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 入
某年元宵节晚上,朱元璋微服出巡,碰见一淮人以猜谜为戏,旁边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一赤足妇人,怀抱大西瓜,众人哄然大笑。朱元璋不解其中的意思。回朝后,有人告诉他迷底。朱元璋勃然大怒,第二天便将这一带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一律问斩。
民间传说是一种口述史料,大多是经人们口耳相传的,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但是,在传说中往往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因而需要仔细甄别,在利用时,要坚持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的原则。
谜底是“淮西妇女好大足”。淮西的妇女喜欢“天足”(即不缠脚),而朱元璋的马皇后祖籍正是淮西人,又恰是天足。朱元璋认为这是嘲讽皇后,故而要发怒杀人。
说明当时社会的本质特点是皇权至上,极端专制?
第
十
二
课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 录
一、集权与专权
二、辉煌与危机
三、治边与易代
壹
集权与专权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①时间: 1368年
②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③都城:应天府
④国号:大明
⑤灭元朝标志:攻占大都
(2)慨况:
壹
集权与专权
2.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行政)
皇帝
中央
中书省
丞相
撤
撤
行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中书省(丞相)
皇帝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行中书省
元朝行政机构图
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集权
壹
集权与专权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古无丞相,秦设丞相而速亡。
废丞相,皇帝总揽朝政,有利于天下稳定。
丞相中专权乱政者较多。
朱元璋废除宰相完全是出于一家之私,其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材料: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 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明代政治史》
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壹
集权与专权
2.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其官员为大学士。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内阁辅政
(行政)
皇帝
中央
中书省
丞相
撤
撤
行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设
内阁
壹
集权与专权
明成祖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章奏,并不参与决策,品秩较低。
①形成与发展
O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X(时期)
侍从顾问
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2.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其官员为大学士。
壹
集权与专权
2.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其官员为大学士。
“批红”
皇帝
六部
殿阁大学士
公务递交
“票拟”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壹
集权与专权
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2)设“内阁”,其官员为大学士。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2.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性质和特点
壹
集权与专权
(2)设“内阁”,其官员为大学士。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的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一定程度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非法定,咨询机构
2.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性质和特点
壹
集权与专权
(3)宦官专权
魏忠贤,明熹宗时出任司礼秉笔太监,被称为“九千岁”
明神宗(万历皇帝)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余年不上朝。
皇帝
六部
殿阁大学士
公务递交
“票拟”
“批红”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皇帝
六部
殿阁大学士
公务递交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协助 代理
官民
监视侦察
实质: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信任
2.政治制度的变化
?
贰
辉煌与危机
1.辉煌——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15世纪前期)
概况:
七次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贰
辉煌与危机
洪武末年时: “仓廪充积,天下大平”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动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天文地理知识发展。
郑和,回族....。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扩大对外,完善朝贡
航海制船,技术提高
郑和个人,英勇才能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1.辉煌——郑和下西洋
背景:政治、经济、科技、个人因素
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郑和宝船
贰
辉煌与危机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博士
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贸易发展;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错失良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 5世纪末欧洲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1.辉煌——郑和下西洋
影响:
评价: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贰
辉煌与危机
2.危机
(1)倭寇侵扰
元末开始
倭寇骚扰东部沿海
明太祖
厉行海禁
走私猖獗
倭寇盛行
海禁政策: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自我保护,阻碍了中外交流。
明朝中期
再次海禁
日本倭寇
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将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然而,明朝政府并未察觉这一正在进行的巨变,仍以防守海疆的角度,制定官方的海禁。
——《万古江河》
贰
辉煌与危机
2.危机
(1)倭寇侵扰
戚继光平倭: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结果:经过长期战斗和“隆庆开关”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贰
辉煌与危机
(2)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2.危机
(1)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
(2)16世纪中叶, 人获得了在 (即“澳门”) 的租住权。
(3) 和 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5)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明朝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漫长边境线上,相继设置……九个边镇……万历以前,以防蒙古各部为主。
——刘科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频繁
荷兰
西班牙
荷兰
濠镜澳
葡萄牙
叁
治边与易代
1.内陆边疆的治理
C
A
B
藏族
女真族
蒙古族
修筑长城
战:土木堡之变
和:册封俺答汗
封王、设司
(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封官、设司
(奴儿干都司)
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意义何在?
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为清朝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概念释读】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叁
治边与易代
唐:和亲、会盟
元:宣政院
明:封授称号、行都指挥使司
清:册封、驻藏大臣
叁
治边与易代
2.明清易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明朝统治摇摇欲坠
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1616年
清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称汗,建金
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明
清
1644年
1636年
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
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集权与专权
辉煌与危机
治边与易代
明朝的建立
政治制度的变化
辉煌——郑和下西洋
危机
治边
易代
倭寇侵扰
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废宰相
设内阁
宦官专权
课堂小结
明朝的内政
明朝的内政
明朝的外交
政务繁多
皇帝怠政,内阁权势增长
阶级局限,坐失良机
阶级局限,酝酿危机
环境失利,催生危机
人为牟利,制造危机
制度保障
拓展延伸
明代政治制度“就是封建皇权的高度强化,长期持续的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到了明代,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历史最高点”。
——关文发教授与颜广文副教授合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明代政治制度是我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制度化水平最高的一种政治制度,其结构分工之复杂机巧与专责化,选官任官原则的普遍性,各种制度的规范化,办事过程的程序化,均达到空前水平。 ——林济
专制VS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布置作业
中 国 西 方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1567年,隆庆开海。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这一话题,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类,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马悉才《备陈灾变疏》
天启七年(1627),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古并郝、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巨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吏亦贪纵无忌”。
——《明朝史话》
天灾流行
政治黑暗
农民起义蜂起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均田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