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
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B.CO2、血红蛋白、H+、尿素
C.呼吸酶、抗体、激素、维生素 D.Ca2+、载体、氨基酸、纤维素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丁表示某类细胞的细胞內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丁可表示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C.甲的渗透压升高会导致组织水肿
D.甲、丙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
3.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传输方式分别是图①和图②
B.图①中细胞甲分泌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只能传送至细胞乙
C.图②中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比图①中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短
D.图①和图②中特定的信息均依靠细胞乙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4.在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神经系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
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C.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D.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都能够接受并能传导信息
5.如下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
胞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可实现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②③之间,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大量内流
D.神经递质一经a传递到b,将会引起b的兴奋并传导
6.下列选项中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期期艾艾”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B.“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C.“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 D.“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7.下列关于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还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都会立即失去活性
D.神经递质是一系列能引发神经冲动的有机小分子
8.免疫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B细胞、记忆细胞和吞噬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分泌,可与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9.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一定是B细胞
B.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C.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10.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吲哚乙酸引起的
11.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A.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
B.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C.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D.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12.近年来,东海渔政部门加强捕捞管理,严控网具网眼尺寸,每年休渔期结束以后渔业资源比往年有所好转。下列对控制网具网眼尺寸的解释错误的是
A.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可以降低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可以改变性别比例,进而提高种群出生率
1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14.下列各项是探究激素作用的实验过程,其中合理的是
激素 探究过程(空白对照省略)
A 甲状腺激素 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小鼠,观察其发育情况
B 性激素 割除公鸡的生殖腺,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 观察第二性征变化
C 胰岛素 给服用过葡萄糖的小鼠注射胰岛素,观察其是否有低血糖症状
D 生长激素 用含生长激素的饲料饲喂小狗,观察其生长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如图所示。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一般是树突、细胞体或者轴突的膜
B.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D.有这种突触结构的反射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快
16.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下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结构甲表示神经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增加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由下丘脑合成并由结构乙释放的d只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右图为血液中单核细胞迁移到
血管外组织后的3种去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核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
B.单核细胞可为第二、第三道防线提供免疫细胞
C.单核细胞凋亡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的RNA分子都不同
18.某同学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图甲、乙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如丙图),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胚芽鞘基部中的生长素经主动运输进入琼脂块
B.乙图单侧光照射导致琼脂块的左侧生长素含量小于右侧
C.若丙图左侧给予单侧光照,α的数值无明显变化
D.琼脂块1、2、3所引起的α角大小关系是1>3>2
19.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7分。
20.(10分)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
(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
(3)乙图中的▲(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4)血清葡萄糖存在于乙图中的▲(填序号),血清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细胞②利用,至少要通过▲层磷脂分子。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2分)。
(6)对此人做进一步的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正常,试推测其血糖浓度明显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21.(10分)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部分机理示意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过程所属反射类型为▲。
(2)图中符号“●”代表的物质是▲。蛋白M和蛋白N体现细胞膜具有▲功能。
(3)图中结构A属于反射弧中的▲,结构B、C直接来自于▲(细胞器)。过程Ⅰ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4)过程Ⅱ释放的Pi使胰岛B细胞膜上K+通道磷酸化,使▲,K+外流受阻,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促进Ca2+内流;Ca2+内流的效果是促进▲的分泌。
(5)GLUT4是一种对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转运载体。据图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经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促进▲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的转运能力。
22.(13分)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来自外周(皮肤、黏膜、内脏等)和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神经冲动经汇集、整合后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生理反应,图中①~ 代表神经元,“+”和“-”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是▲,图中方框内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人体▲(器官)中。
(2)若给予神经元②一次适宜刺激,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变化是▲,神经元②上产生的兴奋通过▲(物质)将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③,并能在▲(部位)产生相应的感觉。与此同时,图中除神经元③外还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的神经元有▲(填数字序号)。
(3)医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2分)。人着凉后可能引起高热,研究发现高热病人体内代谢活动会明显增强,进而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试解释原因▲。
(4)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若其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进行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M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②分析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③分析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2分)。
23.(11分)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不能合成相关激素)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对激素不敏感)。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利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2、3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某浓度激素的处理效果,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由题图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伸长有▲作用,而对▲几乎无作用;正常南瓜茎对▲更敏感。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突变体(2分)。
(4)从图3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2分),该结果▲(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
24.(13分)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下图为实验流程,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培养时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2分)。
(2)取样前要将锥形瓶▲,目的是使▲。若直接从静置锥形瓶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计数,其结果与真实值相比会▲。
(3)若制备装片时,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若要计活酵母菌数,加样前对样液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时应该计数▲色的酵母菌,视野应调▲。
(4)一次取样后,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图2中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3所示的现象(ο表示酵母菌)。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个计数室,若以图3的计数结果作为应计数的5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则此样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个/mL。
(5)某一组同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时间/天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个 mL-1
有人认为该表格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不足之处▲。
(6)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2分)。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
生物参考答案 2023.11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B C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D C B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题号 15 16 17 18 19
答案 BD CD ABC ABD AB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7分,除备注外每空1分。
20.(10分)
(1)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
(2)相对的
(3)①③④ ②
(4)④ 6
(5)氧气和营养物质等(2分)
(6)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或胰岛素受体缺失) 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21.(10分)
(1)非条件反射
(2)葡萄糖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传出神经 高尔基体 线粒体
(4)K+通道关闭 胰岛素
(5)含GLUT4的囊泡 葡萄糖
22.(13分)
(1)具有许多突起 下丘脑
(2)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再转变为正电位) 神经递质 大脑皮层 ④⑥⑦
(3)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等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2分) 机体代谢过旺,会造成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
(4)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2分)
23.(11分)
(1)处理前后 平均值
(2)促进 矮生南瓜茎 生长素
(3)不能 激素合成缺陷型(2分)
(4)无显著差异(类似)(2分) 支持
24.(13分)
(1)既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又有利于酵母菌和营养物质更充分接触(2分)
(2)轻轻振荡几次(摇匀)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偏大或偏小(易出现较大误差)
(3)偏大 无 暗
(4)2 4.75×108
(5)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6)温度和营养成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