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5:02:24

文档简介

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A C B C B A C D A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D B A D A A D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B B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17 分)
(1) 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2分)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战争频仍;(2分) 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2分)文化上,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流落民间,带来文化下移,私学兴起。(2分)
(2) 认识:
孔子不顾年高与路途遥远,为宣传政治主张、重建社会秩序而周游列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与道德情操。(2分)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孔子提出的“仁”、“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等主张不能满足诸侯富国强兵的需求,未能得到所到诸侯国的重视。(3分:主张2 分,未引起重视的原因1分)
周游列国丰富了孔子的人生阅历,有利于完善其思想体系。(2分)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答案包含:孔子周游列国体现的精神,孔子的主张及其未受到诸侯国重视的原因,周游列国对丰富孔子学说的意义,孔子思想的文化意义等四方面。不局限于参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8. (17分)
(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2分)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措施:建立行省直接管辖东北、云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政院直接管辖吐蕃地区;设北庭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6分)
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9.(16分)
(1)特点:兴起于工商业发达地区与交通要冲;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人口集中;以江南地区为主;出现专业分工。(4分)
发展: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商业资本聚集;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开设工场的新的经营方式(或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
(2)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8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2023.11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现。例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大甸子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朝天嘴、三星堆、马家桥等文化遗都出土了许多这一风格的陶酒器。这反映了当时
A. 区域间文化的交流汇融 B. 手工业生产技术较为发达
C. 社会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D. 多元的文化格局开始出现
2.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反映出
A. 各国实力实现均衡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广泛推行
C. 富国强兵成为时代追求 D. 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建立
3. 表1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些主张的中心议题是
学派 主张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表1
A. 贵族政治的瓦解 B. 社会秩序的重建
C. 社会经济的发展 D. 选官制度的变革
4. “大变局”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深刻变化与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朝大变局的主题是
A. 经济与科技的飞跃 B. 军事实力的增强
C. 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和建立 D. 思想文化的活跃
5. 从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
A. 扩大了刺史监察权力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削减了郡治管辖范围 D. 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书,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这部书是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资治通鉴》
7.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这有利于
A. 瓦解门阀士族专权 B. 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C. 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D. 消除各民族间的冲突
8. 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据此推断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B. 丝绸之路促进商业发展
C. 南北方经济达到平衡 D.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9.民众生活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情节可能出现于唐朝的是
A. 阅读雕版印刷品 B. 吃玉米做成的食品
C. 使用青花瓷餐具 D. 采集棉花用于织布
10. 《资治通鉴》记载: “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导致了
A. 均田制的瓦解 B. 国家对人身控制的减轻
C. 人头税的废除 D. 商人法律地位不断提高
11.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隋唐统治者这些举措
A. 消除了佛道对儒学的冲击 B. 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持续变革
C. 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 遏制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12. 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 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表明
A. 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B.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 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D.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13. 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崇文抑武”的国策
C. 男尊女卑的传统 D. 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14.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 《牡丹》 《海》 《苏枝谱》 《杨录》《昆虫草木略》 《离经》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A. 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 B. 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C.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转变 D. 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
15. 《辽史》载: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反映了
A. 契丹与汉族矛盾加深 B. 社会等级的严重分化
C. 地方行政制度的革新 D. 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16.南宋时四川眉山程氏刻印的《东都事略》一书目录后面有一个“牌记”,内容为:“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牌记内容体现出了非常明确的版权。这一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A.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B. 政府思想控制严格
C. 书院教育比较发达 D. 科举制度影响深刻
17.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 ‘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地方割据风险 B. 加强边疆地区的开发
C. 打破各地民族隔阂 D. 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18.唐代和平时期,出身寒素的官员比例在25%左右,多是通过科举入仕。明代进士出身,上三代纯平民家庭占43.34%。据此可知, 明代科举制
A. 促进了士庶平等 B. 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导致等级秩序瓦解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19. 内阁制度确立后, 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 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A. 宰相制度逐步得到恢复 B. 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C. 内阁成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 D. 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20. 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清朝
A. 强化地方吏治 B. 抵御殖民侵略 C. 完善法律建设 D. 加强边疆治理
21. 图6为明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经济转型 B. 反映了人口数量激增
C. 源于农业的衰退 D.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22. 下图反映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是
A. 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B. 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C. 农民起义蜂起云涌 D. 推动封建社会走向鼎盛
23. 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顺应了
A. 西学东渐的潮流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资产阶级的形成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24.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 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
C. 社会转型因素的萌发 D.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5. 王阳明说: “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 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这一观点
A. 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B. 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
C.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17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 (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孔子自五十五岁弃官离鲁,到六十八岁离卫返鲁,前后在外凡十四年。这十四年,孔子不仅是在奔波求仕,也是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但孔子胸怀万卷书后的万里之行不是一事无成, 而是收获丰盛。正是由于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才让孔子成为了更好的学问家和思想家。
—摘编自李启谦《孔子周游列国论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背景。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周游列国行为的认识。 (9分)
27. (17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与影响。 (9分)
28.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 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特点。除工商业市镇兴起外,明清工商业还有哪些发展 请举例说明。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