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检测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检测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3: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
A.是三省制发展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2.以下是汉唐选官制度的变革历程,从表中可看出科举制的实行( )
时间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名称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标准 德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 考试
组织者 地方官 中央委任中正官 中央官员
A.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使得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D.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3.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发布《庚申令》,明确批驳了“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的议论,强调“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坚持实行“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的主张( )
A.表明选官制度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手段 B.证明了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C.表明唯才是举是魏晋选官的唯一标准 D.适应了魏晋分裂时局对人才的需求
4.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品行——军功——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5.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而设立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制度。下表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监察机构或职官正确的是( )
A.①大司空②六科给事中③知谏院④肃正廉访司
B.①六科给事中②知谏院③肃正廉访司④大司空
C.①大司空②知谏院③肃正廉访司④六科给事中
D.①知谏院②六科给事中③大司空④肃正廉访司
6.表1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数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A.适应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 B.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7.西方各国大都实行比较严格的文官职位分类制度,即把各种文官职位的工作内容,按照行业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大类,再在各类职位中按照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分为若干等,在等以下再分若干级,每一等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职责要求。这种职位分类制度( )
A.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解决了营私舞弊乱象 D.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8.在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一直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官吏的任用依然取决于国王贵族的政治恩赐,很多政府官职由贵族成员担任,而且他们只是将官职作为副职,甚至雇用了临时工顶替。这说明了英国( )
A.文官制度存在较大局限性 B.建立文官制度的迫切性
C.君主立宪制加剧政治腐败 D.国王依然拥有专制权力
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对文官分类制度进行了改革,在行政职类之外增设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类,与此同时,技术类文官的数量也大为增加。上述改革(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破除了政党分肥现象 D.削弱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10.西方的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当议员,要当议员必须首先辞去文官职务;还规定文官不得加入任何党派或卷入派系之争,文官不得罢工,不得与党工组织和工会发生联系。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讲求职业道德 B.强调政治中立 C.健全行政规范 D.要求廉洁自律
11.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一改革( )
A.是政党政治长期斗争结果 B.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C.有利于政府施政的连续性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2.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材料体现出( )
A.清末教育观念正逐步改变 B.清政府为废除科举做准备
C.读书人仍然首选科举入仕 D.变法提高社会向学的风气
13.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考试成为选拔官员主要方式 B.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
C.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 D.选官更加趋于公平开放
14.晚清以来,新式学堂不断发展壮大,留学生日益增多,许多士子通过新式选官模式跻身于仕途。这一变化( )
A.优化了晚清的官僚队伍结构 B.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C.得益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 D.表明选官制度进入新的阶段
15.1983年10月,中组部出台文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这次改革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僵硬的局面。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人数由原来13000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高层干部的法制意识 B.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C.调动人们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D.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阅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内容
1979年 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一大批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1980年 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
1981年 陈云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
A.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B.干部管理实现了现代化
C.党管干部的原则正式确立 D.干部选拔服务改革开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80年代,英国国会就针对政府机构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某些改革。但真正有意义的文官制度改革是在19世纪中期。它是在自由主义者极力敦促和主张下进行的。1848年,自由主义者屈维廉、诺斯科特花了大量时间,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于1853年底拟订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即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
报告描述了英国当时的文官现状,揭露了其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改革计划: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等等。诺斯科特、屈维廉等人希望通过这一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工作功能。
这一针砭时弊的改革文件作为指导19世纪50-70年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纲领,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摘编自《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原因初探》
(1)《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2)该报告折射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哪些特点?
19.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题目难度大大低于汉人、南人,录取时,分右榜和左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四种人各占录取名额的四分之一。元朝基本确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制,而且乡试基本是以省为单位举行,改变了唐宋科举实行以府州为单位实行解试的做法。考生除允许带《礼部韵略》入场之外,严令禁止怀挟文字,每名考生由一名士兵搜检。使科举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为明清科举走向完善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兵《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为英国选官制度的变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范例。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的成长1780—1939年》等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并指出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分析其动因,并指出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献。
(3)结合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结合所学概述南京国民政府将“构想”落地的措施。
20.事久则弊生,制度亦需在与时俱进中因革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材料二:窃惟科举之弊,古今人言之綦详。而科举之阻碍学堂,妨误人才,臣世凯、臣之洞等亦迭经奏陈……强邻环伺,讵能我待。……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殊常之举动,方足化群疑而消积侮。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制度,围绕制度演进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C
6.A
7.D
8.B
9.B
10.B
11.C
12.A
13.D
14.A
15.B
16.D
17.(1)相同:都包含推荐和考试两个环节。不同点:两汉察举制是他荐,隋唐科举制是自荐。
(2)特点:录取人数多;考试程序严密;由政府主导;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18.(1)原因:英国国会曾经针对政府机构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某些改革;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益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当时的官僚体制存在弊端,行政效率低,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自由主义者的敦促和主张。
(2)特点:统一管理,科学分类;公开考试,平等择优;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19.(1)表现:优待蒙古、色目人;完善考试层级;严肃考试纪律。
作用:吸引蒙古、色目人学习汉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为明清科举制完善奠定基础;提升考试公平性,有利于选拔人才,巩固统治。(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监察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2)变化: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
动因:大英帝国的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任答3点即可)
文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3)构想:官员为国民公仆;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监督。
措施: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考试权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颁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任答2点即可)
20.题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并不断完善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逐步形成了两党制,政治斗争日益激烈,旧的文官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西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的文官制度应运而生。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公开考试、平等择优,职务常任,严格考核,赏罚分明;走向专业。文官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协调了内部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