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宏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娃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l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1世纪初提出的“人新世”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人新世”意在强调人类进入了“全新世”之后最新的地质时代,成为决定地球未来的关键性力量。
尽管围绕新地质时代起点的象征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提出过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18—19世纪煤炭成为核心能源的工业革命、1945年后核能的应用以及全球环境变迁的大加速等观点,并且争论不休,但都基本同意“人新世”是一种解释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叙事。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反思“人新世”学说的局限性,并努力寻找替代性概念,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于是,“资新世”“技术新世”“废新世”等替代性称谓层出不穷。这些新术语有力地批评了“人新世”学说对种族、阶级、性别、帝国、资本等社会关系要素的忽视。
其中,欧洲环境史学者马可·阿米埃罗新近提出的“废新世”概念,可谓独辟蹊径。他在《废新世:全球垃圾场的故事》中,从社会-生态关系之无处不在、无时或缺的废弃化过程入手,将“人新世”具象为“废新世”,呼吁学界从另一种视角重新理解全球生态危机,进而形成新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公共实践。在其看来,“废新世”的核心不仅是遍布的实体废弃物,而且是整个行星尺度的废弃关系。废弃关系创造了被废弃的人与地方,尤其人为地造成有价值/无价值、清洁/污染、施害/受害的二元区隔。由此看来,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并不是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产生二氧化碳的社会-生态关系,而此类关系始终镶嵌在阶级、种族、性别、帝国等不同社会语境之中。
显然,“废新世”概念直接抨击了“人新世”去政治化的环境想象。它指出“人新世”学说的矛盾之处:一边是人类活动造成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亟须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一边是无差别的、具有泛化危险的“人”似乎在暗示所有人类要为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承担相同的责任。为了批判并克服“人新世”学说中模糊不清的“人”的内涵,阿米埃罗通过加纳垃圾场、巴西采矿业等案例,清晰地呈现了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的社会—生态关系。“全球北方”的人类活动既给地质环境带来了数之不尽的废弃物质,同时也在紧密互联的人类之网中撕开了裂口,进一步强化了不同时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废新世”概念宛如一把锋利的思想之刃,可以穿透“人新世”学说含混不清的理论迷雾,直面被全球资本主义遮蔽和掩盖的残酷现实。
和与其相类似的“资新世”一样,“废新世”也将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缺陷,将“废新世”的普遍景观视为资本主义的恶果、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的“环境”产物。“资新世”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森·摩尔。他将全球生态危机追溯至1492年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诞生,并提出资本主义的“世界一生态”将人与自然皆变为廉价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阿米埃罗的“废新世”概念则巧妙地聚焦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污染及其对多物种生命的侵犯,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价值规律下贬低人类与非人类生命价值的荒谬逻辑,阐明了生态极限正是资本主义存在局限性的核心论据。此类观点的提出是对近来复兴的意大利政治生态学辩论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参与。政治生态学自20世纪后半叶兴起并发展,侧重关注环境危机中的代际公平问题和社会变革性力量。“废新世”概念从废物转移、资源开采、生态退化等具体问题入手,展现了全球、国家、地方三个不同空间维度上的社会—生态关系。共同化是“废新世”理论的另一核心,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新世”概念最关键的特征。既然不公正的社会-生态关系造就了全球垃圾场和大量被废弃者,那么只有通过社会群体的自我组织和团结互助等方式才能打破这种废弃化逻辑。不过,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共同化的基础是价值与无价值、清洁与污染、施害与受害的二元对立,那么是否还有可能超越“被废弃者”同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团结互助力量?或许,趋向多元的对话和协商才能更好地加强危机时刻合作的可持续性,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
毫无疑问,目前“废新世”理论中的“我们”仍然以人类中心为视角,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其他非人类生物也难逃厄运。事实上,废弃化和他者化的逻辑,既影响着那些暴露在有毒废弃物危害下的劳工,也作用于受毒性扩散影响的非人类物种。在一定意义上,动物与垃圾之间的相关性比人与动物之间更大。以牛为例,作为支撑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牛肉出口市场根基的印度牛,有的因长期吃人类残余垃圾和无法消化的塑料而死亡,有的甚至通过国际肉类交易市场将人类制造的垃圾重新还给人类。如此具有讽刺意义的物质循环,无疑是“废新世”的真实写照。
总之,从“人新世”到“废新世”的理论转换,反映了全球环境人文学界反思当前生态危机的多元路径。聚焦废弃式社会-生态关系的“废新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前全球规模的生态危机之根源以及相应的可能自救路径。此类学说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颇有启示。
(摘编自吴羚靖、夏明方《全球生态危机的多元反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新世”强调人类在最新的地质时代成为关键性力量,它的独到之处是以人类中心为视角去诠释“人”的内涵。
B.“废新世”反对去政治化的环境想象,认为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并不是某一事物,而是产生这一事物的某种关系。
C.“资新世”将全球的生态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缺陷,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
D.“政治生态学”关注环境危机中的代际公平问题和社会变革性力量,“废新世”理论是对政治生态学的有力支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新地质时代起点的象征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休,可见他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有着不同的理解。
B.“废弃关系创造了被废弃的人与地方”,被废弃的人与地方是无价值的、被污染的、受害的一方。
C.“‘废新世’概念宛如一把锋利的思想之刃”,形象地写出“废新世”概念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批判、直面现实。
D.从印度牛事件可见,人类制造的化学垃圾对自身的伤害最大,这种伤害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废新世”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路易斯安那州癌症巷的化学工人、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工人,都是因全球资本而牺牲的“被废弃之人”。
B.为了节省处理成本,日本核污水排入海中,大量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累积海洋效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C.北方沙尘暴天气影响我国11个省区304个县市,影响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到7000多万。
D.1963年意大利瓦伊昂的大坝之灾,西方国家将灾难视为偶然的结果,压制了灾难背后的资本主义诱因。
4.“废新世”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说“聚焦废弃式社会—生态关系的‘废新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应的可能自救路径”,请结合全文分析“自救路径”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市口
于坚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马市口?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笑道,你是老昆明咯,现在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地名咯。马市口现在一匹马也看不见了,连马的照片都看不见,满街的明星照。从前这一带马很多。一到赶集日,马就来了,驮着柴、茶叶、盐巴、女人什么的。城里到处可以看见马扬着屁股,傻呵呵地拉屎。垃圾车都是马拉的,马车夫坐在辕杠上,吊着两条腿,抽着个烟锅。马车顺着大街,跑到点就一扯缰绳,呼哧喊一声,马就站住,各家就派人来倒垃圾。那匹马头戴着红色辔头,喷着白气,面朝朝阳,活像天神下凡。我有个朋友住在马市口一带,他父亲是高老将军。高老将军去五华山见龙云大帅,总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直走到龙云办公的光复楼前才飞腿下来,系马垂杨。后来,我父亲去五华山述职,也是骑一匹马,这匹马披着一身黑缎子,我父亲穿一身旧军装,打着绑腿。马是一种生活方式。再后来马市取缔,马锅头(马车夫)就不来了。流散在城里的马匹躲躲藏藏了几年,最后都被清理了。有一两匹连夜潜逃,最后一串马蹄声某个深夜在黑暗的街道上滚过,它们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人们把马赶走。何止马,大地上的一切,春花秋月、鹅掌清波、风入四蹄轻、雄鸡一唱、黄鹂鸣翠柳……统统赶走。甚至泥巴,现在城里连泥巴都很难见到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首先是对大地的信,“大块假我以文章”。如果不信大地,中国就不会生出“道法自然”这种真理。中国过去的诗歌绘画,无不是大地之歌、大地的赞美诗。韩干画的马,就是为马神造像。杜甫写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就是信。马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真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想的,消灭了大地,赶走了马匹,人怎么安生、写诗?又何以安死?亚当夏娃的伊甸园,是造在大地之上。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巴而不是塑料。
司机听我说马市口,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半天才反应过来。他不知道,有匹马一直跟着我。我少年时住在铁局巷里,某一天,一匹骏马出现了,它是跟着收集垃圾的老爹来的,我收留了它。它叫我骑士,它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它崇拜刘关张和堂吉诃德,爱着牧羊女马塞拉。我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骑马的人,像我父亲那样骑。我第一次骑马是在郊区,乡村之马不是都灵之马,正在槐树下面沉思什么。好像一直等着似的,一见我,就笑吟吟地晃尾巴,我抬腿上去,它像轿子一样托起我就走,我像吕洞宾那样飘起来,一直飘到草甸子边上。
马市口有一家卖照相机的店,叫做艳芳照相馆。我小时候就开着,以前我常去这个店里面冲胶卷。前不久最后几个胶卷用完了,找了好多家照相馆,都不冲胶卷。忽然想起这个店来,就找上门来碰碰运气。这是机会主义盛行的年代,做事一般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昨天还在卖皮鞋的店,今天卖烧饼,后天又卖地沟油……艳芳照相馆的小招牌上居然印着:冲洗黑白胶卷,二十五元一个。真是让人大喜过望。只是曾经冠冕堂皇位于一楼的宽大铺面搬到了二楼。玻璃柜子里摆着老式的照相机、脚架、相机包、镜头、胶卷……一只蔡司镜头,降了一半价还是卖不出去。我埋头朝镜头里瞅,里面躲着许多旧照片,就像一个防空洞,令人感伤。定睛细看,才发现两个店员,东一个西一个,有匹马在某道门后面探了一下脸,喷口气,不见了。我看见靠墙的玻璃柜子里摆着一只卡西欧闹钟,就招呼店员,其中一位就慢吞吞地走过来,骑着一匹马,露齿而笑。那是个老同志,问我要哪样。卡西欧?啊,我们卖了四十年了,是最后一个。他取来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柜子,动作庄重,取重器似的。我觉得他不大想把这只钟卖给我,依依不舍,他也喜欢它,宁愿它永远待在那个亮晶晶的橱窗里。他有点老了,但还没有老到可以退休。这个工作显然挣不到多少钱,只是温饱而已。我想我遇到了一个一生的“大志”只是想当一个店员的人。一匹马只是想当一匹马,连骏马都不想当。他给我一种信任感,我不知道这个钟准不准,但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令我信任,因此也信任这个钟,它会准的。
那匹马站在他旁边,灰溜溜的,偶尔歪头舔他的袖子。这是一匹灰白色的云南矮种马,从前马帮都是用这种马,厚嘴唇,黄生生的牙齿,眼球浑浊,粗粗地喘着气,脊背光滑。我说,我本来是来冲胶卷的,没想到又买了个钟。老店员说,你不要么?可以退的。我笑道,退不回去了。老店员问,你用什么卷?伊尔福。哦,英国货。正好,冲胶卷,我们是最后一家。他取出单子来写,然后他停住圆珠笔说:“下星期来取。”“哪天?”“随便哪天,五点关门。”他把胶卷递给那匹马,它用嘴接过去,一瘸一瘸地退回暗室去了。
我拎着钟回到街上,外面还是像马市一样热闹,汽车、人声、骂骂咧咧的公交车站,小贩举着喇叭吆喝着。看不见一匹马,马厩在我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的马市口,满大街都是明星照,暗示了时代的变化,而“我”对这种变化十分不满。
B.马、泥土、伊甸园、女娲造人等,体现了人和大地的密切关系,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真理。
C.“我”梦想着骑马,因为对所有人来说,马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生荣耀的象征。
D.“大块假我以文章”是“信”,《插秧歌》《归园田居》也是“信”,包含着人对大地的信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引用杜甫的诗句,突出了马的风采,表明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下文“马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与此照应。
B.文中的“马”具有象征意义,有匹马一直跟随着“我”,是“我”少年时期灵感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
C.店员非常珍惜那只卡西欧闹钟,在卖掉它时,店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的动作和“可以退的”的语言体现了他的复杂心理。
D.文中“最后一串”“最后一个”“最后一家”的表达,体现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感伤与惆怅之情。
8.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昔日和现在马市口的热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于坚认为文学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是因为它能让你知道“怎么从物质主义的、平庸的、庸俗的生活世界里,获得自己的生命,获得自己的存在方式”。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则疑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①于道,而人诱其所迨②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蔽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节选自《苟子·解蔽》)
材料二: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③,而必待势重之均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妒缪:背离,违反。②迨:喜好。③下必坐上:指上司有罪,部下不告发,那就一定给部下判处与上司相同的罪。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则若A白公B之乱C得庶D无危乎E诚得F如此G臣H免死罪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蔽,指受蒙蔽,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不同。
B.辍,停止,中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术,文中指方法,与《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D.竟,指最终的结果,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和对立的正确思想,不同的政治措施和学说中一定存在对与错的区分。
B.一个人被事物的局部蒙蔽,就会失去对正道的追求,如果不用心思考,就会对是非黑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卫嗣君对避免受蒙蔽有一定认识,他害怕如耳、世姬蒙蔽自己,于是抬高薄疑、推重魏姬,让他们与如耳、世姬为敌。
D.庞恭将要和太子到邯郸做人质,他害怕魏王会怀疑自己,于是给魏王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中,荆王、卫嗣君、魏王受蒙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l6题。
和贾舍人①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②,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闳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③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
【注】①贾舍人:贾至,曾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②送晓筹:报晓。筹:指更筹,古时报更用的计时竹签。③衮龙:天子礼服。④珮:玉佩,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饰物有“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写鸡人报晓,与题目中的“早朝”相应,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氛围。
B.颔联所写内容气势非凡,描述了宫殿的华美与壮丽,勾勒出一幅盛世图景。
C.“珮声”用比喻的手法,以“珮声”写人物之品质,暗示了贾至的身份。
D.本诗主要以时间转换为顺序,描写宫廷早朝的过程,雍容华丽,震撼人心。
16.有人认为此诗对服饰的描写过多,以“冕服为病”。请结合本诗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作为当今社会任用人才,营造诚信、和谐社会风气的借鉴。
(2)高适《燕歌行》中两次直接写到敌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敌人进攻时的嚣张气焰,“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比喻的方式写敌人骑兵的迅猛之势。
(3)小刚在写一篇散文,想引用古诗文中强调做事要坚持的句子,经过整理,他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舞台上青春版越剧《舞台姐妹》大幕拉开,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浓郁的越剧早期【四工调】甫一响起,时光如同倒转至1999年岁末的北京长安大戏院,我仿佛看到钱惠丽和单仰萍扮演的“舞台姐妹”的美丽身影,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个小动作、一个微表情都惟妙惟肖,犹如昨日重现。①恍惚间越剧人两代的身影在舞台上重叠交错。②而让业界与观众欣慰的是,③青春版《舞台姐妹》并未随便轻率地作出所谓“适应时代”的创新,④而是选择将原版的风貌传承下来,⑤不仅文本内容、音乐唱腔,⑥就连舞台美术、调度都几乎未做改动,⑦尽管灯光做了些许调整。即便如此,时隔25年之后,它依然魅力无穷——不仅深深吸引着越剧老观众,也能够A____________
从剧本精神内核上来看,《舞台姐妹》注重剧本结构,情节丰富,角色塑造立体,不仅B____________,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它对人生价值进行探讨,歌颂真情,借两姐妹的人生轨迹警醒观众:面对利益诱惑始终要忠于内心,守住初心,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终极意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A)好像在提炼什么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糊,比糨糊还黏。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粘住的。
小燕子是很喜欢水的,有时误飞到这泥坑上来,用翅子点着水,看起来很危险,(B)差一点被泥坑陷害了它,差一点被粘住,赶快头也不回地飞跑了。
若是一匹马,那就不然了,非粘住不可。不仅仅是粘住,而且把它陷进去,马在那里边滚着,挣扎着,挣扎了一会儿,没有了力气那马就躺下了。一躺下那就很危险,很有致命的可能。但是这种时候不很多,很少有人牵着马或是拉着车子来冒这种险。
20.请分析文中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动词的表现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反复是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文中(A)(B)两个句子使用了反复的手法,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多次对“一”的使用,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个小动作、一个微表情都惟妙惟肖。
(2)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提到“人们把马赶走。何止马,大地上的一切,春花秋月、鹅掌清波、风入四蹄轻、雄鸡一唱、黄鹂鸣翠柳……统统赶走”。圣埃克苏佩里在《人类的大地》中说:“在一个生命连着生命、花与花在风中相拥、天鹅与天鹅相识相亲的世界,只有人类在营造自身的孤独。”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念和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根据“毫无疑问,目前“废新世’理论中的‘我们’仍然以人类中心为视角”可知,“它的独到之处是以人类中心为视角……”说法不当。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从印度牛事件可见,人类制造的化学垃圾对自身的伤害最大”的推论不当。
3.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A.反映了“废新世”的废弃关系,能对其观点构成支撑。B.日本核污水,除了危害人类,“也作用于受毒性扩散影响的非人类物种”,是“废新世”观点的反映。C.属于自然灾害,不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生态问题。D.挖掘了生态危机背后的资本主义根源,是对“废新世”观点的支撑。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遍布的实体废弃物和整个行星尺度的废弃关系。从社会—生态关系的废弃化过程入手,主张从另一
种视角重新理解全球生态危机。②共同化。认为垃圾制造者与被废弃者、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之间都存在共同
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 ①认清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制定措施时综合考虑种族、阶级、性别、帝国、资本等社会关系要素对生态造成的影响。②抵制资本主义恶果,提升经济管理效率,重视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价值。③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团结互助力量,通过趋向多元的对话和协商加强危机时刻合作的可持续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根据不同空间维度上的社会一生态关系,从具体问题人手”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A.“十分不满”理解错误,作者更多的是对以前生活的怀念和对这种变化的感慨。B.马、泥土、伊甸园、女娲造人等并没有“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真理”。C.看不出对所有人来说马是“人生荣耀的象征”。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文中写有一匹马一直跟随着“我”,它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崇拜刘关张和堂吉
诃德,爱着牧羊女马赛拉。作者借“马”写出自己的兴趣和性情,没有体现“马”是“我”灵感的源泉。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开头写马市口之前是“马”的黄金时代,现在虽热闹但没有一匹马,两相对比,更能突出“我”心里的落差,体现“我”对“马”的情结,突出“马”在“我”心中的情感;同时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3分)②结尾写马市口的热闹,与开头呼应,使作品结构完整。(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答案 ①在物质社会里,坚持“信”。面对物质、喧嚣的社会,保持对外物的“信”,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信”。②)在物质世界里,寻找人生的诗意(精神世界)。在心中装着一匹马,让人生超脱于现实世界。③保持热爱,按喜欢的方式生活。只想着“做一匹马”,保持对喜欢的职业与生活方式的热爱。(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案 CEG(每处l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是“从头到尾”。
1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思路点拨 “让他们与如耳、世姬为敌”曲解文意,“以是相参也”的意思是让他们相互抗衡、相互制约,不能简单理解为让他们做“敌人”。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答案 (1)他们依据自己的偏见,来看待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关键词“私”“美”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现在邯郸离魏国比这儿离集市远得多,妄议我的人也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关键词“去”“过”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荆王:认为君子不应指出别人的缺点。②卫嗣君:让不同的人权势均等相互抗衡。③魏王:轻信多人的言论。(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的通病,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纠正这种片面的认识才能恢复正常的大道理,对正常的大道理三心二意,就会迷惑。天下没有两种“道”,圣人对“道”也不会三心二意。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导致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搞乱国家的君主,局限于某种片面认识的各派学者,他们的本意无不是要寻求正确的治国之道而实现自己的计划。但他们背离了“道”,又有人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他们偏爱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依据自己的偏见,来看待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因此,他们与正确的治理原则背道而驰了却还自以为是,不知改正。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如果不用心去思考,那么白的黑的就是摆在面前而眼睛也会分不清,雷鼓就在身旁敲击而耳朵也会听不进,更不要说受蒙蔽的人了。掌握了正确的政治原则的人,搞乱国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难他,局限于某种片面认识的各派学者在下面非难他,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材料二:
江乙为魏王出使楚国,对楚王说:“我进入大王的境内,听说大王国家的风气是:‘君子不隐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确实有这样的风气吗?”楚王说:“有。”“既然这样,那么像白公之类的造反作乱,该差不多没有危险了吧?确实如此,我能幸免于死罪了”
卫嗣君看重如耳,喜爱世姬,又怕他们自恃受宠来蒙蔽自己,就抬高薄疑来和如耳匹敌,推重魏姬来和世姬相对,说:“用这种方法使他们互相抗衡。”卫嗣君懂得需要不受蒙蔽,然而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假如不使地位低的人议论地位高的人,不使隐瞒上司罪行的部下一定与上司判处相同的罪,而一定要等双方权势相等后才敢互相议论,那就更多地培植起蒙蔽自己的臣子了。卫嗣君受蒙蔽便由此开始
庞恭将和太子到赵都邯郸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的言论就造出了一只老虎。现在邯郸离魏国比这儿离集市远得多,妄议我的人也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明察真情。”庞恭从邯郸回来时,最终还是不能再见到魏王了
1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珮声’用比喻的手法”错误,应是借代。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答案 ①本诗的主题是突出大明宫早朝时的庄严华贵和皇帝的尊贵、威严。对服饰的描写,正是要表现这一主题,不是诗歌的缺点。②尚衣局进“翠云裘”,写早朝前宫廷井然有序的工作;“万国衣冠”指穿着各种官服的官员、使臣,写出万人朝拜的气派;“冕旒”“衮龙”写皇帝的衣冠,突出皇帝的庄严。(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2)单于猎火照狼山 胡骑凭陵杂风雨(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l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 A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或:也能吸引当代观众/也能吸引新观众)B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①恍惚间两代越剧人的身影在舞台上重叠交错;③青春版《舞台姐妹》并未轻率地作出所谓“适应时代”的创新;⑦只有灯光做了些许调整。(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动词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句中连用表示动作的词语,“陷进去”“滚着”“挣扎”“躺下”等,完整地呈现了马被泥坑闲住的过程。②通过写马被泥坑所闲时的动作,突出了泥坑的黏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反复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 A:①第一次使用“好像在提炼什么似的”,写出了泥坑在太阳下晒的变化过程,第二次“好像……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写出了泥坑在太阳下“越晒越纯净”的结果,为下文写泥的黏度作铺垫;(2分)②两句话的反复,形式大致相同,起到强调的作用。(1分)
B:①第一句“差一点被泥坑陷害了它”,是一种生动的写法,第二句“差一点被粘住”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解释,这两句描写出燕子误飞到泥坑之上的惊险状态,突出了泥坑的危险程度;(2分)②反复手法的使用,使情景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画面感强。(1分)
(任选一句分析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表意的能力
答案 ①第一句话中的“一”是“每一个”的意思,强调全部的细节都“惟妙惟肖”;②第二句话中的“一”表示条件,等这些条件有了,就会有相应的结果。(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由两则话语组成。一则选自于坚的《马市口》,写人们把大地上的马、春花秋月、鹅掌清波等赶走;一则选自圣埃克苏佩里《人类的大地》,写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相连相拥、相识相亲,只有人在营造自身的孤独。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代表的是诗意、是生机,人把大地上的一切赶走,体现人与大地的脱离、人与大地的隔阂。因此,立意时,思考的重点应是人和大地的联系,体现对人与大地关系的思考,以及大地对人类的意义。写作时,要注意“大地”的本义和引申义,大地可以指土地、大自然,也可以指人类的根、本质、精神土壤等。
参考立意:①走近大地,让人生有诗和远方;②在精神的土壤中,绽放人生芳华;③与物相亲,莫在角落孤芳自赏;④人类发展,不能失去“根”:等等。