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0: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2.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  )
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与完善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
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3.唐玄宗时,有官员希图将赏赐给其女婿的官位换成进士科名,玄宗答应后通知礼部给进士及第。礼部将此事禀报宰相,宰相认为“明经、进士,国家取材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结果只好作罢。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B.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
C.有利于限制君主专权D.促进了尚学风气形成
4.下表列举了北宋某些时段的科举考试内容。表中内容变化反映了北宋(  )
时间 科考内容
宋初 诗赋为主
庆历—熙宁初 经术、诗赋、策论
熙宁—元丰 经术、策论、法律
元祐年间 经术、诗赋、策论、史
重和—宣和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A.选官的程序日渐规范化B.日益注重人才的政治素养
C.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5.下列关于吏部职能的描述按朝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
②“中书省革,部权乃专,而铨部尤要。……量能授职,核功过以定黜陟,则唯吏部主之。”
③“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④“自外务部设,班位稍爽,改组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吏部遂废。”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
6.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  )
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
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
7.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斯斯,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
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8.17~18世纪,欧美国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官员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者商品,私相授受,卖官鬻爵;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但是一旦内阁重组,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取利益。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B.欧美社会各领域腐败盛行
C.需要改革官员的录用制度D.民主共和制遭到严重破坏
9.19世纪初,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由此,对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B.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C.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D.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0.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反映出英国(  )
A.责任内阁无法有效制定国家政策B.文官体系对政府运作十分重要
C.议会对内阁的监督作用大大削弱D.首相行使权力高度依赖政务官
11.在美国文官制度中,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任免进退主要受政党政治的支配。这表明美国的文官制度(  )
A.重视通才的任用B.具有政治化倾向C.受政党完全控制D.重视专才的任用
12.1805年英国在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专管日常事务的常务次官,这样在财政部便有了两名次官。一名是政务次官,在议会和政党活动中辅佐财政大臣;另一名是常务次官,主持财政部的日常工作。下列关于“常务次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长期任职不受党派影响,可随内阁共进退
B.其设立标志着英国在西方最早确立文官制度
C.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降低行政效率
D.负责制定政策,在政务官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13.孙中山认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为此,他主张(  )
A.改科举为学堂选官,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B.融合传统的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C.甄别措施以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取代传统的“官吏”
14.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15.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16.下图描述了1904年7月河南会试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今岁会试,借闱汴中,远省之人,往往跋涉数千里,冒露数十日而得达,而人数依然钜万,不闻稍减。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
A.废除科举制度已成民众共识B.学堂选官制度仍未设立
C.科举制度不利于新学的发展D.选官制度变革进展缓慢
17.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亏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贪污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B.甄别合格的官员都有真才实学
C.科举制度影响依然存在D.公务员考核标准注重德才兼备
18.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
A.政事堂铨叙局负责考试B.官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C.女子参加考试尚未实现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19.下表是不同时期文官考试资格。其变化体现出(  )
1913年北京政府所定文官考试资格 凡年满21岁之中华民国男子,均可报考
1931年开考的南京政府所定选拔委任职公务员的考试资格 ①师范及高级中学毕业生;②有同等学历,经普通检定考试及格者;③在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满三年以上者;④高级小学以上学校教职员
A.选拔范围大为缩小B.考试资格的公平性被弱化
C.考试的平等性增强D.资产阶级垄断公务员职位
20.如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主席任职表。表中信息说明(  )
时间(年) 主席 时间(年) 主席
1949~1954 毛泽东 1988~1993 杨尚昆
1954~1959 毛泽东 1993~1998 江泽民
1959~1965 刘少奇 1998~2003 江泽民
1965~1966 刘少奇 2003~2008 胡锦涛
1981 宋庆龄(名誉主席) 2008~2013 胡锦涛
1983~1988 李先念 2013~2018 习近平
A.公务员制度走向了法制化B.主席必须由共产党员担任
C.干部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D.新中国始终坚持党管干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举荐、军功授爵
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九品中正制
隋——清 公元581年~公元1912年 科举制
——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二单元检测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战国的《墨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是隋唐的科举制,时间顺序应为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明文规定,之后又有“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体现了察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A项正确;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贵族的选拔,排除C项;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其势力和特权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进士必须是经过考试获取,不然皇帝也不能随便赐予他人,说明唐代科举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B项正确;材料和“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君权,排除C项;“尚学风气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科举延续唐朝科举以诗赋为主的考查方式,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受到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策论、法律逐渐受到重视;北宋后期,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朝廷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考查科目倾向于多元和实用,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程序,排除A项;理学在元朝时才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途径的入仕的人数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①“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②“中书省革,部权乃专,而铨部尤要。……量能授职,核功过以定黜陟,则唯吏部主之。”是明朝时期;③“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是隋朝时期;④“自外务部设,班位稍爽,改组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吏部遂废。”是清末时期,因此按朝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按御史和按察司职责范围不同,各司其职,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监察体制的完善,不能认为是监察体制专业化的标志,排除A项;监察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项;“集中统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斯斯,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可知该学者认为唐朝吏部选官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不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者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不是合理性,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唐代选官制度把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所弃是不公正的,排除B项;材料是对唐代选官制度的评价,没有涉及八股取士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党政治下的“政党分肥制”,这样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因此需要录用专门的事务官以维护政策的稳定性,C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不等于社会各领域腐败盛行,排除B项;欧美国家并不是都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可分析出英国文官制度使选官更加公平、公正,这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与英国国策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排除B项;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常务次官是在英国内阁部门中的公务员,由大臣带领,掌管内阁部门内的实际行政工作,英国首相认为没有常务次官则不能做任何事情,所以文官体系对政府部门很重要,B项正确;责任内阁需要常务次官们协助完成工作,无法有效制定国家政策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排除C项;首相行使权力高度依赖政务官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美国文官制度中,有大量公务员的任免进退受到政党政治的支配,这说明美国的文官制度具有政治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文官的通才和专才,排除A、D项;大部分公务员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不等于文官制度完全受到政党控制,排除C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常务次官,主持财政部的日常工作,属于文官系统的实际主持者,其长期设置,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降低行政效率,C项正确;常务次官不参与政党政治,不随内阁共进退,排除A项;1870年6月4日,英国颁布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的枢密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常务次官不制定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因素结合起来,B项正确;1905年清末新政改科举为学堂选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取消传统的“官吏”,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承认了地方捐纳的合法性,捐纳下的地方官吏选拔、升降不再受中央而为各省捐局把控,这实际上为地方权力的膨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传统的中央任免官吏的官僚政治体制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捐纳制度的推行是各种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列强入侵,排除C项;捐纳制度会导致政府在人事政治领域调控的失效,甚至出现地方机构和官吏尾大不掉的局面,“灵活高效”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体现了选官的新方式,推动了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A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的标志是《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B项;由材料“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可知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新旧杂陈,排除C项;科举制废除时间是190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材料“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体现的是晚清时期人民对科举制的追捧,说明的是科举制度不利于新学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A项;当时学堂选官制度已经确立,如1904年初《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1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公务员甄别既关注审查成绩,又关注其德行,即注重德才兼备,故选D项;公务员甄别需要关注个人政绩、品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排除A项;虽然公务员甄别注重德才兼备,但不能保证合格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已经废除,材料也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影响,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此时期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和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B项正确;负责考试的是考试院,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女性参政情况,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政府的规定仅限于男子,但南京政府的规定并没有性别限制,体现出平等性、公平性增强,C项正确,排除B项;从男女均可参加考试看,选拔范围扩大,虽然北京政府未对文化水平做出要求,但是事实上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考中,因此,对文化水平的限制事实上对报名考试的影响并不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终身制逐渐被废除,干部管理逐步体现出制度化的特点,C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出法制化的特点,排除A项;宋庆龄担任时不是共产党员,排除B项;表格信息没有强调党管干部,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儒学和文化的发展;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
(3)区别: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人民的宗旨。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分析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可分析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分析出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官选拔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儒学和文化的发展;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可分析出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根据材料“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可分析出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可分析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3)区别:根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分析出政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可分析出坚持党管干部;根据材料“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可分析出不搞“两官分途”;根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分析出坚持服务于人民的宗旨。
22.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论证: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井田制占主导地位,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主要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力,加之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军功,因而形成了举荐、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秦朝统一后,严刑峻法,重用法家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选官制度,官僚政治也正式取代贵族政治。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为适应形势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到清,封建经济日渐发展,庶族地主力量壮大;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总体上加强,要求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文化上,儒学的不断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考试内容,促使科举制的形成、发展。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作为社会意识,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适应与反映。
示例二
论题: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论证:西周实行世官制,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推行变法改革,选官制度由世官制转变为举荐制、军功授爵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分封制走向瓦解、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兴起的趋势,是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表现。秦朝重刑罚,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极力推崇法家思想,强化集权统治,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标准,自下而上推举人才。这体现了汉武帝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反映了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将人才评定为九个等级后再由朝廷任用。这反映了当时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的趋势。南北朝后期,中正官多由大族担任,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侧面反映了当时世家大族壮大威胁皇权的社会现象。隋至清实行科举制,选官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同时,选官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充分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增强以及选官公平化的趋向。
总之,社会变迁影响选官制度的变化,而选官制度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的变迁。研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利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变迁。
示例三
论题:中国历代极为重视官员的选拔,选官制度的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时代。
论证: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以世官制维护贵族特权,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西周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举荐、军功授爵制为各国争霸提供了人才资源;秦朝为加强专制统治,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的察举制为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鉴于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局面教训,实行九品中正制,它顺应了世家大族的需求,门阀政治发展;隋朝以来,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试图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速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它关乎历代社会发展。当下,我们要完善人才、官员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出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论述:根据材料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说明不同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原因。具体: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举荐、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秦朝重用法家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也正式取代贵族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把持政权,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到清,庶族地主力量壮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总体上加强,儒学的不断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考试内容,促使科举制的形成、发展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其他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