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检测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检测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4: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周代王室“朝国人而问焉”,“致众而问焉”;设立“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由此可知,周代( )
A.“天人合一”观念盛行 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具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D.是官僚政治制度的开端
2.唐武德至贞观前期,尚书左右仆射为正宰相。贞观后期开始,尚书左右仆射作为正宰相还需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字样,意为像中书省、门下省的三品官一样参与宰相事务;唐中宗时期,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仅是兼职宰相,而非正宰相。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①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②权力制约机制严密
③官员考选制度完善 ④三省制度遭到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如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知( )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长期战乱导致中国总人口不断减少 B.科举制推动官员数量的增加
C.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治理复杂度提升 D.清代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4.据甲骨卜辞显示,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据此可知( )
A.分封制的发展与完善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家天下”观念强化
5.西方某一文献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这一规定(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保障了封建主特权
C.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D.照顾了市民的利益
6.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任职资格审查必须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规定资格审查现场的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进行控告,即使无人提出控告也要由现场投票决定去留。这一做法( )
A.抑制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有利于推动司法公正
C.适应民主政治发展需要 D.避免了官员贪污腐败
7.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选举权的扩大,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的选票,通过“竞争—退出”机制,在两党之间选择绩效更优者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使得他们的“呼吁”更有份量,也更加愿意以“呼吁”的方式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表明1832年改革( )
A.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B.奠定了和平改革的基础
C.提高了民众参政的热情 D.加剧了议员竞选的矛盾
8.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反贿赂法相关规定从“如果有人受贿”变为“如果有人收受贿赂并危害民众”。公元前4世纪,“危害城邦”成为界定贿赂行为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法庭有了明确的判断依据。这些变化反映了雅典( )
A.重视用法律维护公共利益 B.城邦民众已接受反贿赂法
C.直接民主制弊端日益显现 D.陪审法庭执法的程序公正
9.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体现出我国( )
A.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B.政治协商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C.开始实践多党合作 D.政协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职能
10.中央苏区政府在地方选举代表时,以投豆来代替投票进行选举。具体做法如下:如果要从六个候选人中选出三个代表,临投票时,就让六位候选人站成一排,背对选民,每个选民分三粒黄豆,同意谁当代表,就在谁背后碗内放一粒,得豆最多的三人当选。这一时期的“豆选”( )
A.阻碍了民众与干部的交流 B.践行了直接民主的理念
C.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 D.推动了根据地政权建设
11.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称为《训政纲领》,从中国民党获授予双重责任:督导人们行使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并监督政府行使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据此判断,《训政纲领》颁布的目的是( )
A.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 B.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C.顺应近代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 D.压制民主党派联合参政的热情
12.民国初年政党“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国会选举“未闻有一党发表政纲建旗帜以卜人民之祈向”。各政党的经费主要源自行政拨款,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和袁世凯。这说明民国初年( )
①政党个人色彩鲜明 ②政党忽视民意
③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④政党政治畸形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1906年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B.近代官僚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 D.人民迫切要求改革落后的制度
14.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15.1906年清政府推行丙午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而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的时间也极为短促,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改革存在失败风险 B.预备立宪获得了民众认同
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 D.满汉对立问题得到了缓解
16.王安石曾上书皇帝指出“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而风俗日以衰坏。”后来王安石为了解决“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所提出的办法是( )
①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 ②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③推行均输平准 ④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18.【英国选举制的发展】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人曰变动极大,一些曾经繁荣的选邑衰落为“衰败选邑”,很多发展起来的大城镇因不是选邑,却不能向下院选送议员。郡的选举权标准依据的是1430年的规定:凡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持有农拥有选举权。苏格兰地区的郡居民拥有价值100英镑资产的居民才有选举权,绝大多数人被排除在选民之外。改革前的英国只有不到1/3的选区有竞选活动,贵族和地方地主操控了选区。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改革历程 改革内容
1832年议会改革 五十六个衰废城市失去单独派出议员的资格,改为归入郡区选区;新兴的工业城市席位大幅增加。在市镇中,年付十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十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五十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两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
1867年议会改革 有四十六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在城镇,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选举权,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租户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 七十九个居民人数不到一万五千人的城镇选区被取消议员资格;选区人口每增加五万,则可增选议员一人。凡拥有年净收入不少于10英镑的土地或租地经营的成年男子均可登记为选民。
——摘编自伯纳德里克著《民主》(1)根据材料一,简述光荣革命后英国选举制度的缺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改革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的动因大都是为了化解和克服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化解原有矛盾的过程中,又常常产生革新与守旧之间新的矛盾。能否克服改革阻力,将改革顺利推行下去,关系改革成败,进而关系社会能否稳定发展。
改革通常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上的一些改革,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只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单项改革。这种单项制度的改变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取得一些效果,但对于克服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往往效果不佳。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经济社会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自白钢《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请以“改革的成与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B
6.C
7.B
8.A
9.A
10.D
11.B
12.D
13.A
14.A
15.A
16.B
17.(1)有利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秦国县制的经验积累;全国统一及其疆域的奠定;法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贵族政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基本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18.(1)缺陷:衰败选区占据大量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议席很少;对财产资格的限制剥夺了大部分人的选举权;贵族和地主操纵议会。
(2)背景: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工人阶级要求获得自身政治和经济权利。影响:新兴工业城市在议会中代表权增加;工人阶级逐渐获得普选权;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19.(1)原因:社会历史传统的限制;缺乏政治变革的基本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尚不具备;国民素质总体不高。
(2)特色:各党派和阶层参政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三三制”政府领导体制的独创性;民主选举制度的普遍性与直接性。
影响: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广泛的民主权利,团结了开明地主和人士,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3)启示: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与其历史环境息息相关;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发展的保障。
20.【示例】
观点:改革的成败受到政治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论述:改革的本质是制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通过改革,可以使制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凝聚发展共识,促进社会进步。但是,统治集团对改革的共识和执行力、支持力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到改革的成败。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由于秦国历代统治者对改革的持续支持,以及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宋代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以及改革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所以改革失败。
总之,任何改革的成败,都要以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衡量标准,能否克服改革阻力,将改革顺利推行下去,关系到改革成败和社会能否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