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时间: 75 分钟 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
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C.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
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
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仁义观念
3.早在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4.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
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
A. 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
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
6.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
府掌控的五铢钱适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
映出汉武帝(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7.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
会“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8.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9.“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以上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割据的结果
C.衰落的过程
D.农业的发展
10.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 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这说明唐代科举制推行的意义是
A.废除了选官推荐制度
B.实现了选官公平公正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取消了报考资格限制
11.居于浙江的白居易曾作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辅兴坊,以做胡麻饼闻名)无"。胡麻饼技艺的传播,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彻底完成
B.唐代饮食文化多样化
C.民族融合促进民间交往
D.南北饮食结构的趋同
12.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 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C.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3.《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
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14.有学者说,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剔除了官僚政治中难以掌握与制衡的、与皇权离心对抗的贵族政治因素,造就了一批批忠君臣僚。 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导致古代贵族政治走向终结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独立发展
C.改变了官僚集团的构成要素
D.迎合了封建皇权专制的需求
15.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的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魏征不肯签
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负素质
16.钱穆说:“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 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
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他说的“各部门之会议"是指( )
A.政事堂会议
B.六部联席会议
C.内朝朝议
D.中书省会议
17.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鰥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岁、好13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人口增长慢于预期
B.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C.社会供养能力不足
D.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
18.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发生大
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去觅军
功。据此可知( )
A. 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间题
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 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19.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稠糜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
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
这一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2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 然后由政
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
B. 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21.宋代时期,常派特使巡行以了解官情民隐。熙宁末年,朝廷曾经下诏,在出外察访
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路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反映了末代()
A.官僚系统存在严重腐败
B.中央信息渠道来源多元
C.国家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D.地方机构权力受到约束
22.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
用之指南.....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D.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23.两末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
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24.“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
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成熟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商业经济的发展
D.国家教育的普及
25.未代城市出现很多新兴文化行业,尤以“卖酸文”最具特点。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
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些幽默调侃则为
更佳。材料中的这种现象( )
A.保障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B.根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导致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
D.说明当时文人怀才不過
26.朱嘉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城,则知之益明,
非前日之意味。”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朱嘉旨在
( )
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B.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
C.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
D.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
27.末代金银器不再局限于王公贵族使用,高档酒楼“每楼各分小图十余,酒器悉用银,
以竞华侈”。这-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社会等级的弱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C.金银的大幅贬值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28.元代规定,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员,由中书省选任,行省只能会同朝廷使者-起商议
和自行委任部分低级官吏。由此可知,行省制度利于( )
A.增强地方自治能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国家选官制度
D.防范丞相专权
29.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城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30.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嘉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
A.三教合一成为主流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二、 非选择题 (共40分)
3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 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 -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一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朝皇帝 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
中央集权田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
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一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12 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 生的影响。(8 分)
32.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衣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一-摘编 自漆快(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一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请回答:
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1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7 分)
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交流使得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融入了华夏族,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形成,故选D项;商周时期民族融合已经开始在边疆地区出现了,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兼并战争只能实现武力上的征服,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内在的心理认同,排除C项。
2.B 3.D
4.【答案】B【解析】凡遇军国大事,皇帝都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皇帝裁决,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做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世而亡,存在时间很短,所以不能说朝议制度确保了秦朝长治久安,排除A项;朝议制度是在确保皇帝专制独裁的前提下实施的,所以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而不是确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可知汉高祖借鉴秦始皇失策之处,既进行分封又实行郡县,即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与民休息”政策属于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而材料中提到的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铸币权的统一管理,实行盐铁专营,有利于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汉武帝盐铁专营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一系列措施主要体现了抑制商业,并未说明鼓励农业生产的相关措施,排除B项;统一铸币权和盐铁专营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对商业发展的抑制,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可知该书为《黄帝内经》,故选A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B项;《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C项;《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巨典,是我国在世界上影响最早、最大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
8.A 9.A 10.C 11.C 12.B 13.A 14.D
15.A 【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此时的官僚体制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A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故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议,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故排除D项。
16.A
17.A 【解析】唐太宗明确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唐玄宗时降低结婚年龄,这体现了唐朝政府鼓励百姓组建家庭,从而增加人口,由此可反推出当时人口的增长慢于预期,故选A项。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供养能力不足,排除C项。
1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在河北地区造成大骚乱,而且各藩镇也对这一区域加强了军事巡逻,说明藩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故选A项;中央权威受到藩镇的严重挑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两部史书记载的内容相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载的可信度,排除C项;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19.D 【解析】“羁縻州制度”是唐朝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这种自治有助于尊重少数民族信仰与生活习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故D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受唐朝中央政府统治,不属于政权并立,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C两项。
20.B 【解析】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政事堂是最高议事机关。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政府法令,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然后由皇帝敕批,再由政事堂盖上中书、门下的印章,最后下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B项正确。“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唐代中枢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D项错误。
2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派遣专人加强对地方巡访、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同时加强对“专人特使”的监察,反映了宋朝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僚系统的腐败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宋朝政治体制的实施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与信息渠道来源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监察,而非约束地方机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2.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科技繁荣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C项正确;科学家个人努力、统治者支持以及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都是科技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3.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行业,这是人身控制松弛的体现,D项正确;由题干中的信息“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可知,此应为短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两宋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两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2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书手”是专职的抄写书籍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的私人书籍或国家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的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这一职业走向衰落,A项正确;书法艺术与“书手”职业衰落无关,排除B项;商业经济发展本应使“书手”职业更兴盛,但其迅速衰落,说明与此无关,排除C项;封建时代,国家教育并没有普及,且教育发展并不能导致“书手”职业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26.B 27.A 28.B 29.A 30.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20分)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6分,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或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6分,任答两点即可)
32.(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4分)
社会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9分,答出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变动:“贱商”观念改变;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7分,答出任意两点得6分,答出三点得7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