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一)(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一)(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9 14: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A)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阅读小说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能认识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的心灵。有人伶莉,有人痴傻;有人阔(chuò)_____,有人贫穷。有人让你(è)_____然,有人让你赞叹。有时你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震(hàn)_____,你会(chān)_____杂进一些自己的情感。当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你对小说的爱才会与日剧增。通过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我们感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甲];读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我们与作者一起[乙]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阔(chuò)____ ② (è)____然 ③ 震(hàn)____ ④ (chān)____杂
(2)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3)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甲]约束 [乙]揭露 B.[甲]束缚 [乙]揭发
C.[甲]束缚 [乙]揭露 D.[甲]约束 [乙]揭发
2.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晁盖人称“托塔天王”,他平生仗义疏财,喜欢结识天下好汉,曾从雷横手中救下“赤发鬼“刘唐。
B. 杨志因杀死泼皮牛二,被打入死囚牢,刺配北京大名府,后押送生辰纲被劫,走投无路到二龙山落草。
C. 鲁智深一生行侠仗义,疾恶如仇。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的途中,先在瓦罐寺杀了两个强人后,又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之女。
D. 李逵为了替宋江买鱼,和守鱼人发生争执,误将鱼放跑,由此与张顺发生打斗,最终被张顺诱到水中打败。
(2)请你根据以下诗歌,概括英雄事迹,补全下面鲁达上梁山的英雄帖。
鲁 智 深
聂绀弩
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姻缘说堕桃花雨,儿戏蹴翻杨柳烟。
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
独撑一枚巡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
(3)《水浒传》采取链式结构,请结合林冲、杨志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
3.校宣传部想拍摄一部主题为“诗话姑苏”的纪录片,同学们用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4分)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李白《渡荆门送别》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① 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② 。
[注]① 秦楼人: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② 赋登楼: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4.下面选项中和“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感情基调截然不同的一项是( )
A.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这首词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渔洋山记
沈德潜①
渔洋山,王阮亭② 尚书取以为号者也。山在太湖滨,从玄墓山还玄阁望之,如履舃③ 在几案下,可俯而拾。余爱山之名,欲往游焉。
取道来堆山,经钱家磡上阳村,一路在梅花园中。沿湖滨行,湾环回折,始疑甚近,久而愈远。过十馀里,入渔洋湾。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绕湾而行,又三五里,渐入渐深,窅④然无人。登山之巅,全见太湖。湖中群峰罗列,近而最大者为西洞庭,相望者为东洞庭,远而大者为马迹,其馀若沉若浮,倏见倏忽,不可名状。从巅顶别径而下,树木丛杂,侧身低首,始免挂罥。
入昙花庵,庵有老僧,长眉卷发,见客无酬接礼。问以王阮亭尚书曾至此间,曾留遗迹与否。僧言幼即挂瓢⑤ 此,垂七十年,未见有官人至此山,亦不知王为何人也。因思阮亭为风雅总持,语妙天下,而手版⑥ 匆忙,未及亲赴林壑,而领略其胜者;又无诗笔通灵,足以发挥湖山之胜。古今来如此者可胜数耶! 怅然久之。以日晚不及更游,仍从渔洋湾觅故道归。
于时村落中炊烟浮动,白云顾还,遥望梅花林,如残雪满山,而夕阳一抹,晃漾其际,倍觉冷艳可爱。久之,返还玄阁,将昏黄矣。灯下濡笔作记,恐如东坡所云“清景一失后难摹”也。
(有删改)
[注]① 沈德潜:清朝诗人。② 王阮亭:即王士禛,号阮亭。③舃(xì):鞋子。④窅(yǎo);幽深。⑤ 挂瓢:指隐居或隐者傲世。⑥ 手版: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近 而 最 大 者 为 西 洞 庭
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久而愈远(更加) B.不可名状(说出)
C.领略其胜者(美景) D.以日晚不及更游(深入)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人如鹿豕状,见余至,以游人不到处,甚骇。
9.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记游渔洋山。请阅读全文,梳理文脉,完成下表。
行踪 所见之景(人)
取道来堆山,沿湖滨行 湾环回折
入渔洋湾,绕湾而行 A.
登山之巅 湖中群峰罗列,若沉若浮,倏见倏忽,不可名状
B. 庵有老僧,长眉卷发
从渔洋湾觅故道归 C.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三段的“怅然久之”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受。
10.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灵动的笔致,使得所写之景动静相宜,充满通灵之感。
B.古人在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字、号,如文中所提“东坡”即苏轼。
C.作者此次出游,不仅是为了领略自然风光,还带有寻觅隐居老僧的目的。
D.文中景物描绘的同时,不离写人,二者相结合,为作者抒发感慨做铺垫。
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完成题目。
中考在即,学校举办了“与焦虑同行”主题座谈会,作为特邀嘉宾,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ABC 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此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而引起后果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而产生的信念。
心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人们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绝对化要求:认为某事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总是用“必须”“一定”这类词来表达想法。转变的方法就是变绝对为可能。
2.过分概括化:只看到事物的负面信息,而忽略好的方面。转变的方法就是要辨证地看问题,看到负面也要看到正面。
材料二:
焦虑的小丽
小丽正在备战市运会,她的800米成绩怎么也不能让教练满意。每次练习,教练都说她没有认真体会技巧,把她批得体无完肤,还刺激地,说她完全不是搞体育的料。在小丽因焦虑而想要放弃的时候,教练没再逼迫她,而是从学校调来了去年的800米第五名小娟,同她一起训练。
小丽认为教练一定不想重点培养她了,她绝对没有前途了,而且教练请回小娟一定是为了伤她的自尊。一连几天,小丽都在过度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训练时她注意力涣散,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甚至出现了失眠、乏力等身体状况,心理上还排斥训练,厌恶小娟。
同队的师姐劝她:“训练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关键是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教练不会无缘无故地为难一个运动员,他是想激发你的潜力。要是他真觉得你不行,大不了劝退你。这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你的警觉性,激活心理与生理机能,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取得佳绩。这样想来,小娟既是你的竞争对手又是你的学习目标,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材料三:
如何与焦虑同行
1.心态篇
找到引发焦虑的非理性信念,把它们转化为理性信念。
2.执行篇
从思考切换为执行。实在焦虑得不行,可以放开那件事,从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做起,做出小小的改变。这个动作的精髓在于恢复信心,恢复对生活的掌控力。
11.主持人请你将“ABC理论图示”的① ② 处补充完整。请阅读材料一,完成任务。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12.主持人分享了有关小丽的案例,请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一,用“ABC理论”分析小丽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3.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心声(下图),针对大家的想法,准备一次即席发言,并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作提示:① 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 思路清晰;③ 语言得体;④ 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人在旗在
张品成
① 秦千起知道那晚的事不是梦,但娘非说那是他做了一个梦。
② “爷回过。”秦千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娘,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你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说话。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A]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③ “没的事嘛!”娘有些急了。“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④ 自那以后,秦千起真的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就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⑤ 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吗?”“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火说,“睡哩!睡!”
⑥ 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身体每况愈下。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
⑦ 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⑧ 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命根子。” “命根子?”娘说:“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你爷他们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只要活着旗就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⑨ “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B]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娘你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他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秦千起对着娘的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⑩秦千起去了码头做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山外的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
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子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做演讲。
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好些人都摇头,有个人让他登记下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说可以帮着找。
过了几天,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三个男人进了屋。
“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哦”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他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B]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布包。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A]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男人说:“你爷秦高丰同志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4.以秦高丰为叙事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
15.小说原题为《人在旗在》,但有的网站在转载时改成了《油布包》,你觉得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16.揣摩下列语句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传递出的人物的心理。
(1)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
(2)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
17.A、B两句话在文中分别出现了两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8.下面是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你认为本文能不能编入这个单元?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
第四单元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