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节 氧气 (第1课时)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1.教学内容分析
2.教法学法分析
3. 教学过程
5.教学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4.改进要点
课标中
位置
课标要求(2011版)
1.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承前: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起始,体现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的探究与反思。
启后:二氧化碳的制取
教材中
位置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背景分析
知识基础:简单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掌握的方法: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
策略:八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但是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充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一、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操作程序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知道什么是催化剂以及其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及装置选择,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及反思改进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3.学习目标确定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难点:催化剂概念理解
突破方法:知识拓展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4.重点难点突破
二、教法学法分析
情景
激学
教 法
问题导学
任务
驱动
多媒体
辅助
学 法
小组合作
交流
讨论
比较
归纳
实验
探究
三、教学过程
环节4
系 统
归 纳
环节5
检 测
小 结
环节2
实 验
探 究
环节3
交 流
反 思
环节1
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潜水作业
太空行走
飞行员特技飞行
毒气事故现场处理
用途广泛的氧气
O2
【思考】我们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用途广泛的气体,它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以前你学过哪些制取氧气的方法呢?
工业制氧气:
H2O H2 O2
通电分解水:
分离液态空气法
通电
水
氢气 + 氧气
环节1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成功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探究一: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物质的思路分析
1、选择反应物
2、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3、确定发生装置
4、确定收集装置
5、是否环保、安全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你知道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吗
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可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
1、水( H2O )
2、二氧化碳(CO2)
3、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
4、高锰酸钾(KMnO4)
5、过氧化氢( H2O2)
6、甲烷(CH4)
7、氯酸钾(KClO3)
√
√
√
√
√
原因:这些物质中含有氧元素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推断
1 5mL过氧化氢溶液
2
5mL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产生氧气速度
较快
产生氧气速度
很慢
无明显气泡生成,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有大量气泡生成,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
实验结论:适合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二氧化锰
2 反应原理:
结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层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实验探究,可让学生在一步步的问题中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
思考:
1、在反应中,物质二氧化锰起了什么作用
2、反应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变化了吗
对于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展开讨论,
建立假设,设计并归纳实验方案,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探究三: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
一、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二、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探究三: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
催化剂的特点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锥形瓶 ④ 酒精灯
⑤分液漏斗
⑦双孔
橡皮塞
⑧导管
探究四:发生装置的选择
⑥单孔
橡皮塞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⑨长颈漏斗
探究四:发生装置的选择
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仪器的组装,这样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发生装置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哪套发生装置更适合制取氧气?
小结: C装置的优点
(通过控制滴加药品的速度从而控制氧气产生的速率)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
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
空气
气体
排水法
探究五: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
气体
空气
空气
>
>
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
取决于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气体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小资料:通常状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在 0℃,1个标准大气压下,其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氧气的性质决定收集方法: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或
通过分析,形成实验装置的总体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小组合作:组装一套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
环节2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用两种收集方法各制取一瓶氧气。并把实验步骤及发现的问题和疑惑记录下来。
环节3 小组合作 交流反思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一组的学生没有收集到氧气的原因?
3、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4、排水法收集时如何验满?
5、如何验证所收集的气体为氧气?……………..
小组交流:制取及收集氧气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
在这些问题中,我首先挑了第2个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导致氧气收集不成功的因素。通过交流,学生总结了以下原因:
1、装置气密性不好
2、收集氧气时操作不当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装药品,先装二氧化锰(固体)后加过氧化氢溶液(液体)。
⑶收集氧气。
⑷验满和验证氧气。
环节4 达成共识 系统总结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环节4 达成共识 系统总结
关闭阀门,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水捂住锥形瓶,一段时间后,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松开,水会倒流进导管口一段距离,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3.收集到纯净的氧气,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
⑴连接装置后一定检查气密性
⑵添加药品时一定先加入二氧化锰再加入过氧化氢
⑶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
⑷集气瓶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⑸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⑵的处理,进而解决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实验
注意事项。使问题环环相扣,在问题的解决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环节4 达成共识 系统总结
⑴排水法收集时:
当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已满
⑵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内,
若木条复燃(或燃烧更旺),说明集气瓶内为氧气。
5.氧气的验满方法
4.氧气的验证方法
环节4 达成共识 系统总结
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C
环节5 完成作业 畅谈收获
氯酸钾制氧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加热
KClO3
KMnO4
O2
O2
问题:⑴把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装置与本节氧气的制取相比较,装置不
同的原因?
⑵从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及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上看出制取氧气的物质
必须具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思路: 通过问题1,得出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通过问题2,学生得出化学变化中的元素守恒观
环节5 完成作业 畅谈收获
环节5 完成作业 畅谈收获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收 获
化学学习的方法及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予
以及时的解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可以加入其他催化剂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催化剂质量变化的理解。
四、改进要点
2.引导学生收集氧气后反思:
如何制取较纯的氧气?
如何收集干燥的氧气?
在气体制取时应如何灵活使用万能瓶?
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时,主要用了“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形式引领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来,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锻炼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学生操作不规范,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五、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请 多 提
宝 贵 意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