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猫(课件)【2023秋人教七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猫(课件)【2023秋人教七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9 08: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同步公开课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郑振铎
16 猫
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你和它们肯定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情吧!
一位作家先生曾经养过几只猫,他和猫之间又有哪些事情发生呢?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认识三只“猫”
4
探究“我”的情感
5
侦破“芙蓉鸟”案
6
思考探究
7
课堂小结
8
积累拓展
9
字音字形
耗( )    涩( ) 绫( )
郁( ) 惰( ) 怂恿( )
详( ) 丐( ) 怅( )
蜷( ) 嘱( ) 惩( )
冤( ) 虐( ) 潜( )
hào

línɡ
sǒnɡ yǒnɡ

duò
xiánɡ
ɡài
chànɡ
quán
zhǔ
chénɡ
yuān
nüè
qián
检查预习













畏罪 逃

待会儿( )
迫不及待( )
多音字
检查预习
dāi
dài
( )声匿迹
销 xiāo
( )逝
消 xiāo
销 消
( )食
啄 zhuó
雕( )
琢 zhuó
啄 琢
形近字
怂( )
恿 yǒnɡ
奋( )
勇 yǒnɡ
恿 勇
耳熟能( )
详 xiánɡ
慈( )
祥 xiánɡ
详 祥
词语解释
污涩:
绫:
小侣:
怂恿:
预警:
怅然:
蜷伏:
检查预习
肮脏且不光滑。
一种丝织品。
小伙伴。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弯着身体卧着。
妄下断语:
畏罪潜逃:
悲楚:
若有若无:
提心吊胆:
怒气冲天:
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的逃跑。
悲伤凄楚,悲苦。
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极其愤怒。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
3.学会尊重生命,平等对待生命。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主要著作有《家庭的故事》《桂公塘》《山中杂记》等。
知识必备
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认识三只“猫”
1.作者养了几只猫?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试从来历、外形、性情、家人的态度、最后的结局等角度进行概括。
第一只猫
来历: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
性情:很活泼
地位:很受喜爱
结局:病死
“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比喻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略写
来历:从舅舅家要来的
外形:浑身黄色
性情:更有趣,更活泼,
会爬树,捉老鼠。
第二只猫
地位:很受家人的宠爱
结局:丢失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略写
来历:流浪猫
外形:毛色花白,不好看。
性情:不活泼,忧郁,懒惰。
地位: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死亡
第三只猫
“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详写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探究“我”的情感
2.“我”对这几只猫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一只猫
情感态度:感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
丢失后的心情:一缕辛酸
最后的结果:向别处要一只
结构作用: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只猫
情感态度:为它提心吊胆;饭后的娱乐
丢失后的心情:怅然的,愤恨地,诅骂
最后的结果: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结构作用: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铺垫。
第三只猫
情感态度:不大喜欢;愤怒
丢失后的心情:十分难过,难过的多
最后的结果: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作用: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3.作者不大喜欢第三只猫,但它亡失后却“更难过的多”,这是为什么?
第一只猫的亡失是“天灾”。
第二只猫的亡失是“人祸”。
第三只猫的亡失则完全是“己过”,而且这个过失无法补救。
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侦破“芙蓉鸟”案
侦破悬案——芙蓉鸟事件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
丑猫
三、法官:“我”
四、法官断案依据:
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深层原因:
猫的来历、猫的不活泼、猫的难看……
“我”的断案结果是什么?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
反复
五、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六、案件真凶:
七、案件定性:
一只黑猫
冤案
八、无辜猫的陈述:
“丑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一定有话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
“丑猫”有哪些“所爱的东西”被夺走了?
假设前两只猫吃了美丽的芙蓉鸟会怎么样?
如果是前两只猫吃了芙蓉鸟,也许我们会原谅它,不至于那么愤怒,因为它们本来就讨人喜欢。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为什么“我”会如此悔恨?
在这件事中,“我”和猫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是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而已!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
《猫》仅仅是在写猫吗?
《猫》不仅仅是在写猫,猫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现实的人性,损人利己的路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周家丫头、看似爱猫实则不爱猫的三妹、像猫一样地位卑微的张妈、追求平等,勇于自省的“我”……再往深处想,《猫》中的猫不仅仅是猫,猫也是人,猫的遭遇,就是人的遭遇;猫的命运,也就是人的命运,比如张妈。如若我们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一样会遭遇猫的命运。
思考探究
在对第三只猫的悔恨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通过“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而自责、忏悔,告诉我们凡事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且我们要尊重生命,平等地对待生命。
写作特色
1、结构巧妙。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
3、心理描写真挚细腻。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
积累拓展
1.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阅读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记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300字以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