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 《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日:“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
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椒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日“《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
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璧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
“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材料二: .
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 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
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类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 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狹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
(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文学作品,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适用范围较广泛。
B.“拟史” 批评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来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
C.在散文领域, “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领域也影响深远。
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衰落,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逐渐失去了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
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找到共通点。
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
D.材料二末段既点出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价值,具有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3分)
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
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日:“此 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
C.姚莹在《识小录》中日: “惜抱轩诗文.文品峻沽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
D.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 池庙碑记》等文章称颂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拟史”的相关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5.你班将举行“杜甫似司马迁”交流会,请结合材料一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列出你的发言稿的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樟子松王 徐迅
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裊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松涛的呼啸声。呼啸声中,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的脚步声扑踏踏地响在栅栏外的水泥路上。他颤颤地问:“是梁沙生来了吗 ”应着他的声音,梁沙生就径直走到了他面前,熟练地将手中拎的苹果、梨子、李子什么的放在桌上。
他住的这幢砖石瓦房建在樟子松林环绕的山坡空地,自从瘫瘓在床,他就看不到樟子松林,也望不见他心爱的“樟子松王”了。
“福树叔,最近好些了吗 ”梁沙生问。
福树笑了笑,他知道这是梁沙生在寬慰他,讨好他。自从梁沙生郑重其事地提出要在樟子松森林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脑子里那根敏锐的神经就开始欠欠地疼痛。心里一沉,他感觉面前这个喊他叔叔的梁沙生,不只是冲着女儿满女来了。
果然,梁沙生开口了:“福树叔, 和您说的事,您老想好了没有 ”
福树没提防梁沙生这回竟是单刀直入,几乎是吓了一跳,“嗯哼” 一下就咳嗽了起来。
梁沙生搀扶起他,拿起一只枕头给他垫靠着。他看看梁沙生,忽然又急遽地移开视线,问:“你进门, 看见满女了没有 ”
“满女 福树叔,满女哪里去....”..梁沙生脸红了红。
“满女不晓得野到哪里去了!”福树眼里滚落一滴浑浊的老泪,说:“梁沙生, 你得帮我降降她,满女喜欢....”.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以前,他壮实得像一头牛,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
政府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嚷着故土难离!他鼓动村民栽树,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他就把芭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芭米秆子的缝隙里裁小树苗,让树立根。他尝试用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植物固...后来,加上政府的支持,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高达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
可是,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 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梁沙生,你记得吗 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他父亲和福树叔一起治流沙。看羊蹄子踩的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
“老好了!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滔滔不绝,“福树叔, 北京都有人来这里消夏....”.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
他叹了口气,说:“我不是和你说这个, 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福树闭了闭眼,又正色道:“梁沙生, 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地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福树的病情日益加重,秋去冬来,他终于在一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去了。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都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梁沙生和满女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林。那天,梁沙生执意要看看“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其他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重新长起来,它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一“樟子松王” 也就这样叫开了。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台子旁又搭起高高的睞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晾望台。站在晾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说:“满女, 这一片大林海,真想不出来他们是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他想,他要在“樟子松王”台前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选自2023年01月06日《光明日报》第14版,有删改)
文本二:
热奈特将叙事频率关系概括为“单一叙事、单一叙事的反复、重复叙事、反复叙事”四种类型。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反复叙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边城》中交错运用单一叙事和反复叙事的方式,达成叙事时间的频率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诗化意蕴。如翠翠和爷爷先后三次在端午节看龙舟的情景,就属于反复叙事。作家通过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既是作家将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写意的风景画里的一种策略,又十分巧妙地弥补了中国自古以来简单叙事手法的不足。
(节选自王君《浅析<边城>的叙事之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树对梁沙生的脚步声“既期盼又厌烦”,因为既盼他来看自己,又厌烦他劝说自己在樟子松林建旅游休闲基地。
B.面对梁沙生的正面询问,福树“吓了一跳”“急遽地移开视线”,并借满女转换话题,说明福树不想谈论建基地一事。
C.尽管福树顾及女儿和梁沙生的恋爱关系,但他依然拒绝了梁沙生扩建旅游休闲基地的请求,坚定地保护樟子松林。
D.梁沙生兴奋地谈论旅游休闲基地时,福树眼里的“光亮”“一 点点暗下去”,说明福树精神渐渐不
济,病情已经很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谧的氛围,以“浓雾”衬托松林之大,暗示防风治沙工作卓有成效。
B.“滚落--滴浑浊的老泪”,这--神态描写刻画了福树为女儿的不懂事而伤心落泪的慈父形象。
C.福树原来“壮实得像- -头牛”,现在却已瘫瘓七八年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防风治沙的不易。
D.“樟子松王”是一棵经虫灾不死的松树,也是福树防风治沙、绿化家乡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8.在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事中,梁沙生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 分)
9.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找出这篇小说中所运用的几处“反复叙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军臣单于立岁余,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国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其秋,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王、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迎之。明年春,匈奴入定襄等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幕,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速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丞相长史任敞日:“匈奴新困, 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B.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C.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D.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帝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文” 是古代皇帝的谥号之一,具有赞美之意。
B.“明年春”与“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两句中的“明年”含义相同。
C.“成约绝幕击匈奴”与文中两处“幕北”中的“幕”均为“漠”的通假字。
D.“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中的“相当”指相抵,现在则多用来指两方面差不多。
1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军臣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塞并杀人抢掠。当汉军到达边塞时,匈奴军队已经远离,汉军只好撤回。
B.匈奴伊稚斜单于在位时,入侵代郡、雁门郡并杀掠几百人,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李广逃脱。
C.匈奴昆邪玉、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的第二年,匈奴入侵定襄等郡,次年汉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围攻并大败之。
D.翕侯赵信曾给匈奴单于献计,让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后来又给匈奴单于提出遣使与汉朝和亲的建议,匈奴单于都采纳了。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2)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14.西汉时期的景帝和武帝是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 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一丛花 陆游
仙妹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叫读罢心如水,闭未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
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
[注]黄庭:指《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面”句为肖像描写,写出女子面色如玉、翠眉修长的美丽形象,与首句的“自无双”照应。
B.“闲临”两句通过描写仙姝在熏香的房间里临摹唐帖、对镜自照的形象,表现了她内心的闲适。
C.“人间”句抒发了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 “风雨”句一语双关,暗含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
D.结尾三句展开想象,描绘了著绿蓑戴青箬、垂钓于潇湘的场景,表达了同心上人相伴江湖的渴望。
16.下片“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三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 ”一句写出了常年漂泊异乡的悲苦,又用“
”一句展现了自己备尝艰辛的人生。
水石相击的自然奇景最震撼人心,如描写蜀道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惊险场景的“飞湍瀑流争喧曆,砾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描写黄州赤壁旁汹涌澎湃水势的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句无不跨越千年的风尘,铭刻在无数国人的心头。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小饼+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__①__,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
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 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 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大葱代表豪.....“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很多城市还在为解决占道经营不懈“努力”的时候,淄博人却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民情怀。淄博烧烤“火”的根深在人民,淄博人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 ② 砸了招牌,所有食材讲究的就是真实;淄博烧烤“火”的茎繁在部门协作,如果说这个城市是星河,那每个部门齐心协力就是那点点星光;淄博烧烤“火”的叶茂在政府管理有方,淄博政府按照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未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的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以规范、温暖的烟火气报答那些__③ 来淄赶 “烤”的旅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盲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不仅仅是单纯的休养,它还是健康生活的钥匙。那么,___①_.__ 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良好睡眠呢
人类记忆的信息,是由海马体转移到大脑皮质而存储下来的。海马体容量小,为了使大脑尽可能多地记住新信息,它必须不断向大容量的大脑皮质传送记忆来保证自身的存储空间。__② 。 因此,如果睡眠有问题,这个运作机制就会被破坏,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功能自然也就受损。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剥夺实验老鼠的睡眠,一段时间后,老鼠大脑显示出了较多的β淀粉样蛋白累积。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神经细胞中积累过多而引起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们 ③__ , 也告诉了我们睡眠不足会对大脑健康带来损伤。
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睡眠呢 专家认为,“至少在早上晒一点太阳”。早晨的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能促进血清素释放。血清素在提高人觉醒水平的同时,也能诱发晚间促进睡眠的褪黑素的分泌。所以,如果你也有睡眠障碍。不妨收下这份睡眠“天然处方”。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请你整理一下自己的物品,我们十分钟后出发。
B.看你这鞋上的泥巴,就知道这条路走得不轻松。
C.这雪山原始而圣沽的美,让你不由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
D.小王,你要觉得这条建议对你没什么帮助,就当我没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礼记中庸》日:“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辦之,笃行之。”其中“慎思”“明辦”的意思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辩,它们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辦”这样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D(“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逐渐失去了意义”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二中“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和“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等信息可知,中国小说“拟史化”的某些方面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
2.(3分)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分析不当。材料一是按照散文、诗歌、小说和辞赋领域的类别顺序进行论证的)
3.(3分)D(只是体现了韩愈推崇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但没有从“拟史”批评的角度来评论)
4.(4分)材料一侧重论述了“拟《史记》”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2分)材料二侧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2分)
5.(4分)①“杜甫似司马迁”体现的是诗歌中的“拟史化”批评现象,说明了《史记》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②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历史的作品,具有“史诗”之称,鲜明体现了杜诗的诗史价值。③这一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说明福树精神渐渐不济,病情已经很重”说法有误。福树眼中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是因为梁沙生兴奋地谈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是福树反对的,这只是说明福树对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毫无兴趣。)
7.(3分)B(“刻画了福树为女儿的不懂事而伤心落泪的慈父形象”说法有误。联系上文梁沙生询问福树同意不同意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福树这“一滴浑浊的老泪”首先就是为樟子松林可能不保而流,其次也担心拒绝了梁沙生会影响梁沙生和满女的关系,刻画的是福树珍惜樟子松林、关心女儿的形象。)
8.(6分)①对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急切。文章开头梁沙生见到福树,就“单刀直入”地询问福树的意见。②对福树拒绝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尴尬和不安。梁沙生正兴头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福树打断他并拒绝了他的建议,他感到尴尬,并且因不知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能否扩大而忐忑不安。③深入认识到樟子松林价值后的感动和清醒。福树去世后,梁沙生登上樟子松王旁边的瞭望台,看到了科尔沁沙漠的隐患依然存在,更加感动于父辈植树防沙的艰苦奋斗,清醒地认识到应该珍惜樟子松林并传承弘扬其承载的精神,最终放弃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本文的反复叙事体现在三次插叙艰辛的植树造林过程。①第一处叙述了福树带领村民在流沙上成功栽培樟子松林的故事,表现了福树对樟子松林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原因。②第二处着眼于福树和梁沙生的父亲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的过程,为梁沙生继承弘扬父辈精神、巩固推进治沙成果做了铺垫。③第三处叙述了“樟子松王”得名的由来,侧面表现了福树植树造林的艰辛。三处反复叙事都深化了小说讴歌人们艰苦奋斗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正确标点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11.(3分)B(“明年春”中的“明年”意为“第二年”,“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意为“今年的下一年”,两句中的“明年”含义不同。)
12.(3分)B(“全军覆没”的只是李广的军队。)
13.(1)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
译出大意给2分;“后”(延误,迟,迟到)、“当死”[(被)判处死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
译出大意给2分;“度”(揣度,推测)、“溃(汉)围”[突破、冲破(汉军)包围],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14.(3分)
景帝:景帝(在内乱的情况下)与匈奴和亲,互通边境贸易。(1分)
武帝:申明有关和亲的规定,在边境市场贸易中对待匈奴十分优厚;(1分)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派将士全力迎击匈奴。(1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曲解诗意,“闲适”有误,根据作品可知,“闲临”两句表现了她内心的孤寂和百无聊赖。)
16.(6分)①对心上人的怀念。词人渴望与逝去的心上人重逢,表现了对她的深切怀念。②对二人昔日美好生活的眷念。词人期盼与心上人共话清都旧事,表达了对他们曾经的美好生活的眷念。③对二人生死相隔的哀痛。词人感叹尘世劫难使二人生死殊途,阴阳两隔,内心十分悲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示例:①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 ②蝇头小利 /蝇头微利 ③千里迢迢/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
19.(4分)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或者:淄博政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他们按照以上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写成四个短句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
20.(4分)①一问一答,引发读者对淄博烧烤火出圈原因的思考,强调其火出圈的多种原因;②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表现了淄博烧烤深受百姓欢迎的事实,同时也表达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3分)C(C项和原文句一样为泛指,A、B、D均为特指。)
22.(6分)
示例:①睡眠不足会有怎样的后果呢/睡眠不足会对大脑产生什么影响呢
②而海马体传送记忆必须在睡眠中进行/而海马体的这一运作机制必须在睡眠中展开
③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是在睡觉时被分解的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立意:
文章要能联系现实生活,论述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或阐述“慎思”“明辨”的作用价值。如“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在当今社会体现为摒弃自我中心主义,恪守社会公德和规则的文明素养;体现为倡导严以律己和责任意识,增强人与人的互信度;体现为互联网时代尤其要有媒介素养,不做跟风键盘手,杜绝网暴行为;体现为面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理性认知和冷静应对等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军臣单于继位一年多后,大举入侵上郡、云中郡,每郡去了三万骑兵,两郡被杀死、抢走的人很多。几个月后,汉军开到了边塞,匈奴人也远离边塞而去,汉军也就撤回了。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死了,汉景帝继位,赵王刘遂竟暗中派使臣去匈奴。吴楚两国谋反时,匈奴想与赵国合谋侵入汉朝边塞。汉军包围并攻破了赵国,匈奴人也就停止了行动。从这以后,汉景帝又与匈奴和亲,互通边境贸易。汉武帝继位后,申明有关和亲的规定,在边境市场贸易中对待匈奴十分优厚。匈奴从单于以下的人都与汉人亲近,往来于长城下。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匈奴侵入代郡、雁门郡,杀掠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正好博望侯的救军来到,李将军才得以脱身,(但)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合骑侯延误了与骠骑将军约定的日期,他和博望侯都被判处死刑,用爵位赎罪做了平民。那年秋天,单于对驻扎在西方的昆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死、俘虏几万人的事很生气,想把他们叫来杀掉。昆邪王、休屠王害怕了,商议投降汉朝,汉朝派骠骑将军前去迎接他们。第二年春天,匈奴又分别以几万骑兵侵入定襄等郡,杀掠一千多人。那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汉朝君臣商议认为“翕侯赵信给单于献计谋,迁居到大漠以北,认为汉军攻不到那里”。 于是便用粮食喂马,出动十万骑兵,另有自带衣粮马匹的共十四万人,运粮食辎重的车马没有计算在内。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一半部队,大将军从定襄出发,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发,共同约定越过大漠攻打匈奴。单于听说这事,便把辎重粮草运到远方,率精兵在漠北迎战。与汉朝大将军卫青交战一天,正好天黑,刮起了大风,汉军出动左右两翼军队包围了单于。单于自己揣度打不过汉军,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走了。当初,汉朝两将军大规模出兵围攻单于,杀死匈奴八九万人,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几万人,汉军战马死去十多万匹。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派使者来说好话请求和亲。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新败,困乏疲惫,应该让他们做外臣,到边塞地带朝拜汉朝天子。”汉朝派任敞出使到单于那里,单于听说任敞的主意后,大发怒火,把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去。在此之前,汉朝也招降了一些匈奴使者,单于也总是扣留汉朝的使者相抵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