》。
爱情诗: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迢迢牵牛星》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小组自学四首课外古诗词,准备全班展示。
1.诵读
2.结合赏析文字理解
3.归纳,小结主题
三、全班展示。
四、小组背诵展示。
单元设计反思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一般特点,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故事的时代背景,感受明清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制作《“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古白话小说》PPT,总结明清白话小说的一般特点,通过把握一般规律,为学生阅读整本书及更多的白话小说打下基础。
第一课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章回标题处初步梳理主要情节,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明清白话小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第二课段,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细节描写,更要指导学生掌握明清白话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一般规律。同时,通过探究人物命运的成因,探讨小说表达的主旨思想;第三课段,教师要利用不同的选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第四课段是活动课段,通过PPT展示来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利用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测试反馈
(一)必做
1.在明清白话小说中,有很多与“三”有关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调芭蕉扇》《三打祝家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等。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整理出几个关于“三”的故事,概括它们的情节,并思考为什么明清白话小说常常使用“三”这一叙事模式。
2.明清白话小说中有很多词汇与现代汉语意思、用法不同,比如“计较”“谢”等,请从四篇课文中找出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制作一张《古今白话词语对照表》。
(二)选做
1.选择《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的任一人物形象,探讨成书时代的环境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了初步理解。请从情节、人物、语言三个角度,比较明清白话小说与第四单元的现代小说的异同,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6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