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3: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2.下面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三件东汉市井画像砖,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这些画像砖(  )
A.折射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B.印证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
C.能够完整地还原东汉市井真实面貌D.反映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集中贸易的市
3.19世纪以来,加糖红茶在英国城市中开始时兴,连农民的早餐也有了加勒比砂糖和中国茶。从地球另一端运到英国的砂糖,比英国国内农民生产的粮食还便宜。该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工业革命推动糖业繁荣D.殖民扩张进程加速
4.清末民初,有些人于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北京等处,筹集资本,购置机器,聘请技师,组织陶瓷生产。一些“制瓷新厂”,所造瓷器“坚白光莹,比诸进口洋瓷殆无差异”,“一时商贩麇集,行销极为畅旺”。由此可见,当时这些人的做法(  )
A.促进了传统行业向近代转型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萌发
C.阻止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D.动摇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5.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6.如图是1928~1932年部分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欧洲经济危机最为严重B.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
C.自由主义思潮仍然流行D.美日经济发展较稳定
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达248亿美元。到60年代末,降至90亿美元,而其中只有32亿美元可供支付给外国政府 美元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B 20世纪70年代末,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出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发展
C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和贸易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旅游、运输、教育等服务贸易 电子商务兴起
D 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国际贸易中歧视待遇取消
8.下表为1750~1900年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家(地区) 1750年 1800年 1860年 1900年
西方(欧美) 18.2 23.3 53.7 77.4
中国 32.8 33.3 19.7 6.2
印度 24.5 19.7 8.6 1.7
A.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B.所列亚洲地区国家的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
C.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欧美制造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
D.世界殖民体系的日渐形成促使欧美和亚洲的实力易位
9.观察“20世纪世界贸易额变化折线图”,对不同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内矛盾重重B.②:全球初步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C.③:股份制公司大规模出现和发展D.④:冷战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0.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速“义而资益巨,占粮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  )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
11.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B.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D.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12.下列三幅图片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们可以用来佐证(  )
A.上海是旧中国的经济中心B.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开埠通商是经济发展保障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3.1784年,美国政府首次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赴中国进行贸易,这次航行为美国人带来了不小的利润。此后,美国多次突破英国的经济封锁,派商船来华进行贸易。美国此举(  )
A.有利于中国放弃海禁政策B.旨在探索太平洋的新航路
C.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发展D.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14.草市作为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起源很早,它们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山市、河市、庙市”等各种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由此可见,草市(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B.有利于突破坊市的界限
C.始终得不到官方的支持D.对自然经济有补充作用
15.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记载了光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曹仲成从同县男子陈胡奴手中“买田六亩,亩千五百,并直九千,钱即日毕”的信息。这可用于说明汉代(  )
A.契约订立注重程序规范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交换活动重视契约凭证D.政府强化经济管控
16.19世纪3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出口茶叶45万担,1868年增至152万担,1888年达到241万担。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促使种茶面积扩大,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大面积的产茶区。这说明当时我国(  )
A.茶叶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B.早期现代化出现加速发展态势
C.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入繁荣期D.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7.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对外扩张获得充足动力B.颁布民法典保护债务人利益
C.制订规则保护商业活动D.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18.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记载有对官府经营交易考核的“市课”。秦法也规定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由此可见,秦朝(  )
A.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B.重农抑商,打压商业活动
C.扰乱了商品交易的秩序D.强化以法治吏的治国方略
19.在印尼发现一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6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专家称之为“伪阿拉伯文”,这在当时中国外销瓷器中很常见。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瓷器是当时最主要出口物B.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
C.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D.唐长沙窑适应消费市场调整艺术风格
20.1953~1963年,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963~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9%。下列选项中,对1953~1973年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B.世界贸易组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C.中国积极参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电子商务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63条规定:“巴塞尔城和其他瑞士各州同过去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并解脱同帝国的关系,因此它们在任何方面都不须服从帝国的法庭或判决。”《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在确定王权在政治上的正统性的同时,对另一种政治实体也予以法律上的承认。该条约的第6条规定:“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选侯、邦君和各邦……应完全恢复他们在一方或另一方过去所享有的,或是可合法享有的教会或世俗领地上的一切,即使在此期间作出了任何相反的更动。”
——摘编自吴忠超《〈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材料二 基于尽快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考虑,美、英两国自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41年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双边对话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并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国际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摘编自章磊《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重构的背景及建立了哪些主要世界经济组织。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甘蔗栽种与甘蔗经过机械或化学的转化而生成蔗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砍伐和榨取、蒸煮和结晶、榨汁间和甘蔗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建立起来的。由此上层需要悉心规划劳动安排,对待下层则施以铁的纪律。——摘编自[美]西敏斯《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围绕“糖与世界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8世纪末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这是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强调市场的重要性,材料仅涉及在棉花作为商品的前提下,各洲间的具体分工职责,没有明确全球贸易过程中的具体因素,故“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材料仅涉及在棉花作为商品的前提下,各洲间的具体分工职责,没有明确具体的商业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故“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可知,东汉市井排列整齐,市楼可以加强对集市的监督,侧面反映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对比其他区域,无法说明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而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画像砖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东汉市井面貌,“完整”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先秦时期集中贸易的市已经出现,“开始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得全商品、原料、投资日益国际化,所以原产于亚非地区的砂糖和红茶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入英国市场,故选B项;砂糖和红茶并非产自于英国,与英国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当时亚非地区的砂糖和红茶主要依靠手工生产,排除C项;殖民扩张的发展客观上也会加速世界市场的扩展,实质上反映的还是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全球商品流通的影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筹集资本,购置机器,聘请技师,组织陶瓷生产”可知,清末民初出现一批采用近代机器化进行生产的陶瓷工厂,说明陶瓷行业向近代化工厂转型,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B项史实错误,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力图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所以使得战后非歧视最惠国原则成为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而且美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二者都不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1928~1932年部分国家平均关税税率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上升,这说明当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会导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故选B项;1929年经济危机最先爆发在美国,关税税率相对更高,说明美国相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更加严重,排除A项;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提高关税税率就是干预经济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和日本都相应提高了关税税率,尤其是美国更加明显,这说明美日经济一样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联网”说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故选B项;“完全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排除C项;“取消”说法错误,国际贸易中仍存在歧视,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750~1900年西方(欧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达到77.4%,中国、印度不断下降,说明以西方(欧美)为中心,而不是多中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印度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整体呈下降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50~1900年西方(欧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这与两次工业革命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50~1900年,世界殖民体系的日渐形成,西方(欧美)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亚洲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掠夺地、商品输出地,促使欧美和亚洲的实力易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④处于1990~1999年,这一时期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这与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关,故选D项;①处于1929~1938年,这一时期世界贸易额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19世纪初就已经解体,排除A项;②处于1938~1950年,而全球初步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③处于1960~1970年,而股份制公司大规模出现和发展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积络钱以万计”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使明代豪商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故选D项;没有比较,得不出“逐利观念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放弃”说法错误,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可知,政府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且政府根据券书解决纠纷,体现了政府对借贷问题的规范与重视,故选B项;资本性借贷是指为收取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的借贷性行为,材料仅涉及借贷现象的存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借贷性质,且资本性借贷在清朝取得显著性发展,故“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对于借贷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现象的发展而非衰落,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借贷现象的存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借贷媒介,故“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百货公司”“中国通商银行”“江南制造总局”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本国民族企业不断发展,投资银行的建立以及洋务企业的兴办,均带动中国经济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上海存在近代经济模式,但没有明确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上海地区的比较,故“上海是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开埠通商仅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非保障,逻辑错误,排除C项;材料还涉及有洋务企业而非仅有民族企业,故“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美国独立后横渡太平洋,发展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这丰富了太平洋贸易航线的线路,使全球贸易网得到一定的发展,故选C项;此举并未使中国改变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探索横穿太平洋的新航线并不是美国政府的目的,故排除B项;当时中国在对外正当贸易中,总体上有较大顺差,故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宋代出现了‘山市、河市、庙市’等各种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知,农民不能自己生产(即无法自给自足)的产品,通过草市来进行交换得以解决,这是对自然经济有补充作用,故选D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不合史实,应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抑商政策”,排除A项;“突破坊市的界限”在城市,而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排除B项;“始终得不到”不合史实,宋代对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草市持鼓励政策,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中,非常明确地标明了交易的双方、时间、数量、价格等具体信息,据此可知,这可以说明汉代的交换活动非常重视契约的凭证作用,故选C项;在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中,非常明确地标明了交易的双方、时间、数量、价格等具体内容,并没有述及该田契的“程序”,排除A项;田契属于买卖双方的自愿行为,与“兼并”无关,排除B项;在《曹仲成买地铅券》内容中,都是买卖双方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述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促使种茶面积扩大,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大面积的产茶区”可知,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程度加深,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选D项;中国茶叶生产区域化基本在唐朝时便已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期现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材料仅涉及中国的茶叶出口、茶园种植情况,没有明确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的现代化生产模式,故“早期现代化出现加速发展态势”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国的茶叶出口、茶园种植情况,但没有明确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相较于前期及其他地区间具体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故“进入繁荣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古巴比伦通过建立契约及设立证人并盖章的方式对于商业借贷活动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而保护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行,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对于经济行为的保护,没有明确对外政治扩张的具体影响,故“获得充足动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于经济行为的保护,一方面保护了债权人对于债务的偿还权益,另一方面在还清债务后予以销毁也保护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故“颁布民法典保护债务人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对于经济行为的保护,没有明确借贷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具体关联,且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有利于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故“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秦法也规定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可知,秦朝设置了专门官员监督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体现了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监管,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而且政府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商品交易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通过法律治理商业秩序,而不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印尼发现一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6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长沙窑出现了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的外销瓷器,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海外消费市场的需要,在外销的瓷器上印有效仿外国的文字,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瓷器的外销而没有明确瓷器在中国外销产品中的占比情况,没有比较信息,故“最主要出口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明确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情况,故“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但材料仅涉及中国外销瓷器中的纹饰带有阿拉伯风格,没有明确阿拉伯在贸易过程中的作用,故“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基础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在2001年才加入世贸组织,并没有积极参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电子商务开始发展的时间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1)影响: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2)背景: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战后西方各大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大战带来的灾难和惨痛教训;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积极主导建立新的经济组织,以确立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世界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解析:(1)影响:据材料一“在确定王权在政治上的正统性的同时,对另一种政治实体也予以法律上的承认”并结合所学得出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据材料一“应完全恢复……相反的更动”并结合所学得出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基于尽快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考虑”并结合所学得出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据材料二“1944年7月在美国……国际金融会议”并结合所学得出战后西方各大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据材料二“美、英两国自二次世界大战……谈判”并结合所学得出大战带来的灾难和惨痛教训;结合所学得出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积极主导建立新的经济组织,以确立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第二小问世界经济组织,据材料二“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并结合所学得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2.答案:示例:
论题: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阐述:中世纪,由于甘蔗产量小,加上欧洲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所以当时糖是稀罕珍贵食品,只有少数贵族和精英家庭才能消费得起。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洲际物种交流频繁,甘蔗在美洲大量种植。种植园经济的繁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使得运往欧洲的蔗糖不断增加,蔗糖的消费量猛增,蔗糖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食品。随着欧洲蔗糖消费的普及,欧洲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后,蔗糖被英国工厂大量生产出来,也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蔗糖生产的日益丰富,使蔗糖不再是欧洲社会上层特有的奢侈品,从而冲击了欧洲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总之,蔗糖消费的日益普及,使欧洲乃至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步。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材料概述的是蔗糖市场化和不断向外销售的过程,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由此可拟定论题,即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由此展开论述,厘清蔗糖的消费过程:据材料“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可知中世纪,由于甘蔗产量小,加上欧洲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所以当时糖是稀罕珍贵食品,只有少数贵族和精英家庭才能消费得起。但是自15、16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逐步连接成为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因此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甘蔗在美洲大量种植,又随着新航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上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使得运往欧洲的蔗糖不断增加,蔗糖的消费量猛增,蔗糖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食品。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化的发展提升了蔗糖的产量,蔗糖被英国工厂大量生产出来,蔗糖生产的日益丰富,使蔗糖不再是欧洲社会上层特有的奢侈品,从而冲击了欧洲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且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蔗糖此时已经成为普通消费品,蔗糖的消费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综上所述,蔗糖消费日益普及的过程也是欧洲经济发展的过程,蔗糖发展受到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