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襄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 《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B.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C.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B.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C.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3分)(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D.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 务 事
茹志鹃
“淘淘,妈妈带你上医院看病去。”我当机立断。而且,一个聪明的念头突然闪现,像一道光似的照亮了一切。请医生给淘淘开病假单。明天,我就拿她的病假单去请假。明天,我就可以在家照顾她,自己也可以喘口气。明天,我就可以不回干校。我浑身又来了力气,把淘淘裹了个严严实实,去了医院。虽说花了医药费,可是一切如意。诊断下来,淘淘是扁桃体发炎,打了退热针,给了四天的病假单。不过医生在开病假单的时候,朝我看看说:“一般,小孩子生病,我们是不给开的,现在照顾一下吧!”我朝医生感激地笑笑。
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好人。电车上一个乘客给我让了座。我就抱着淘淘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淘淘撒娇地靠在我手臂上,头顶着车窗向外望着。
“喏!你看呀!”淘淘朝上一指,原来她倒看着窗外那些梧桐树枝。
“妈妈,这一枝是你,这个小丫丫是我。”电车靠站了。淘淘扳着我的脸,要我看车窗外面的一根树枝。“不。”我笑了,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总是这么重要。其实,中国九亿五千万人,要排起队来,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连这树上的一个小节子都算不上呢!但我不愿扫孩子的兴,便笑道:“妈妈是那个小丫丫,你呢,是丫丫上的一个小节子!”
果然淘淘高兴了,立即像唱歌似的唱了起来:“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一直唱到家里。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地上倒已是白晃晃的一片。雪已停了。淘淘还没醒,我就穿上套鞋,赶往静安寺,我们回干校的集合地点。从那里请了假,回头就走菜场买点什么。今天,小组长、单位的头头都在,也省得我拿了病假单东跑西颠,左等右候,可以当场拍板。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
但是,说不出来为了什么,我离集合地越近,心却越虚起来。心越虚,性越急,胆越怯,走得气喘吁吁,领子里竟黏糊糊地冒汗了。跑到静安寺一拐弯,我两条腿就挪不动了。我望见了回干校的卡车,卡车上已插满了彩旗,车上架起了锣鼓,车帮的两边,贴上了斗大的标语:““五七”道路育新人,移风易俗过春节。”车旁已来了好多人,围住了杜师傅和单位的另外两位头头。来的人大部分是来请假的。有的是自己生病,拿了病假单,让孩子搀扶着来的;有的是家里老人住院,拿着医院证明来的。我手捏着淘淘的四天病假单,胆怯地叫了一声:“杜师傅!”
他似乎没听见,转身跟几个头头商量去了,一会儿,他回身大声说道:“统统上车。有病到干校休息,有事到干校再说。”说完,锣鼓敲起了欢乐的节奏,人们纷纷上车了。
“金凤,你倒来得早!”
好像有人在招呼我,但我又好像没听清。我张皇,慌乱,嘴巴像给什么东西粘住似的,开不得口。有人拉着我,推着我上了车。
“淘淘!”我在心里喊了一声,满脑子就是放在桌上的那些针药,四小时吃一次的,三小时吃一次的,还有不能咽下肚的漱口药水。还有,还有空空的菜橱,烧焦了的鱼,没有买回来的酱。还有,还有淘淘那烧得绯红的脸……
咚咚哐,咚咚哐!锣鼓喧天似的响。
咚咚哐,咚咚哐!现在已经八点钟了,她一定醒来,还睡在床上等妈妈回去。要等到十点,十一点,也许要等到中午,她可能会猜出来妈妈已回干校了。她就会对外婆说“我会”“我会”,她什么都会。当然,她已经认字了,她会认识药包包上那些字的,她还会去买酱,外婆会给她做一碗菜的。对了,菜橱里还有一碗没有吃的鸡。
咚咚哐,咚咚哐!我感到头晕,想吐,像是晕车,但我是从来不晕车的。我赶紧挤到最前面,掀起车篷前一块挡风油布,把头伸了出去。啊!冬天的风真冷,冷得刺骨,不过,倒十分醒脑。而且这里也安静些。雪早已不下了,路上却铺了一层耀眼的白。卡车载着飘扬的彩旗,已行驶在郊区的公路上。我抬头看见了树枝。雪白的、毛茸茸的枝丫,晶莹发亮的枝丫啊,在天空铺设了多么奇异的花,苍劲而有力,美而不娇,浓浓淡淡、疏疏密密,它们正在我头上流过去,流过去。我情不自禁地在那些树枝中,寻找起最小最小的丫丫。“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
树枝裹了雪,似乎都粗壮了起来,小丫丫没找到,小节子当然更加看不见了。“我是一个小节子……”唱得是那么快活,又是那么固执地唱着。我伸手到口袋里,紧紧地捏住了那张病假单。卡车停下来了,让路给一辆公共汽车调头,公共汽车要开回市区去。
跳下去!跟着公共汽车回去。回去半天,不,一会儿。跟淘淘交代几句,再摸摸她的额头······我的血似乎都涌到了头上,脸上,手是冷的,但手心里却冒着汗。
卡车又开动了。现在一切都晚了。我怀着一颗尚在激烈跳动的心,悄悄地把那张小纸团了起来。四天的病假团成一个小球。它没有用上,但我是感激它的,它给了我一个那么舒畅、愉快的晚上。我伸出手去,慢慢把手摊开,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小球落在驾驶篷顶上,打了一个转儿,就落到已践踏过的雪地上了。
“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那快活的歌声好像在追着它,也逐渐远去了。
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
“金凤!”
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是杜师傅,他和蔼地说道:“你在想什么?刚才你好像叫我了?”“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我”头脑里突然闪现一个想法,趁着带淘淘上医院看病时,让医生开病假单,然后拿着病假单去请假。
B. “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表明“我”已决定彻底放弃请假,这决定中包含着不舍和无奈。
C.在回干校的卡车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淘淘和家里的各种琐事,虽然不明言“家务事”,但处处体现“家务事”。
D.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请假,“我”以为请假会很顺利,因为干校的领导们都很照顾“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小说多处运用反复的手法,如“我是一个小节子”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主要起到增强语言气势、使节奏鲜明的作用。
B.“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与后文“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C. 小说开头部分写“我”与淘淘的对话,看似是无关紧要的情节,实则为下文刻画“我”回干校时的心理感受做铺垫。
D.“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将“我”复杂纠结的心理变化全都浓缩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中,给人举重若轻的感觉。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3分)
( )
率其徒 A 持畚锸 B 以出 C 筑东南 D 长堤 E 首起 F 戏马台 G 尾属于 H 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冠,指的是加冠。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D.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体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 。两句既体现了诗人把酒当歌的洒脱,又感叹人生短暂的无奈。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 。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融入平民生活。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 ___,___ ____”。
(4)古人常“悲秋”,杜甫的《登高》中,“ , 。”两句也体现了这种情怀。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的出场情形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蝈蝈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婉转,有的如潺漫流水,有的如疾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虽然蝈蝈鸣唱声悦耳动听,但是只有雄性蝈蝈才会鸣唱,雌性蝈蝈是不会鸣唱的。
2.4亿年前,蝈蝈就会发出高频鸣声,所以颜受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及大众的青睐,形成 ① 的蝈蝈文化。《诗经》中的《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蝈蝈的文字。在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称作“螽斯”,有“繁衍旺盛,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在宋朝,人们生活富足,开始养蝈蝈。到了清朝,人们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许多皇帝都喜欢养蝈蝈。
小小的蝈蝈从数亿年前的远古时期鸣唱至今,成为昆虫界的“音乐家”,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现代的黎民百姓,都与它结下了 ② 。蝈蝈俗称“百日虫”,寿命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是它从不为短暂的生命而 ③ ,而是平淡地不停鸣叫,用自己卑微的生命演绎生活的精彩。这种无惧世间坎坷、坦然面对生活的境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
18.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3分) ( )
A.在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称作“螽斯”。
B.到了清朝,人们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
C.蝈蝈俗称“百日虫”,寿命只有短短的三个月。
D.小小的蝈蝈从数亿年前的远古时期鸣唱至今,成为昆虫界的“音乐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构成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A)辣椒中的成分可以治疗并预防糖尿病,(B)平时多吃辣,就不容易得糖尿病。(C)有研究发现,辣椒中的辣椒素与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有关,(D)食辣会提升脂肪氧化与能量消耗,(E)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生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然而,仅仅依靠进食辣椒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说法并不严谨。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 ① ,如遗传、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辣食”,往往同时具有高油、高盐等问题,过量进食可能会导致其他病症的加重。
此外,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其胃肠道状况能不能承受辛辣食物的刺激因人而异。如果平时吃了辣就肠胃不适,或是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不建议 ② ;有慢性咳嗽、支气管炎扩张的人食辣,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因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坚持清淡原则,适度食辣。
21.文中第一段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修改病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①春天深锄一寸土,秋天多打一担粮。(谚语)
②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喜看稻菽千重浪》
③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错误。原文“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重新向传统学习只是中国的解决之道,并不一定是西方的解决之道。
故选A。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错误。原文“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最多算是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能算“十分排斥”。“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以及“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
B.“……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错误。原文“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可见,手工技艺已经得到运用,传统建筑的材料也在想办法运用。
D.“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错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概念的建筑设计”未必“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原文要否定的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为概念而概念”。
故选C。
3.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只描写了建筑的豪华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4.示例一: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示例二: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
然后第二“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第三段“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 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5.①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
②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③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可知,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
根据材料二“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可知,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可知,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6.D(“因为干校的领导们都很照顾“我””错误,原文是“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不是领导们都很照顾“我”)
7.A(“主要起到增强语言气势、使节奏鲜明的作用”错误,“我是一个小节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主要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8.①交代了来请假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的情况比“我”严重得多,这是“我”在请假时心虚、胆怯的一个重要原因。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由于请假的人太多,杜师傅等人无法当场处理,也顾不上回应“我”,就催促大家先回干校再说。(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一位母亲。小说以母亲的口吻来叙事,以母亲的视角来关注家庭、感受生活,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②从内容上看,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母亲在家庭中需承担的责任与她作为一名普通革命群众在社会中需承担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细腻地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③从主题上看,主人公面对家庭与工作的两难选择,最终选择投入工作,讴歌了那些为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牺牲、奉献自我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每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答案】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出”是“其徒”的谓语,“以”在此处表修饰,“持畚锸”是“出”的状语,“率其徒持畚锸以出”句子结构完整,“以出”后断开,即C处断;“筑东南长堤”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处断;
“首起戏马台”和“尾属于城”结构相似,单独成句,中间断开,即G处断。
综上,CEG处断。
11.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难道。/回头,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 “用法相同”错误。动词,建庐。/名词,房屋。句意: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
C.正确。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D. 正确。
故选B。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
故选D。
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
(2)“诣”,到;“急”,紧迫;“且”,暂且。
14.①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②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③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知,苏轼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
由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
由原文“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可知,苏轼大公无私,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但城只剩三版高却没有沉。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答案】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故选A。
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17.(1)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8.①源远流长 ②不解之缘 ③怨天尤人(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得分)
19.D(D项,“音乐家”表示特殊含义。B项引号表示强调,A项、C项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0.①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四个结构相同的主谓短语构成了排比句,语气连贯流畅,增强了语势和情感表达。②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短句,突出了蝈蝈鸣声各异且鸣唱悦耳动听的特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21.(a)辣椒中的成分可以预防并治疗糖尿病
(d)食辣会促进脂肪氧化与能量消耗
(e)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生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语病每改对一处得1分)
22.①涉及多方面因素 ②专门为治疗糖尿病食辣(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