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
参考答案 2023.11
1.B(A .“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C .“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 D.“实则完全一致”错误。)
2.A(“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
3.D(“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5.①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儒家人生观,可以以杜甫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道家人生观,可以以李白为例。“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C(A.“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错误。B.“老人捕鱼就是为了向迪马吉奥证明自己”于文无据。D.两个分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7.B(文中没有老人的神态和外貌描写)
8.①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老人的内心活动,通过这些独白,一个孤独、勇敢、坚毅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每一次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感受都是老人下一步行动的先导。
③深化主题。这些独白和心理描写揭示了人不屈服于命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凭借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9.①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在写老人与鱼的搏斗中出现两种叙事情境,一种是作者的叙事情境,作者对老人捕鱼后的行程进行冷静的叙述;一种是人物(主人公)的叙事情境,老人大量的心理活动则用人物的叙事情境展开,二者频繁转换。
②叙事客观冷静,追求纯客观的叙事效果。叙事前不带任何导入性词语和阐释性词语,不通过叙述者的转述,没有叙述中介,这是外部聚焦,以人物真实可感的动作、语言、心理推进故事情节,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
③叙事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白,没有任何深奥的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作家却赋予它们极强的表现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0.CFH
11.C (“自伐者无功”的“伐”解释为夸耀。)
12.D (“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错误)
13.(1)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女”“恶”“文木”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以...为事”“恶”“劝”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孟子: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1分);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1分)。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长久生存。(1分)
参考译文:
(一)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二)
匠石前往齐国,到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出山头,十仞高而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旁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竟不住脚地往前走。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用它做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材就会很快地腐朽,用它做器具就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用它做成柱子就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15.C(“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
16.《无衣》: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2分);
《从军行》:①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②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③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7.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8. ①更愿意相信确定性②科学并不“科学” (每句2分,共4分)
19. ②修改为:虽然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④修改为: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供明确的确定性。⑦修改为:人们往往就会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每处2分,共6分)
20. 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每点2分,共6分)
21. ①处的两个逗号将“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状态:分散、独立。②处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缥缈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三个动词分割开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凸显了炊烟的变化过程。(答出任意一点2分)
22. (1)“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中“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指的是算命大师用愿望代替现实,这种行为与“伪科学”相差无几,是不符合科学中“不确定”性的。
(2)“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指的是差点儿就被狗咬到,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通过写狗的凶猛凸显居住的分散,主人的及时出现等。(每点2分,共4分)
高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
一、试题回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二0二二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致广大”,可理解为“要登高望远,要深谋远虑,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关注细节,要从小事做起,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
(一)材料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勉励全国人民要“致广大而尽精微”。第二段话介绍了这句话的出处和内涵,并做了精辟的解读。提示语指出“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为考生指明了思考和立意的方向。
任务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这就限定了具体内容是“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
“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规定了文体,非议论文一律36分以下。
(三)具体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自拟标题”要求题目能准确体现文章的内容。
三、判分提示
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根据以上解读,考生应对“致广大”和“尽精微”表达自己的辩证思考,从这个出发点行文,视为符合题意。
四、个案处理
1.关于抄袭,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包括试卷其他材料,请阅卷前熟悉试卷内容)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 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3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作问题卷提交。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个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五、评分参考量表见下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一等卷 56~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 1.能紧扣“致广大”和“尽精微”,深刻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有独到的观点; 2.条理清晰,有层进式的思考; 3.语言凝练而有特色。
二等卷51~55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 对致广大和尽精微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到这两者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对两者的关系理解有一定的思辨性; 有说理论证,有社会现象分析(针对性); 3. 事例的呈现方式简练明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做); 4.有教材中素材的灵活运用。
三等卷46~50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 大致论证了“致广大”和“尽精微”的内涵和重要性; 有明确的观点,且有较深刻的原因分析; 写作方法比较丰富。
四等卷41~45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有具体分析,事例偶有不当之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部分的结构比较明显。
五等卷36~40分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1. 谈到“致广大”和“尽精微”,但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论证乏力; 2.结构呆板,事例多有不当之处。
六等卷26~35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只围绕“致广大”或只围绕“尽精微”展开。
七等卷 0~25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写作要求,写作水平差。 与材料无关,思维混乱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儒家虽然在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没有道家的补充,儒家还是难撑国学这台戏。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材料二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于是那鱼(马林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桑提亚哥)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滩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象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现在我得准备好套索和绳子,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这里有两个人,把船装满了水来把它拉上船,然后把水舀掉,这条小船也绝对容不下它。我得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把它拖过来,好好绑住,竖起桅杆,张起帆驶回去。
他动手把鱼拖到船边,这样可以用一根绳子穿进它的鳃,从嘴里拉出来,把它的脑袋紧绑在船头边。我想看看它,他想,碰碰它,摸摸它。它是我的财产,他想。然而我想摸摸它倒不是为了这个。我以为刚才已经碰到了它的心脏,他想。那是在我第二次握着鱼叉的柄扎进去的时候。现在得把它拖过来,牢牢绑住,用一根套索拴住它的尾巴,另一根拴住它的腰部,把它绑牢在这小船上。
“动手干活吧,老头儿,”他说。他喝了很少的一口水。
“战斗既然结束了,就有好多辛苦的活儿要干呢。”
他抬头望望天空,然后望望船外的鱼。他仔细望望太阳。他想,晌午才过了没多少时候,而且刮起了信风。这些钓索现在都用不着了。回家以后,那孩子会和我要把它们捻接起来。
“过来吧,鱼,”他说。可是这鱼不过来。它反而躺在海面上翻滚着,老人只得把小船驶到它的身边。
等他跟它并拢了,并把鱼的头靠在船头边,他简直无法相信它竟这么大。他从系缆柱上解下鱼叉柄上的绳子,穿进鱼鳃,从嘴里拉出来,在它那剑似的长上颚上绕了一圈,然后穿过另一个鱼鳃,在剑嘴上绕了一圈,把这双股绳子挽了个结,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然后他割下一截绳子,走到船梢去套住鱼尾巴。鱼已经从原来的紫银两色变成了纯银色,条纹和尾巴显出同样的淡紫色。这些条纹比一个人张开五指的手更宽,它的眼睛看上去冷漠得象潜望镜中的反射镜,或者迎神行列中的圣徒像。
“要杀死它只有用这个办法,”老人说。他喝了水,觉得好过些了,知道自己不会垮,头脑很清醒。看样子它不止一千五百磅重,他想。也许还要重得多。如果去掉了头尾和下脚,肉有三分之二的重量,照三角钱一磅计算,该是多少?
“我需要一支铅笔来计算,”他说。“我的头脑并不清醒到这个程度啊。不过,我想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著名棒球运动员)今天会替我感到骄傲。我没有长骨刺。可是双手和背脊实在痛得厉害。”不知道骨刺是什么玩意儿,他想。也许我们都长着它,自己不知道。
他把鱼紧系在船头、船梢和中央的座板上。它真大,简直象在船边绑上了另一只大得多的船。他割下一段钓索,把鱼的下颌和它的长上颚扎在一起,使它的嘴不能张开,船就可以尽可能干净利落地行驶了。然后他竖起桅杆,装上那根当鱼钩用的棍子和下桁,张起带补丁的帆,船开始移动,他半躺在船梢,向西南方驶去。
他不需要罗盘来告诉他西南方在哪里。他只消凭信风吹在身上的感觉和帆的动向就能知道。我还是放一根系着匙形假饵的细钓丝到水里去,钓些什么东西来吃吃吧,也可以润润嘴。可是他找不到匙形假饵,他的沙丁鱼也都腐臭了。所以他趁船经过的时候用鱼钩钩上了一簇黄色的马尾藻,把它抖抖,使里面的小虾掉在小船船板上。小虾总共有一打以上,蹦跳着,甩着脚,象沙蚤一般。老人用拇指和食指掐去它们的头,连壳带尾巴嚼着吃下去。它们很小,可是他知道它们富有营养,而且味道也好。
老人瓶中还有两口水,他吃了虾以后,喝了半口。考虑到这小船的不利条件,它行驶得可算好了,他把舵柄挟在胳肢窝里,掌着舵。他看得见鱼,他只消看看自己的双手,感觉到背脊靠在船梢上,就能知道这是确实发生的事儿,不是一场梦。有一个时期,眼看事情要告吹了,他感到非常难受,以为这也许是一场梦。等他后来看到鱼跃出水面,在落下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的那一刹那,他确信此中准有什么莫大的奥秘,使他无法相信。当时他看不大清楚,尽管眼下他又象往常那样看得很清楚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马林鱼到死时仍能闹腾并从水中高高跳起,既说明它战斗力惊人,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老人捕鱼就是为了向迪马吉奥证明自己,老人捕获了体型超大的马林鱼,这位著名的棒球运动员自然会为之骄傲。
C.老人在捕鱼的过程中一直自言自语,除了有收获大鱼的兴奋,更有给疲惫不堪的自己加油鼓劲的意味。
D.老人因不能确信大鱼在落下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有什么莫大的奥秘,所以他觉得捕到大鱼可能就是一场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讲述老人捕鱼的事件,并不流露感情,但是通过谈论老人的偶像迪马吉奥,还是能感受到老人坚信自己的背运就要过去的激动心情。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及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手法是心理描写,尤以内心独白为主。
C.小说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白,没有深奥的词汇,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老人捕鱼事件,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作家却赋予了它们极强的表现力。
D.小说的情节按照自然的时空顺序来展开,这种纵式结构把老人出海捕鱼的过程不蔓不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看似简单,实则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8.小说反复描写老人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感受,试分析其效果。(6分)
9.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海明威的:“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海明威的叙事艺术。(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③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居天下A之广B居C立天下D之正E位F行天下G之大道H得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
B.“又恶知散木”的“恶”是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恶”含义不同。
C.“桂可食,故可伐”的“伐”译为砍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
D.“奈何哉其相物也”的“相”译为“看待”,与谚语“良禽相木而栖”的“相”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B.孟子所提及的 “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C.“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4分)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4分)
14.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诗经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5. 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C.《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 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16. 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 ”。
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采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书信却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 ”
⑶《将进酒》中的“ ▲ , ▲ ”两句,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这其实是诗人怀才不遇逃于酒乡的愤慨无奈之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今天看到一个热搜的话题,“安徽一算命网红3年非法盈利200多万”,这不禁让我想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
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人们_ (1) ,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等,甚至它会高调宣布 (2) ,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对的是,①让科学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难也。②即使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④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出明确的确定性,⑤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种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⑥如果科学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确定性,⑦人们就会往往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丙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级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很多还是独门独户,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大吠,就会吓得你一跳。心魂甫定,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
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醉酒后随意洒上去的笔墨。山坳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一旦高出山脊,②就淡了,虚了,散了,飘渺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
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叠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6分)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几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
(2)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二0二二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致广大”,可理解为“要登高望远,要深谋远虑,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关注细节,要从小事做起,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