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及代表性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B.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 D.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2.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时期部分政令需“以次传书”,即按照文书送达方向在相邻政区间转相送递。传送中,“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殿(也)”,“辄相报”即“书到相报”。这一做法( )
A.折射出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 B.有利于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
C.旨在规范中央行政权力运行 D.是政府监察制度的重要补充
3.下表所示为某学生搜集的不同时期部分文人对唐代藩镇的相关评价。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天下兵又动,太平竞何时……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韩愈《归彭城》
“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 李攸《宋朝事实》
“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 顾炎武《日知录》
A.学者立场和时代影响历史书写 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唐代藩镇的一手史料
C.历史研究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 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
4.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 D.丝绸之路的废止
5.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 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6.下面是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商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1895~1914年 53 4697 196 280000
1914~1919年 463 90801 116 103153
A.中国近代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内外环境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社会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7.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8.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指出,在民权革命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力争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的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国事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实行工农权独裁制的最好方式。”据此可知,中共六大的主张( )
A.奠定了以俄为师道路的基础 B.促使土地革命模式发生调整
C.利于打开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D.引发了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
9.《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这些法规( )
A.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有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10.上海市于1986年选出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正式批准了1家企业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并于198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形成了国家股占74.5%、单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业法人单位认购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发行的个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权结构。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深化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11.阿拉伯阿巴斯王朝时代,发生了一场长达百年的翻译活动,翻译了大批希腊哲学、数学、艺术和来自印度的医学典籍,如阿拉伯人根据希腊的哲学和科技翻译典籍以及印度宗教文化典籍创作出《动物志》一书,开拓了动物及其相关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这可用于说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
A.侧重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B.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C.体现出文化扩张的政策 D.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12.下面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单位:%)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A.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C.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无效性 D.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历程
13.马克思在1870年9月说:“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马克思意在说明( )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的必然性 B.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
C.巴黎公社失败教训需要总结 D.空想社会主义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拉美国家的民族领袖提出摆脱“门罗主义”、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桑地诺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开凿运河”和“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墨西哥领导者提出“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委内瑞拉领导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这些倡议的提出说明( )
A.拉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B.唯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C.政治集团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
15.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
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宋代消费观念](14分)
材料一
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过分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变化,人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均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材料二
马克思说过,“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宋代中下层居民消费意识的增强,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扩大了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时,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饮食业发达,新的服务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如租赁业、邸店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文学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城市里的瓦子、勾栏是大众艺术的场所,平民百姓在这里尽兴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又欣赏自己阶层的艺术。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8分)
17.[近现代外交发展](14分)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17日,指出“民国政府已稳固建立。为求有助于我们同外国的往来,并更好地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早日承认将是得策的”。1923年,孙中山指出要“恢复我国家以前之一切丧失土地和主权”,提出“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地位”。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了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外交主张发生的转变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8分)
18.[中西教化](15分)
材料一
《圣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彰显出丰富的社会规范思想。基督教要求人们立足于世俗社会来追求理想的天国,要求人们应当遵守世俗社会的法律。《创世纪》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圣经》孕育了基督教法治传统的萌芽,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双峰对峙”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教会影响力逐渐削弱,但在西方的个人价值、尊重人格的理念及婚姻、财产、继承、犯罪与刑罚等方面,教会法都一定程度地融入了近代法律条款中。
材料二
周公“引德入礼”,将道德观念注入礼的范畴,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念,用“德”来沟通天命,使“德”成为评判是非的准绳和圭臬。荀子在重视“礼”的作用时,把“法”摄入“礼”的范畴,把“礼”和“法”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和起点。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统治者通过特定的礼仪规范,以实现道德教化对民众进行引导与劝勉,使人遵守“上下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同时,即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理想,却总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差级制的现实所遮蔽和湮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靳浩辉《中西文化对勘视阈中的礼法之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和近代基督教对社会教化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礼治传统与西方基督教法治传统的不同点,并简析其原因。(9分)
19.[殖民扩张与文化](12分)
材料一
拉丁语最早只是古罗马拉丁姆地区的方言口语,且没有书面形式。随着罗马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作为通用语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作为帝国名义上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也由此开始进入基督教教会。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语的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揭示了早期国际通用语的形成演变过程。罗马统治者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扩展疆土,将其语言也带到被征服地区,拉丁语作为行政通用语便成为理所当然之选。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拉丁语的影响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成为宗教领域、科技和学术领域的通用语。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即便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仍得以保留下来。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英语也随之被带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国因贸易需求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詹姆士城。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点。1840年,英国占领新西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就是英语的全球传播史。在上述这些地区,英语逐渐稳定下来并发展出多种变体。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相同之处。(6分)
宜昌市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考查文明起源。由图片中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区域及代表性成就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分布广泛等特征,故C项正确。A项中“孤立隔绝”、D项中“渐趋一致”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干中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因此无法得出中原文化是否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
2.B考查秦朝文书制度。根据“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殿(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部分文书在相邻政区间传达时,需要向传来方另发文书报告所传文书已到,还需要在文书的正文处签署何时到、到县名称、由何县发来等信息,这有效保证了政令及时传达,利于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故B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故排除A项;这一做法的目的并非规范中央行政权力,而是提升行政效率,强化集权体制,故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这种文书系统的监察功能,故排除D项。
3.A考查史料价值与唐代藩镇。根据材料可知,三则评价分别源于唐朝、宋朝、明末清初时期,韩愈身处唐代时期,看到了藩镇割据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认为应打击藩镇;李攸作为宋朝人,受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影响,他认为唐灭亡源于藩镇割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持;顾炎武身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趋于顶峰的时期,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权力,因此他看到了唐朝藩镇虽然不利于中央行政,但却客观上保持了唐朝的稳定,藩镇之间相互制约,使得没有谁可以来推翻唐王朝,朝廷只有维持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得地方保持着牵制,王朝才不会灭。三者的观点受到其立场与所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三则评价均非一手史料,故排除B项;“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但不都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进行最终判断,故排除D项。
4.A考查元明时期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州发展迅速,明朝时期,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统治者实行“海禁”,泉州日益衰落,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这时中国手工业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不是流出,故排除B项;明朝的朝贡贸易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衰影响有限,且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将这种贸易往来推向了高峰,故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衰落,但没有完全废止,故排除D项。
5.D考查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由材料中“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 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等信息可知,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措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D项正确。明清之际的中国仍然为封建社会,故排除A项;宋元时期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故排除B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明末清初”,故排除。
6.B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1895年”“1919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国内环境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国际环境从列强对华侵略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战等分析可知B项正确。从资本额来看,外商企业占优势,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故排除C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但美国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故排除D项。
7.D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以来的中西学之争和新旧之辩,经历了器物上的“师夷长技”、制度上的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在西方行之有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屡屡碰壁。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他们大多在传统价值崩解的年代中成长,反思此前变革失败的缘由,体会到不摧毁几千年历史凝结成的顽固社会心理,就难以实现物质、制度的现代化,遂向旧文化传统发起挑战,谋求对深层的思想根源进行彻底改造。因此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从戊戌变法以来的思想方面的发展历程,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C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根据“力争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可知,中共六大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革命政权的时代,即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故排除A项;建立苏维埃政权与土地革命的模式无关,故排除B项;国共对峙局面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已出现,并非中共六大决议所促成,故排除D项。
9.C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由材料中“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等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保护了妇女的权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A项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底,晚于材料中的时间“1950年”,故排除;B项应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于材料中的时间“1950年”,故排除;D项中“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10.C考查现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企业由管理型逐步向经营型转变,股票发行说明企业开始探索股份制改革,这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企分开与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于21世纪初,故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故排除D项。
11.D考查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根据材料“翻译了大批希腊哲学、数学、艺术和来自印度的医学典籍”“开拓了动物及其相关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新视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用于说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否侧重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故排除;“欧洲近代思想解放”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文化扩张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
12.A考查德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根据第一幅柱状图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的德国三大行业中农业占据优势,但是到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工业和服务业比例提升,农业占比下降,这有利于推动德国城市化发展;第二幅图中城市人口比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得以迅速提高,这也体现出两次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资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3.B考查巴黎公社革命。根据材料“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 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可知,材料中马克思是要说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足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工人阶级与新政府之间的斗争,不是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斗争,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马克思在1870年9月说”可知,当时巴黎公社革命尚未发生,故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并未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故排除D项。
14.D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拉丁美洲的国家致力于摆脱门罗主义和其他殖民帝国的控制,因此提出了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开凿运河”“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的提出表明拉美国家深感要实现民族解放,必须要改变经济上对美国等帝国主义的依赖,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独立与振兴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侧重于经济视角,故排除C项。
15.B考查全球经济治理。根据材料“‘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可知,中国通过G20引入中国对国际事务治理理念,这显然有利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问题,且早在1967年随着欧共体的诞生,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已兴起,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故排除C项;西方霸权主义政策至今仍然存在,故排除D项。
16.(1)变化: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流行风尚。(2分)原因: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市民阶层崛起;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过分追求。(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影响: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4分,任答两点即可)但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导致社会精英群体贪图享乐,进取心减退,不利于社会变革;导致拜金主义思想盛行,使社会蕴含着严重的精神道德危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
17.(1)转变:从承认不平等条约到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2分)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中华民国成立时,希望得到帝国主义国家对新政权的认可和支持。(2分)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帝国主义对北洋军阀的扶植导致国内割据混战;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
(2)特点:服务于国内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调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影响: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促进了社会规则、规范意识的普及;影响了近代法律的内容(援引宗法法律);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儒家注重自律,基督教法治更凸显他律;儒家意在构建等级社会,基督教强调平等理念;儒家注重权力至上,基督教凸显法律的地位;儒家注重集权,基督教强调限权。(6分,任答三点即可)原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世纪和近代西欧王权相对较弱;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要求固守等级秩序,社会阶层间流动性较弱,西方近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突破传统社会秩序。(3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原因:伴随罗马对外扩张逐渐得以流行;迎合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通用语。(6分)
(2)相同之处:都伴随着扩张而发展;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都体现出语言的延续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