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1: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的针灸学博大精深,《玉龙歌》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本歌取120穴位,治疗80余种病症。下列关于针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B.唐朝时出现针灸铜人
C.至今针灸临床经验不足D.针灸治疗适应症有限,简便经济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
A.社会制度的更替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D.历史发展的进程
3.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4.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5.2010年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中医药堂》邮票。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6.《灵柩经》中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神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据此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针灸能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B.医学讲究时令,源于农业生产
C.古代医学得益于经济的发展D.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
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8.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9.《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10.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11.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B.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超强传染性
C.防疫措施不到位D.科技革命的影响
12.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13.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14.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15.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  )
A.减少了国家干预B.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C.发展了社会生产力D.调整了产业结构
17.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18.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19.中国古代的“卫生”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20.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等,使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从1800年的每千人30%左右降低到1914年的每千人15%左右。欧洲人口数量从1750年的14000万上升到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  )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从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减少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的医改都是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综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22.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祈祷和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促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这一委员会被认为是一个“维护城市方便用水、安全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年和1848年英国曾暴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从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1.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针灸学在中医药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A项正确;北宋时期出现针灸铜人,排除B项;针灸学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排除C项;针灸治疗适应症广泛效果显著,简便经济,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疫病的影响。由材料“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知亚历山大因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的瓦解,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建立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未提及生产关系,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防疫方法。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采取了隔离措施以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说明这种防治疫病的方法有效,故选D项;A项“依赖于”说法有误,B项“理论成熟”有误,均排除;材料表明政府组织并实施疫病治疗,并没有说明社会动员的情况,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皇帝下诏建立防治疾病的安济坊和救治病人的独立厨舍,并且积极救治,方法创新,A项符合题意;皇帝和朝廷代表的是官方,B项“民间医家”错误,排除;C项“全面建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仅说明了朝廷的措施,无法得出结果,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被称为“万世宝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被称之为“东方药物巨典”;“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故应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可知,针灸能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中国古代医学讲究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并非客观唯心主义学说,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可知,中国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中国古代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行医过程中渗透着儒家的价值观,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医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材料也并非强调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医学成就。“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且后来的提纯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见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黄帝内经》。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德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材料没有体现出《黄帝内经》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探讨,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著作,但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但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药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交流频繁,排除C项;西药不是侵华工具,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花用了3000年才传遍世界各大洲,说明当时的全球化程度还不算高;而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说明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所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科技革命的影响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暴发,故D错误。故选C。
13.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三项错误,均排除。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所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所以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所以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所以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B项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A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初国际卫生会议召开的意义。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卫生”概念。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政府仿照近代先进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出“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C项中的“彻底消除”说法绝对,排除;题干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并不能反映卫生服务的普及,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欧洲人口死亡率降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使西北欧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迅速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不能直接影响人口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扩展,排除D项。
21.答案:(1)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体制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耗资巨大;覆盖面小。
应注意的问题: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
解析: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从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减少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等关键信息概括;应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
22.答案:(1)共同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解析:(1)据材料一“医疗条件的限制促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这一委员会被认为是一个维护城市方便用水、安全用水的机构”和材料二“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可得出政府主导、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据材料一“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和材料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可得出立法保障。(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831年和1848年英国曾暴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从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据材料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可得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可得出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可得出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