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专题二十四 人与环境
高考生物总复习知识讲解
基础篇
考点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 生态占用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
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生态足迹的值 越大 ,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
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与食用
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
1)从世界范围看,人口将继续增长。
2)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虽明显下降,但我国仍是人口大
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3)一般,人口越多,生态足迹会越大,造成地球生态赤字越大,环境压力越
大,因此应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主要类型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和水泥生产等→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水资源短缺 人口剧增及人类活动
臭氧层 破坏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土地荒漠化 人类活动
生物多样性 丧失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水体污染(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等
2.影响:对生物圈的 稳态 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类型 内涵
直接价值 ①实用价值: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如纤维、木材)等;②非实用价值: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间接价值 ①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②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③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
质、调节气候等;④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的生态价值
潜在价值 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原因 内容
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
化,如将森林砍伐或开垦为耕地
掠夺式利用 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等,是物种生存受到威
胁的重要原因
其他原因 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导致遗传
多样性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
物种消失)、 外来物种 的盲目引入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注意: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易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
后的生存机会,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将其回放野外。
考点训练(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因此人均生态足迹较小。 ( )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 )
3.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 )
4.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 )
5.易地保护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 )
答案
1. 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
条件高,这些都可能会增大他们的人均生态足迹。
2.√
3. 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可能会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
失。
4. 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 易地保护是将濒危野生物种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考点二 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概述
二、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
原理 遵循相关原理的应用
自生 ①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如选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来修复湿地)。通常,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利用种群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群落,以便其他种群能弥补消亡种群(如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②需创造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如通过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水体溶氧量以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
循环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如“无废弃物农业”
协调 ①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如环境不利于杨树生长时,杨树防护林会形成“灰色长城”);②考虑 环境容纳量 ,以便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整体 ①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②还需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疑难突破
生态工程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
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
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整体原理。
三、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实例
2.发展前景: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环境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考点训练(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后,可留底作底肥,这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率。 ( )
2.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在中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
体现。 ( )
3.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都遵循整体、循环等原理,各地可批量复
制。 ( )
4.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原理。 ( )
5.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
最大化。 ( )
6.农业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
7.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取适宜的植物,这遵循了协调的原
理。 ( )
答案
1. 将农作物秸秆进行田间焚烧会污染环境,并降低其利用率。
2.√
3. 农村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模式的生态
工程。
4.√
5. 生态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效益。
6.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7. 选取适宜的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自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